APP下载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情景的创设策略

2009-08-11刘峻峰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数学

刘峻峰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特别要注重发展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所特有的思维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对于特定问题所应具有的思维场景。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是形成程序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领略思维,体会数学基本方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建立思维情景,大面积、高效率地激发思维活动的需要。

【关键词】创设思维、数学、思维活动

Discusses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thought scene establishment strategy

Liu Junfeng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instruction,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specially naturally to develop the student to carry on mathematics thought unique thought quality, helps the student to form the thought scene which should have regarding the specific question. Strengthens the knowledge to have the process teaching, forms the procedure sexual knowledge, establishes the good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need, also understands the thought that realized that mathematics essential method need, what is main establishes the thought scene, big area, high efficiency stimulation thinking activity need.

【Key words】Establishment thought that mathematics, thinking activity

由于不同的思维场景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效果。同样一个数学问题由不同层次的人去做,可能结果一样,但他们获得路径却不一定相同。有的是顺利的,有的是曲折的。这主要是思维此问题时所处的思维场的差异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特别要注重发展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所特有的思维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对于特定问题所应具有的思维场景。因此,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维场情景的创设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是创设思维场情景的关键

数学是由问题构成的,数学的一切都可以说成数学问题的衍生物。学数学的关键就是解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应以问题为教学活动的主线,以解决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从而以此来带动基本知识的传授。因为学生总是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的。他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发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去自求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导为主,揭示矛盾,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当特别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具体地说,教学中应注重:①创设“小步距”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有序性;②创设“变式”和“矛盾式”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发散性;③创设“精而有效”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策略性;④创设“自求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注意问题情境的延伸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其课堂真正活起来,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为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特定问题的具体思维场,积极创设和拓广其“最近发展区”,也有助于激发其内驱力与动机。

2.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是创设思维场情景的内在机制和要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沟通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比较以“求其异”、“求其同”形成知识网络,培养正迁移的能力。进而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去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重视正迁移能力的培养,防止负迁移的干扰。以较少的道理说明尽可能多的数学现象,减少教学负担,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为此教学中应注重:①认识每单元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理清知识要素间的纵横联系,尤其是隐藏在教材中的概念原理间、字词句段章间的联系规律,分清知识的 主干与分支;②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比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一题多解和一法多用,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③引导学生独立地建立与发展认知结构,对知识要素比较其“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

3.注重教学反馈,是创设思维场情景的重要条件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联想和多反思、回顾。这里既包括对刚学过的知识组块或知识单元的回顾,也包括对与当前内容有关的旧知识的回顾,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对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或结果的反思与回顾。即数学问题解决方案正确与否,是否最佳,能否找出另外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的迁移等等。通过总结、回顾和反思使个人的智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挥与提高。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在这种结合实际的最佳思维过程和最佳解题方案的不断探索和回顾反思中产生出新颖性、独特性和巩固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精心设计课堂范例。课堂范例应注重典型性以及解答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设计的课堂范例应当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全体学生在自己知识经验基础上大胆设想,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给予评价总结。所设计范例以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为目的。适当提倡一题多解、一法多用,搞好解题反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教师对回顾和反思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应有的放矢地共性问题进行宏观强化,对个别问题作微观指导,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创设思维情景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有意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内容,造成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学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继续学习,深入掌握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沿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继续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使其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探索心理,激发其困惑、联想、注意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使学生从“畏惧”数学到“乐学”数学再到“会学”数学。这正是齐加尼可效应,齐加尼可效应是指对某项未完成的工作不忍丢下而表现更大热情的现象。他曾经作过试验,让被试连续去作一些小的具体工作,其中有些工作让被试完成,而另一些工作则让被试中途停止,接着去作别的工作,试验完后,他让被试回忆自己所做过的工作名称。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首先回忆到的并不是那些被完成了的工作名称,而是被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对那些中止未完成的工作名称,被试不仅回忆的快,而且回忆的又多又准。这种效应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被试对未全面完成的工作产生了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感,心理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正是这种心理不平衡使被试注意力更加集中,脑子里仍在进行着一种心理练习,从而调动一种潜在的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一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它揭示中学数学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应是引导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关系。教师决不能手把手地包办代替,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钻研和探索的积极性,是他们对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也使数学课堂教学在有限时间内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是创设思维情景的根本保证和源动力

不少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死套公式、定理,死记解题方法,机械模仿,用模仿代替创造,用简单重复过程代替丰富多样的知识发生过程,结果不利于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数学本身主要是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它们的应用问题组成。数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否定“过程”就是切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展开逻辑思维,采用合适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等),多搞合情推理。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静”态知识内化到“动”态的数学思维中去思考和认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发生过程,也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因此,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是形成程序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领略思维,体会数学基本方法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建立思维情景,大面积、高效率地激发思维活动的需要。

收稿日期:2009-04-05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数学
我们爱数学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数学课堂:学生自主思维的广阔“空间”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意义研究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