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泠古韵

2009-07-22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三老印社西泠

程 艳

杭州西子湖上有许多美丽的桥,它们装点着湖山,使西湖平添了许多妩媚,其中最惹人缱绻的便是那座掩映在柳荫深处的西泠桥。“孤山递北六桥东。湖到西泠里外通。一树桃花墙不隔,停舟闲傍酒旗风。”“明湖里外一桥通,风景由来各不同。游舫西村春色静,幽林北苑画图工。”古往今来,多少诗人都在赞美西泠桥的如画景色。

多情苏小小

西泠桥以其优美的景色备受人们赞赏,更因苏小小的爱情故事而称誉天下。在历代诗人吟哦苏小小的名诗佳句中,都把苏小小的故事和西泠桥紧紧联系在一起。西泠桥又名西陵桥。传说为苏小小结同心处。白居易有诗吟道:“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张祜也写道:“夜月人何待,春风鸟为吟。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元人张舆有诗道:“红藕花深逸兴饶。一双鹦鹉游鸣桡。晓风凉入桃花扇,腊酒香分椰子瓢。狂客醉欹明月上,美人歌断绿云消。数声渔笛知何处?怀在西泠第一桥。”这些名家诗词更使人们对这座诗情画意的西泠桥,别有一种缱绻之情。

苏小小,相传为南齐人(公元479-502年),系钱塘(即杭州)名歌妓,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很有才气。但是身世不幸,幼年父母俱丧,从小就寄住在西泠桥畔的姨母家中。后来沦为歌妓。她貌绝青楼,多才多艺,倾倒了许多公子王孙和骚人墨客。可她并不随波逐流自甘堕落,而是很知自爱,对爱情亦颇忠贞。一次她乘车出游,在白堤上碰到了骑马缓缓而来的青年阮郁,两人邂逅相遇,一见倾心。为了表达心中的爱情,苏小小随口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后来,这对相互倾慕的年轻情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眷属。然而好景不长,正当苏小小和阮郁过着幸福生活时,不料阮郁被在京做官的父亲派人催归。阮郁迫于父命,只得匆匆话别。谁知阮郁此去竟为其父所阻,从此再也不能返杭与苏小小团聚,一对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苏小小因此思念成疾,郁郁而亡。

苏小小死后,曾在落魄时受到苏小小资助而得中功名的鲍仁深感其德,把她葬在西泠桥畔,墓碑上刻着“钱塘苏小小之墓”七个大字,并在墓上造了一座“慕才亭”。千载以来,以西泠桥及苏小小为题的诗文层见迭出:清康熙年间,墨浪子所辑的《西湖佳话》刊行于世,其中的《西泠韵迹》亦载有其事。文学手段不仅强化了苏小小这一形象,而且使西泠桥更加扑朔迷离。

沧桑秋瑾墓

在西泠桥畔如茵的草坪上,还有清末革命家秋瑾墓。

秋瑾(公元1875—1907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官绅家庭,幼承家业,工诗词,善骑射击剑。她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灾难深重的黑暗年代。目睹清廷腐败。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的秋瑾冲破封建家庭的羁绊,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1904年她加入光复会,次年与孙中山、黄兴认识,参加了同盟会。1906年她返回上海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妇女刊物《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开拓女权运动。1907年春她回故乡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利用为清政府训导各县地方治安骨干的合法名义,秘密发展和训练武装力量准备起义。不料当时在安庆的徐锡麟举事不密被捕牺牲,秋瑾因此受到牵连。虽曾率少数师生武装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捕。她正气凛然,威武不屈,临刑前横眉怒对,挥笔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死时年仅31岁。

根据秋瑾生前“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的遗愿,好友自绍兴将她移葬于西泠桥畔。当时清政府不让秋瑾墓放在西子湖畔,且扬言要平毁,不得已又迁柩还葬于绍兴,后又由秋瑾之子迁至湖南。辛亥革命后,经孙中山先生同意,又从湖南迁还西泠桥畔,并在临湖处筑了一座秋社(秋瑾祠)和风雨亭。孙中山先生还题写了一块“巾帼英雄”的匾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秋社和风雨亭均被废毁。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将秋瑾墓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新整理一新。文化大革命中,秋瑾墓再度被夷为平地,幸由一位老文物工作者和部分园林工人把烈士遗骸偷偷收入陶瓮才得以保存下来。1981年,浙江人民又在西泠桥畔重建了秋瑾烈士墓。并立下一尊汉白玉秋瑾雕像,烈士骨骸安置于基座之中。

