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人梦想成真之路

2009-07-24黄徐毓芳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6期
关键词:华裔新西兰国会

很高兴能够与新西兰教育促进会主任罗德·史蒂文(Rob Steven)先生及新西兰各大学的代表来到北大。我也很高兴能够代表新西兰教育部部长安妮·托利(Anne Tolley)女士。很遗憾,她这次不能到访,但是,她让我代她转达诚挚的问候。

教育部长让我带来以下信息。自2007年成立以来,北京大学新西兰中心成为了两国学术界、商界交流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作为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果之一,我们推出了双方政府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新西兰每年资助10位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攻读三年的博士生研究项目,同样,中国每年也资助10位新西兰留学生在中国大学完成三年的博士研究生学习。这个月,两国政府级高等教育学历互认协议续签已满一周年了。这个协定的签署促进了两国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我们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三兄弟合作关系包括新西兰的大学、中国东部的大学以及在西部省份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现在,共有三所新西兰大学拥有这样的三兄弟合作关系。更多的项目正在讨论当中。北京大学正是这样一个三方合作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另外两方是新西兰的梅西大学和中国的石河子大学。国际留学生,包括中国学生,一直将新西兰看作是世界一流的留学目的国。现在,共有大概2.5万名中国留学生在新西兰的教育机构学习。过去的三年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数量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上升。中国和新西兰教育机构的合作,以及两国学生的相互交流,是推进中新未来教育关系的核心和重要因素。

从教育部长安妮·托利带来的信息当中,大家可以看出,新西兰很重视两国的教育关系,两国都可以从大量的教育交流机会当中受益。

今天,是我第一次以新西兰首位华裔内阁部长的身份在中国做官方演讲。

我出生于上海,在香港长大,1974年移民新西兰,开始在新西兰大学学习,后来成为政治家。我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许多中国学生去新西兰学习,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更不要说在新西兰,要成为政治人物,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想法。在那个时候,我更习惯于别人为我的理想作出一种谦虚地表述。

那时,家长都习惯于在别人面前吹捧别人家的孩子,贬低自己家的孩子。我母亲当时常说,我又懒又无用,不像别人家的孩子,既聪明又勤劳。直到长大以后,我才知道那只是当时的习惯,而不是人身诋毁。

当时,我并不明白父亲移民新西兰的原因。因为在1974年的时候,我们在香港算得上是中上家庭,在海边有自己的公寓。比起1959年,我们刚从上海移居香港时的情况,真是天壤之别。

1959年我们刚到香港时,和四十多位房客一起住在一幢楼里,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我年轻的母亲面对恶劣的环境,就下决心一定要拥有自己家的公寓。她深信,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努力工作,而孩子们必须学业有成。

1997年是我成为新西兰第一位华裔议员的第二年,受邀回香港做官方访问。在山顶晚宴之后,由司机送我回酒店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期然地涌现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个8岁的小女孩在黑暗中拉着15岁的哥哥的手,在沉默中走下山坡。他们借不到钱,又饿又怕,更怕面对母亲。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对这一幕的回忆并没有引起我悲观的情绪。在人生的旅途上,我跨出了一大步。我在新西兰全身心投入的工作终于有了很大的回报。

新西兰给了我空间和机会去发挥潜能。我大学时代的经历尤其能证明这一点。

新西兰的大学教育制度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寻根问底的态度。

而我那个时候则习惯于死记硬背教材,不断重复的联系,习惯了那种用上百个练习题来训练自己的教育模式。

西方文化注重对立的观点和寻找真相的过程。无论是法律体系、国会体系、媒体还是学术界,都建立在激烈的辩论基础之上。

个人的观点如果想在西方国家被认同,都需要在激烈的辩论和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胜出。

我记得自己在读大学一年级时很费力,刚刚及格。但是,到了第二年,我开始适应,因为我掌握了独立思考的真谛。

我开始了解到,在高级别的学术领域,很难有绝对的对或者错的答案,只要你有寻根问底的态度,有足够的知识和信心去辩论,你就能够发挥所长。

不言而喻,这些技巧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所必需具备的!

