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课改中应加强环境教育

2009-07-30王秀芬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意识历史教材

王秀芬

在当代的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教育严重缺失。因此,提倡教师在进行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内容教学时,凡直接或间接涉及到环境问题的,都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以提升中学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现状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方面内容,这就决定了它在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然而,在当代历史教学中,环境意识教育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方面。中学历史教材强调的是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与社会有关的内容,几乎没有自然、环境史的内容,即使有一些相关的叙述,也大多是不自觉的、零散的。这是因为历史教材缺乏环境教育内容的系统介绍,一些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知识。也因种种原因未能编入教材。如在经济史、文化史中虽有所涉及,但都没有上升到环保的角度去分析。对于许多历史问题的分析,只从社会角度去诠释,忽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这样,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多是对无休止的垦殖、拓荒和人口增长的褒扬,对一些主要因人为不合理开发导致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而衰落的经济区,更多的只是从社会角度加以分析,缺乏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去分析的内容。

二是教师方面。一些教师本身就缺乏环保意识,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根本不可能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还有一些教师只一味地围着应试教育转,根本没有认识到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有渗透,但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持久性,只是轻描淡写、一言带过,没有着重于学生环保观念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三是因为历史学科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环境教育缺少充足的教学时间安排。

面对上述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生态危机,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发挥历史学科的巨大功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一)要在历史教材中增加环境问题分析的内容,使环境意识教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环境问题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环境的客观性、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他们永远的自觉行动。

(二)提高教师的环保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也要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环境教育题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实大胆地进行超越教材的分析,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

1.挖掘历史学科教材中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

以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中可用来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多次提及黄河泛滥和统治者对其进行治理的问题。其实。这正是历史教材中蕴涵着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极好材料。讲中国古代经济开发,时常涉及屯田。屯田形式多种多样,从秦汉至明清,都不曾中断。历史教材讲屯田,肯定的评价居多。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结论会有所不同。大规模的屯田,曾经使长城以北的许多地区和河西走廊沙漠化,使西域的许多绿洲消失。屯田导致森林消失、湖泊萎缩。以农为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立国之策。可是,历史上往往因为政策上的误导、理解上的偏差,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环境的恶化……指出这一国策的消极面。也富有教育意义。

从这部分历史的学习中,可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水旱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人在它们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类可以认识造成灾害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减轻它对人类社会侵害的程度。②统治者对自然灾害治理的重视情况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盛衰。③人类向自然攫取了太多的资源,以致今天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人口膨胀、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能源枯竭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教材中的这些素材,我们可以重新剖析历史上的重农抑商、经济开发等措施,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讲政治史时,要指出: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为了政治安定,大多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如:元世祖重视农业,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明太祖下令,农民已开垦的荒地归开荒者所有;清初规定,以开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奖惩的标准。统治者采取的这些措施,从当时来看虽然有利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但从长远来看,为环境问题埋下了隐患。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免遭大自然的侵害。

讲经济史时,要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长久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密切,从而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之所以逐渐南移,除社会因素之外,与北方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不无关系。又如: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大搞小炉群炼钢铁,导致大规模的乱砍滥伐。今天随着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和工业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政府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目前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中,汲取美国在开发西部中先开发、再治理的教训,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坚持走开发与环保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文化史时,要充分利用与环境有关的史料,加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如讲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时,除肯定其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外,也要让学生明白今天被毁森林中有一半左右都用于造纸。地球表面覆盖的原森林80%已遭到破坏,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程度更加严重,森林的生态效益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治污染、调节气候等能力大大下降,从而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保护森林资源。

2.联系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今天社会的重大问题。现在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比一般人认识的要严峻得多。大气污染有扩大趋势,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水污染继续扩大,主要江河湖库水域污染呈加重趋势。由此可见。中国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

3.在改革教法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境问题教育,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更需以学生参与为基本前提。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师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人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知识分析、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这种对教材的分析,同样是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学生可以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借鉴,增长智慧。

三、历史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和史实,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及与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沉思,吸取前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他们对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育他们关爱自然、关爱地球、关爱他人,关爱人类的自觉性,以提升中学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思想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意识历史教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