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渊明和他的文章美

2009-07-22孙秀兰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良田桃花源记渔人

孙秀兰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喜爱和传诵,被众多评论家所推崇和赞扬,有的甚至把他的诗文与《诗经》、《楚辞》并列。之所以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我想这与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人生态度和美学理想无不关系,而这一切都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千古绝唱《桃花源记》中。可以说,如果没有《桃花源记》,他的诗文不可能如此盛传,那么《桃花源记》的美究竟体现在那里呢?笔者从自然美、秩序美、风俗美、和谐美这四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美。陶渊明在文中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一片风光绮丽的清幽环境: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这里有溪水,有芳草,桃花成林,落英缤纷,良田美池,空气清新,草绿花红,环境清幽,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图,令人精神为之一爽,而渔人甚异之,一个“异”更衬托出自然环境的美,令人向往。

秩序美。桃花源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此之美,那么桃花源中的景象又如何呢?作者紧接着推出另一番景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寥寥三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活画出桃花源里的布局。只见一片平坦开阔的土地上,几十户房屋整齐地排列,道路纵横交织。隔出“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是多么井然有序的乡村之美,而鸡鸣阵阵,狗吠声声,更点染出桃花源里祥和宁静之美。令人悠然神往。

风俗美。桃花源的环境是美的,桃花源的生活是井然有序祥和宁静的。那么桃花源的人情风俗又如何呢?桃花源里的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幼有其乐,老有所养,怡然自得。生活是富足美好又平静的,渔人的到来,引起了桃花源中人的惊奇。打破了桃花源生活的宁静,激起层层浪花,从而为我们展现出桃花源的风俗人情之美。一人之客乃全村人之客,尽管是素不相识的生人。也不用怀疑。也不用提高警惕,既不漠然,也不逐之而后快,更不见财起意,而是都来问候。并一一邀客还家,置酒杀鸡招待客人。席间没有飞短流长。拨弄是非,也没有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更没有张长李短。市井奇闻。再者他们言身世之隐。叙乱世之情,叹易代之感,话桑麻之乐。这是一幅多么淳美友爱、和睦相处、人人同乐的风土人情画,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心醉其间。

和谐美。桃花源的自然美、秩序美、风俗美构成了《桃花源记》的整体美学特征——和谐美。在这里,自然环境的清幽绮丽,村庄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的平和宁静,人伦的和乐友善。相生相应,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和谐宁静的美的世界。而鸡鸣狗吠和村人热情待客的热闹场景,与桃花源里的平和宁静动静相生,更衬托出桃花源的生趣盎然,和谐宁静之美。对此,人们不禁由衷感叹:美哉。桃花源!

在慨叹桃花源美的同时,人们自然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桃花源是一个无君主。无政府,无官吏的世界,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是美的。对此就引出了对陶渊明的认识和评价。

古代的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做官,进入上流社会,绝大多数文人学士都崇尚建功立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江湖与庙堂之间折腾。在这种思想与现实支配下的一些文人学士在认识评价陶渊明上就有了“消极避世论”“曲折地反抗现实”等等。这里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一是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在晋代非常小,没有引起特别注意。而是在唐宋以后才声誉日隆的。其二。陶渊明虽然在当时默默无闻,但对后世影响甚大特别是在后代知识分子中引起强烈共鸣。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晋代玄风独振,清谈大盛,这是一个思想空虚,文学贫困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陶渊明却能别开生面,独领风骚。发为新声,在主流世界之外举起另一面大旗。并安之乐之,这是非常大胆的举动,尽管议论颇多,压力很大,但他仍一往无前,无怨无悔,这是需要胆略和勇气的。所以陶渊明不是现实世界的受动者,而是主动者,不是被动地逃避现实,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世界。其三是他可贵的文人立场,使他保持“清洁的精神”,“可贵的操守”,不向流俗低头,不向权贵折腰,才能“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种以文学为生命的价值取向和人格意识是弥足珍贵的。因此他说他伸手要官欲伸怀抱。济苍生,而是太穷,解决吃饭问题。可见在他眼里“庙堂”没有丝毫的神圣性,不是自己的精神之所,只是解决温饱的地方,所以说陶渊明是人在天地外,却塑造了美的桃花源。因为陶渊明是文学家,他的职责就是做文学,他的任务就足为人们创造美的世界,提供精神食量。如果陶渊明给他的桃花源设个政府,安排几个小官。再弄些所谓的责任、制度、义务和赋税等等。的确是完美了,可哪还叫文学吗?桃花源是美的,可又不复见。这才是永恒的美。

猜你喜欢

良田桃花源记渔人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渔人罢钓归(绘画作品)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良田育良种 迈步新征程
《桃花源记》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渔人”的身份探究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