在一个人人都受益匪浅的高等教育制度中努力之后,我逐渐过关,开窍,以身为华裔少数民族为傲,决心证明自己不辜负新西兰公民的身份。同时,我抱着随时需要证明自己是新西兰公民身份的心态,激发自己的斗志。

我能够继续在社区服务工作上全力以赴,是因为多年以来有我的丈夫黄德生的全力支持、鼓励和忠告。我希望竭尽全力工作,回报新西兰,证明新西兰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另外,这也可以为相同处境的人带来信心,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潜质,实现他们及他们家人的梦想。

1996年在全国亚裔社团拉选票的时候,我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1997年3月19日,我在国会作新议员“处女演说”的时候,这种情绪达到了顶峰。在国会旁听席上,来自各地的华裔情不自禁地唱出了《龙的传人》,而我的挑战则是如何能够以平静的心情来完成演说。

“处女演说”的开场白是:“国会之路是以鲜血、汗水和泪水铺出来的。”这反映了全世界耳熟能详的华人移民辛酸史。演说的最后一句是:“我誓以新西兰能够成为一个多元民族、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为奋斗的目标。”而我在听了其中一个旁听者的故事之后,更加坚定不移地下决心要达到这一目标。他在新西兰出生,在惠灵顿国会附近工作,但是从未在此之前踏入国会,因为国会和他没有关系。那天,华裔和亚裔的人一同踏上了要使新西兰成为多元文化国家的道路。

在2008年的大选当中,我成为新西兰第一位赢得选区的华裔国会议员,这让新西兰的华裔参政达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之后,我又成为新西兰第一位华裔内阁部长。

我能够在新西兰政坛奋斗,都得益于我们激励独立思考的教育体制。

我诚挚地邀请你们,到新西兰去体尝相同或者相似的经历。

【背景链接】

黄徐毓芳:新西兰首位华裔部长

新西兰国家党党魁约翰·基当选总理后,在上海出生和香港受教育的黄徐毓芳,继12年前成为首位晋身新西兰国会的华裔议员后,再创历史,被任命为种族及女性事务部长,成为新西兰首位华裔部长。50多岁的黄徐毓芳的从政之路充满艰辛,从她身上可以看出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1. 成功的关键

黄徐毓芳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教育、勤奋、果敢,这也是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从小向她灌输的一种价值观;同时也是世界各地的华人普遍遵循的难能可贵的价值观。

黄徐毓芳出生于上海,5岁随家人移居香港。她会说流利的英语、粤语、普通话及上海话。1974年,黄徐毓芳的父亲来到新西兰,发现那里商机无限,于是决定举家移民新西兰,那个时候黄徐毓芳只有19岁。移民新西兰后,黄徐毓芳就读于坎特伯雷大学,父亲在圣奥尔本开了一家小餐馆,黄徐毓芳课余还帮父亲打理生意。上大学期间,黄徐毓芳结识了后来的丈夫、马来西亚华人黄德生,两人于1981年结婚。

2. “600万女士”

黄徐毓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商业硕士学位。走出大学校门,她先是在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即现在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后加盟克赖斯特彻奇市的一家零售商“史密斯城”,最终,成为这家公司的财务总监。1989年,她开始涉足政坛,当选为坎特伯雷地区议会议员,因将当年坎特伯雷地区的预算大幅削减600万美元,获得了一个“600万女士”的绰号。1996年,黄徐毓芳成为首位进入新西兰国会的华裔议员。

3. 爆发唇枪舌剑

在议员选举中,黄徐毓芳一开始便与优先党党魁温斯顿·彼得斯爆发了唇枪舌剑。彼得斯大力宣扬反移民主张,妄称黄徐毓芳是一个“象征性”的议员。选举结束后,黄徐毓芳威胁说,如果新政府采纳彼得斯的移民主张,她将选择离开国家党。

黄徐毓芳说,被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并不会使她苦恼不已,因为她习惯了这种待遇,“即便在今天,仍有一些人嘲讽我的口音和我讲话的方式”。黄徐毓芳的确不喜欢优先党贬低移民的做法,因为她切身体会过一个外地人背井离乡、融入一个新的国家有多难。在最近举行的新西兰大选中,共有6名拥有亚洲血统的议员在议会投票,这一结果显然是在强调新西兰的亚裔人口迅速增长。

黄徐毓芳表示,她被任命为内阁部长以及亚裔议员人数增多的事实都说明,新西兰正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接纳亚洲人的国家。

当选新西兰国会议员后,黄徐毓芳更加关注华人留学新西兰的问题。在她眼里,“华裔一直被视为沉默寡言、努力学习、不敢冒险以及没有鲜明个性的一个群体。新西兰人注重个人的重要性,喜欢直接交流,在交流中,他们不管赞成或反对,但对肯提出自己看法的人会留有印象。有疑问、有见解就要提出,这样才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和重视”。

责任编辑 熊建辉

猜你喜欢

华裔新西兰国会
新西兰央行宣布降息 拉开发达市场宽松序幕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云师大泰国苏拉塔尼大学留学生汉语学习策略调查
“娘子军”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
美国会出现首位 华裔女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