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山之“德”探源

2009-07-22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尧帝德山尧舜

陈 波

毛泽东于1956年6月写成的《水调歌头,游泳》,在“自注”中就提到了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民谣中涉及到的“长沙沙水水无沙”,是指长沙白沙井的水则无沙。“常德德山山有德”,就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了。其实德山的“山有德”源于“人有德”。

远古时代,德山原名“枉人山”或称“枉渚”。其山两面临水,有枉水汇流沅江。此山居住着一位与尧舜禹齐名的善卷先生。善卷是一位德高望重。隐居此山的得道圣贤。因其贤德而垂范后世。

《中国名人辞典》记载:“善卷,有虞民,武陵人,居枉渚。唐尧闻其得道,北面师之”。《吕氏春秋,下贤》篇载:“尧不以帝见善卷,北面问善卷。尧,天子也;善卷,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托?善卷,德道之士也。德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远智而弗若,故北面问焉。”《庄子·让王》云:“尧崩,舜以天下让卷。卷曰:‘余立于宇宙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繇。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人深山,莫知其处”。汉代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中也有两处提到。现代人钟毓龙f1880—1970)老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中按时间顺序系统地介绍了善卷先生的事迹。

相传尧帝在他继位十二年之后,南巡途经枉渚(今德山),沿途听到的全是歌颂善卷施民教化,开启民智的故事,油然而生敬意。尧帝此次南巡,深为三苗风俗败坏而担忧。特别进入湘黔苗民聚居的地方,民风更为怪异。那些淫歌俗曲^有伤风化。因此尧帝在枉渚。盘桓达数月之久,天天向善卷讨教,请教治国方略。善卷讲了一篇见解深刻的话:“古人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不熟,不如荑稗。”尧帝听后深受启发,没有几年功夫,特别是治理三苗效果更为显著,尧帝直至接到儿子考监明病重的奏报才快快离开枉渚。

舜帝在南巡沅水流域,善卷此时正担负保护黄帝轩辕氏设在大小酉山的两个藏书洞,专事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教化民众。舜帝视察中见善卷工作卓有成效,特别是经他教育开导的盘瓠子孙丝毫没有往日的骄横之态,举止文明有礼,不胜感慨。两人见面后,舜执意要将天下禅让善卷,善卷却力辞不受,遁耕于深山之野。

后人景仰善卷之高风,便在枉山上筑坛,以资凭吊。明朝陈洪谟在《善卷古坛》称颂他。“无意居寰极,有心来楚荆”的清高之举。善卷的德行风范,退隐的故事德昭千古。为嘉奖其德,尧曾以枉渚一带大片土地封与善卷《朗州图经》。善卷躬耕之余,常栖息于枉山读书垂钓。故枉山有“善卷读书台”、“善卷钓鱼台。”“山左江南村,又名“善卷村”。战国时大学者荀子。对于善卷的事迹,曾在《成相篇》中称道:“尧舜尚贤身辞让,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西汉时儒学家代表董仲舒,则把善卷奉为尧舜一般,他说:“尧舜德积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宣扬善卷之道说:“苟得之以致君,则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苟得之以泽民,则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隋朝刺史樊子盖(知任朗州·今常德),慕善卷之德行,改坛字为“善德观”。名“枉渚”“善德山”循简称德山)。刘禹锡知任朗州司马时,登临德山,倍加缅怀先圣。吟诗赞叹日:“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善卷祠记》载:“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积德彰。”宋徽宗推崇善卷,御笔赐号善卷“遁世高蹈先生。”后代先后在德山峰顶建“仰止亭”,“高蹈先生祠。”至明清两代,仍香火不断。

善卷德范后世,后人对他崇尚敬仰,是他能一反前贤先哲只知尊崇自然之道而不运用自然之道的神秘矜持和消极出世。当尧尊其为师时,他能以天下为重而教之以治国之道,安民之德:舜帝禅其位时,他又能以天下为轻而遁耕于深山之野,隐钓于僻谷之溪。他既有出世脱俗的“道心”,又有济世泽民的“德行”。这就是他能与尧舜禹齐名的原因所在。

善卷居住在尧时的枉渚。这枉渚因枉水而得名,枉水因枉山而彰显,枉山因枉翁之德闻世。可见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源于此。宋徽宗将善卷故乡鼎州(宋代地名)更名“常德”,显然含有效法尧舜,彰扬善德、号召世人“常怀善德”和“常秉善德”之意了。

猜你喜欢

尧帝德山尧舜
雷锋的故事
Designing current–strain-assisted superconductor–ferromagnet multi-bit memories
陈树湘:以生命铸就绝对忠诚
尚书·尧典
房县磬口漫谈
尧舜禅让(上)
尧舜禅让 (下 )
国庆七十周年有寄
尧舜牡丹经销商借鸡生蛋
尧帝的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