如今的秋瑾墓地绿草如茵,花环复盖,苍松翠柏,四季常青。“隐娘侠气原仙客。良玉英风岂女儿”,秋瑾女侠的壮烈,为中华女儿写下了一曲悲歌。从此,西湖西泠桥畔,留名千古,与日月同辉。令人钦仰不已。

印社翰墨香

西泠印社在孤山西端的西泠桥畔,这里茂林修竹,亭台泉石,环境清幽,风景佳丽。西泠印社“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1904年创办,经10年发展,确定了“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西泠印社不仅以金石篆刻闻名于世,其园林布局和设计也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艺术的杰出风格。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印社结构精巧,淡雅恬静,其布局恰似泠印一样,疏密有致,排列有序。

孤山景中可以看到一个石坊,横额刻有“西泠印社”四字隶书,两旁石柱上刻着“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的楹联。名坊系1923年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时所立。“石交亭”意为“结交金石”,为赖少其题写。旁有“仰贤亭”,亭内陈列着介绍郑板桥、赵之谦等28位著名印人的石刻、画像和题赞。印泉是1911年疏浚而成,壁上“印泉”两字由日本印人长尾甲题写,取意“籍印订交”。长尾甲和河井仙郎都是日本篆刻家,也是最早参加印社的国际社友,印泉和山上的文泉、开泉、山后的潜泉,并称为“西泠四泉”。

自印泉拾级而上便是“鸿雪径”,它出自苏东坡《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子由是苏东坡的弟弟苏辙,“雪泥鸿爪”意为鸿雁在雪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此处取名“鸿雪径”,比喻往事遗留的印迹——“藏印”石刻里面就封存着李叔同的印章篆刻,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他在金石、书画、音乐、话剧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把全部印章篆刻都交给西泠印社保管。

华严经石塔仿佛一支如椽大笔矗立在景区中央,成为印社园林的中心标志。它建于1924年,由印社社员、招贤寺和尚弘伞募集筹建。塔为实心建筑。高11级,四周刻有佛像。第九、十两级刻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手书的《金刚经》,最下一级刻有《华严经》,塔座边缘刻着十八应真罗汉像。塔旁的石像是皖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他是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家和皖派篆刻的代表人物。其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剔藓亭”语出唐代文学家韩愈七言古诗《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句,原指观看古代石刻必须先把蒙在文字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行。名为“剔藓亭”,意指印社社员常在四照阁边剜剔石刻上的苔藓研究古代文字,同时汲取孤山和西湖的灵秀,敬仰、效法名流前辈。

西泠社的精华处首推“汉三老石室”,这是一座庄重、古朴、用青灰石板构筑的建筑,石室四周刻有三副对联,其中一联写有“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片石”指的是里面收藏着一块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的“三老讳,字忌日碑”。三老是秦汉时期制订郡县制度时设立的一个官名,当时规定十里为一亭,亭设亭长,十亭为一乡,乡设三老,三老掌管一乡的教化。此碑于1852年在浙江余姚的客星山出土,据考证是东汉建武年间的碑刻。汉三老石碑是汉碑中极珍贵的碑刻,被誉为“东南第一碑”。碑高88厘米。宽45厘米,分别记载着汉三老的祖父母、父母及九子二女的名字,一共217个字。字体浑厚古朴,介于篆隶之间,由篆入隶,是研究隶书发展史的重要石碑。由于珍贵,出土时曾一度被盗卖,后由印社同人募集8000块银元从日本商人手中赎回,并在此特地筑了这座石室将其保藏起来。

猜你喜欢

三老印社西泠
吴越名城·陌上花开
——西泠六子偕友8人书法艺术展
金石为谊
——北大校友书画协会·亭林印社篆刻交流展
安徽省图书馆藏傅增湘未刊手稿《西泠诗草》考略
南方印社印结同道,方寸藏菁
“三老”断案
浙江传统经典书画名作图录汉三老讳字忌日碑
《西泠印社》风云百年 西泠不冷
李澍周
两汉名碑注译
——三老讳字忌日记
邂逅西泠名家倪伟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