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分析与借鉴

2009-07-24周红霞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举措就业英国

周红霞

[摘 要] 经济低迷导致英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境,为保障大学生就业,英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援助计划,包括教育经费制约、推行实习计划、提供创业实践、增强再就业培训等。这些举措旨在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我国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英国 大学生 就业 举措

目前,经济低迷导致英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工作难寻的严峻挑战,年轻人普遍遭遇了求职危机。很多公司缩减了招聘人数,并将招聘对象限定在剑桥、牛津等5所精英大学。毕业生巡回招聘的组织者透露,往年的招聘重头金融业和零售业,目前工作岗位已近枯竭,而对一些尚在招聘的公司而言,随着经济进一步衰退,空缺职位也很难持续到以往的供求旺季——夏季。几乎每所大学的职业服务人员都被绝望的学生们包围着,因为找到工作的希望十分渺茫,学生们不知所措。

英国高等教育职业服务部门的调查显示,英国2009年的大学毕业生中,62%的人对自己所持有的学位能够帮助自己获得工作没有信心。英国“王子信托基金会”(Prince's Trust)对2000多位16岁~25岁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后也得出结论:成千上万年轻人急需帮助,许多年轻人感觉陷入了人生谷底,并且不知道到哪里以及找谁求助,失业的年轻人在精神健康状况方面比其他人更需要帮助。

大学毕业生能否实现就业,不仅决定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和信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安定。英国政府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非常关注,首相布朗亲自主持召开高层会议,讨论经济萧条对就业的影响和解决方案。保守党也表态要帮助年轻人度过难关。教育大臣们正在积极制定一揽子救援计划,以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或获得新的技能。当然,这些举措能否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要时间的检验。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现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英国相关举措的分析与借鉴,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思路,更好地推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制约教育经费

为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英国政府提出,如果某大学学生的就业状况糟糕,那么将难以和其他大学一样获得政府资金支持。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Innovation Universities and Skills)事务大臣约翰·德纳姆(John Denham)指出,对大学的经费支持要和该校学生的就业状况联系起来。这一决定是对当前经费下拨制度的一个明显挑战,当前英国对大学的监测和评估主要看大学中取得资格证书的学生数量,对大学的教育经费支持也主要是由学生达到的资格标准所决定;此项举措则强调,在财政支持下,大学需要帮助人们实现就业的目标。

这是英国第一次把对大学的拨款和大学所能实现的就业率相联系,也是英国政府针对目前经济形势做出的直接回应。政府希望不再仅仅依据学生所获得的资格证书对大学进行拨款,而应当通过评价大学产出的结果,特别是其所能够帮助就业的学生数量来衡量大学所取得的成绩。德纳姆在英国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s)年会上说,政府将给大学更多的自主权来设置符合雇主要求的课程。他还表示,政府非常有兴趣与大学探索如何更加灵活地使用教育经费,以及什么样的学习方案能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的就业机会。教育大臣们希望大学的教学能够更具灵活性,通过提供满足雇主需要的职业资格,更好地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大学对这一举措普遍表示欢迎,认为这将促进学生就业,但这项措施无疑也给大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也并未与学生的就业率联系起来。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虽然一直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尚未提高到影响其获得政府拨款的战略高度。而且随着大学生就业从之前的毕业分配过渡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高校对学生就业的作用也随之转变为“就业指导”,而非“必然责任”。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以及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高校的义务和责任开始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焦点。诚然,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不单纯是一个教育问题,更多是一个社会问题,甚至,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难题。但是,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的“产出成果”,高校应责无旁贷地首先反思造成此问题的自身原因。盲目设置热门专业,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招生规模缺乏科学论证等,都是造成高校“招生热、就业冷”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但并非因为社会总体需求饱和,而是因为存在供需结构矛盾,才导致真正有所需求的岗位缺乏供给,而需求已满的岗位供给又明显过剩。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首先减少高校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盲目性。

英国将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联系起来,看似是对高校“人才产出”的最后一环进行制约,实则是对高校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完善,包括学生所具有的职业资格要满足雇主需求,所设置的课程要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等,这必将大大提高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的匹配度,从而提高就业率。英国这一做法并非独树一帜,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内部评估很早就开始以毕业生的就业成果作为最终判断标准,其中就业成果指标体系的评估分量占到50%。

二、推行实习计划

英国政府也在着手实施“国家实习计划(the National Internship Scheme)”,以帮助那些未能找到工作的学生到企业或其他机构实习,培养其职业技能和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最终实现就业。实习的岗位主要来自公共部门、慈善机构以及企业。来自英国创新、大学与技能部的此项提议主要针对18岁~24岁的年轻人,因为这一年龄组的人受经济衰退影响非常大。英国劳动力市场最近的调查显示,18岁~24岁人群的失业率增长最快。截至2008年10月,英国青年失业人数已达59.7万,相比三个月前增加了5.5万。数据还显示,各年龄段总计约300万人或将在2010年前失业,其中至少有40%为25岁以下人群。曾经预言此番经济衰退的著名经济学家、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戴维·布拉奇弗劳尔(David Blanchflower)也指出,18岁~24岁的年轻人面临的竞争是巨大的。他提醒政府,“失业对年青人而言是非常糟糕的,失业期越长,负面影响越大。要尽力避免当前的失业变成长期的。”

