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区域地理学思想对地理新课改的启示

2009-07-30王晓青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学新课改区域

王 坤 王晓青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着重研究地球表层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区域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育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新区域地理学是近年来刚产生的一种新理论。尚处于研究阶段。国外已有不少关于新区域地理学的论著,在国内却颇为少见。但作为一种地理学新理论,其顽强的生命力逐渐展现,正逐步扩大其影响,并日益渗透到中学地理新课改之中。

一、区域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位

1.区域地理学的相关概念。

“区域”是近代地理学思想传人中国之后,使用频率最高的地理学术语之一。魏后凯先生认为,“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区域”是“地理事实的基础,是研究地理的根本出发点”。

区域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以及区域差异规律的科学,它以区域研究为基础,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区域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位。

除纯区域地理外,地理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也都应以区域为基础,因为只有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具体区域研究,才具有现实意义。区域地理学素有“地理之巅峰”、“地理学的最终目的”之美誉。

区域地理学几乎占初中地理课程的一半,是高中地理三个必修模块之一,也是近些年来中考和高考的主要考点之一。区域地理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是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究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新区域地理学的兴起及其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的比较

1.新区域地理学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西方区域地理已脱离了50年代以前的以描述为主的治学方式而转变为对特定地点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空间性质的剖析了。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思潮,即新区域地理学,其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和“体系”。

新区域地理学主要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如何影响地方特性的形成,同时探讨外在大环境以及地方力量对社会形成的关系。一般认为Massey的《劳动的空间分工》是“新区域地理学”兴起的标志。

2.新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之比较。

“新区域地理学”是相对于传统区域地理学而言的。传统区域地理学主要以静态的描述或以记流水账的方式为主来记录一个地区的景物,其文字较枯燥乏味,缺乏可读性,很少能刺激读者的思维,倾向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哲学;新区域地理学虽然也把“区域”研究放在第一位,但它的“区域”理念是社会的、结构的、惟一的和具体的,侧重于人在区域性质的产生、延续与演变时所起的作用,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可见,新区域地理学不再是老式的简单的地区描述,而是探明及分辨出什么是当地特有的社会经济情况、什么是来自外部大环境而影响当地发展的力量,并探讨这两种力量间的相互关系。

新区域地理学较传统区域地理学的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1)强调区域的惟一性;(2)重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抽象,特别关注由区域人口组成的社会的发展;(3)注重能够显示历史本身过程的历史:(4)注重惟一的具体区域;(5)它力主建立用于描述和分析的具体而广泛的方法和技术。

但是,新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也有相似之处,即二者皆肯定区域的特性与差异性,也都不追求任何大理论。

三、新区域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新课改中的应用

1.新课改对区域地理部分的处理。

新课改对区域地理部分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只列出区域的基本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则要求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区域差异,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从表面上看新课标对区域地理的要求放松了,其实不然,新课标只是没有具体要求学哪些区域,从而能给教材编写者以自由的选材空间,有利于选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区域案例进行教学,能够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地理知识,体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与迁移性。同时,各个版本的地理新教材都采用案例教学,以某个区域为学习平台,让学生掌握学习该类区域的方法,这样避免了学习区域地理的枯燥乏味,极易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新区域地理学对中学地理新课改的启示。

随着地理新课改的推进,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如何将传统区域地理的认识方法与新区域地理学思想相结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重视“人”即“行为主体”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地方的人的社会经历、思想、经验及人们赋予该地区的意义和价值,总是在不停的变为该地的一部分,它们的产生是该区域内各种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人习惯、社会习俗、价值规范、意识形态也对其生活区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已经或正在对其生活的区域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同时,每一个区域都有其当地历史遗留下来的独特性。因此,在研究一个区域时,不能忽视“人”的因素。例如,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中的“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谈荒漠化的防治”、“以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例谈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等内容都提到了“人”对原始生态环境的影响。只有通过对“人”的关注,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来具有相似地理条件的地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在区域地理学上的应用主要是指区域地理教学内容体系应以区域重要问题为主线,采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方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应该为追求相似区域之间的共性而千篇一律,达到“无所不包,体系华美”,更不应该像一些地理学家那样为了逃避经济还原主义而用简单的城市化、核心、外围的概念来替代复杂的区域发展,而应该多关注该区域发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在区域地理学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每一个区域都是诸多自然的和人文的因素的综合。各种版本的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区域地理部分处理得就较好,采用案例教学,将抽象的地理理论落实到了具体的区域之上,这样既避免了单纯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也能使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避免了“纸上谈兵”。

(3)坚持独特性原则——区域是惟一的。

“一个‘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区域地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寻找区域独特性,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是面向问题的,然而各个区域又不尽完全相同,区域分析方法也要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因而各个区域分析方法不一样。研究一个新的区域时重点应分析该区域与相似区域的差异,抓住区域本质,寻找适合该区域的发展道路。当然,新区域地理学强调事物特性的重要性,但它并不反对追求理论,它认为理论应符合当地情况而不应过分抽象,主张发展能在特定地点适用的理论。

新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地理学不是完全对立的,而应该是互补的。我们在这里强调新区域地理学思想在中学地理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否定传统区域地理学,传统区域地理学也有其优势,因此,我们在实行新课改时应全面考虑这两种思想,去其糟粕,汲取精华,这样才能使地理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新区域地理学”作为一种“新生理念”,我们还知之甚少,国内新区域地理学理论体系尚不很完善,但是作为一种新生思想,它对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学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并将进一步影响中学地理新课改。“新区域地理学”对“人”的关注、对“世界体系”的关注、对“地方”的关注、对区域地理研究和中学区域地理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该对新区域地理学思想采取批判式的借鉴。

猜你喜欢

中学新课改区域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分区域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区域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