为了能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政府考虑资助实习岗位,以鼓励雇主们参加此项计划。目前,英国巴克莱银行和微软公司等4家知名企业已决定加入“国家实习计划”,一些公共部门、慈善和志愿者机构也已收到参与邀请。参与实习计划的毕业生能够拿到一些薪水,虽然不是全额薪水,但所获薪水会略微高于政府给予学生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总和。现阶段,英国大学生每年最高可获2 835英镑助学金和6 475英镑助学贷款。

针对毕业生就业难题,我国也采取了类似的举措,教育部下属的国家软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推出了大学生“准就业”机制。“准就业”机制将整合40所国家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及国家百所示范性职业院校,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现有资源,在历届高校待业学生及应届毕业大学生中招收学生,结合就业进行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技术双核强化实训,合格者进入“准就业”岗位,之后分层次进入IT企业及政府、事业单位。在“准就业”阶段,学生可获得三方面的回报,即“从业工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验”。这种“准就业”相当于给大学生提供了一段正式上岗前的学习期和适应期,目的也在于弥补高校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无论是“实习”,还是“准就业”,都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实力,同时从时间上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一定缓冲。

三、提供创业实践

英国政府还将拨款900万英镑支持一个帮助年轻人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方案,旨在引导年轻人成为社会的创业者。这一实践活动将主要在社区进行,预计在2009年上半年启动运作。

英国儿童与青年事务大臣贝弗利·休斯(Beverley Hughes)指出,资金和实践活动支持对于帮助年轻人学习创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投资和实践支持将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培养诸如经营、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等重要技能的机会,而这些技能都是创建和管理企业所必需的。为尽可能多地满足年轻人对于实践活动的需求,英国政府已邀请第三方组织对该方案进行投标并负责具体实施,同时希望其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年轻人给予支持,以帮助政府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

“创业教育”是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后来被称为“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即强调面向21世纪的人除需具备文化知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外,还需要获得“第三本学习证书”——创业教育证书。该会议首次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的高度。此后20年来,创业教育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得到了蓬勃发展,创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在英国也不例外,帮助当地繁荣社会经济一直是英国高校的教育目标,因此,英国高校普遍致力于在学生中间倡导一种创业文化,鼓励学生“自我雇佣”,通过帮助毕业生建立企业,让毕业生更倾向于留驻本地,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除高校本身外,许多校外力量,如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也都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英国当前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的创业实践,不仅仅是基于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在创业型经济时代做出的战略选择。

我国自1999年开展创业教育以来,至今已经历了近十年时间,最初只是一些高校的自主探索,一直到2004年4月,教育部选择9所院校作为试点,创业教育才开始步入政府引导的阶段。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我雇佣被列入了政府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的重要选择。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成立创业学院,开展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等,都显示了政府推进创业教育的决心和力度。但目前我国开展创业教育更加注重的是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对其更加深远意义

的认识还有待提升。

四、增强再就业培训

2009年,英国大学将得到额外增加的5亿英镑经费支持,用于增强再就业培训,这意味着英国大学今年的继续教育经费预算将提高到121亿英镑。近年来,政府在不断缩减可使用公共资金进行教育培训的种类,但为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从今年开始,大学和培训机构将获得更多公共资金,开展比目前所允许的更多的初级或基础性培训,并且将有更多自主权选择在当前萧条的经济形势下开设哪些课程。此前,为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中保持繁荣,英国政府已颁布一项名为“为了就业的培训”的政策计划。英国教育标准局曾对进入该计划的工作机构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为了就业的培训”弥补了技能短缺,提高了工作技能,使雇佣者的工作全面获益,同时也增强了雇佣者应对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竞争力。

政府此次追加经费支持,主要是希望大学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开设更加丰富的、具有创新性的培训课程,更好地帮助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不难看出,英国采取的此项政策旨在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政府希望,当有人面临失业或已经失业时,他们能够通过大学的教育和培训获得建议和支持并提高技能,从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和重新择业能力。我国大学的再就业培训工作更多是由社会培训机构完成。而与社会机构相比,高校在知识、资源、师资方面更具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多数高校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大学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支撑,不仅仅需要增强和完善再就业培训,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曾经的校园学子们感受到,在任何需要的时候,他们都能够重返校园并及时获得启发和提高。教育的延续性,教育与职业的交叉互动也正体现于此。

参考文献:

[1] http://www.dcsf.gov.uk/pns/DisplayPN.cgi?pn_id=2008_0298.

[2] Polly Curtis,Patrick Barkham. Generation Crunch:Young Face Crisis in Hunt for Work[N]. The Guardian,2009-1-10.

[3] Peter Kingston.£500m for Training to Combat Recession[N].The Guardian.,2008-11-18.

[4] Nicola Woolcock.Colleges Face Funding Cut if Students Dont Find Jobs[N].The Times,2008-11-19.

[5]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12/09/content_ 2463266.htm.

[6] http://www.chinanews.com.cn/edu/kong/news/2008/12-19/1495418.shtml.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陈 敏

猜你喜欢

举措就业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