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Web 2.0的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研究

2009-07-15苏海燕

现代情报 2009年1期
关键词:协作图书馆空间

苏海燕

〔摘 要〕信息共享空间成为信息社会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从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产生及建设实践讨论了这一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Web 2.0在图书馆的应用使信息共享空间得到拓展与升级的契机,而在此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与研究则为信息社会大学图书馆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web 2.0;信息共享空间;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1-0052-03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Commons Based on Web 2.0

Su Haiyan

(Library,Shijiazhuang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35,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Commons became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new library service models have been discussed from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commons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Application of web 2.0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expand and upgrade for information commons,and in this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 and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commons pinpoint the right dire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ies.

〔Key words〕web 2.0;information commons;university library

1 信息共享空间概念及发展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随着人们对其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亦被称为知识共享中心(Knowledge Commons[1])、共同学习空间(Learning Commons[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提出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全球信息共享空间这一概念(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3])。IC最早出现于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称为“信息拱廊”(Information Arcade,IA),随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乔治亚州大学、印第安那州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蒙脱霍育克女子大学等大学图书馆都相继开展了IC服务,均取得显著成效。在此期间1993年Fleckenstein首次提出信息共享空间[4]概念,1999年美国学者Donald Beagle[5]从理论上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诠释。尽管图书馆界专家对信息共享空间的表述并不相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IC是一种新的综合基础设施和动态服务模式,涵盖图书馆实体与虚拟的空间、资源与服务。

初期的IC建设更多地关注空间内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配置,把IC作为获取文献资源的密集型计算机实验室来建设。随着研究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与整个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发展脉络相契合,IC建设由“以硬件为中心”逐渐转向了“以用户为中心”。图书馆学界对这一转变进行了论述。Donald Beagle在他另外一篇文章(2004)[6]中概括了Information Commons(IC)演变到Learning Commons(LC)的4个特征。一为IC功能上的调整;二是IC仍然是大学图书馆服务的中心,但已开始向外延伸;三是IC与教师发展中心以及教学、学习中心的功能整合;四是IC的变化成为校园核心课程修订的参考。Bryan Sinclair则提出IC应升级到Commons 2.0[7],成为专为协作式学习设计的图书馆空间。他认为Commons 2.0有5个特征:一是IC是没有限制的开放空间,这样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二是IC是富于弹性的可移动的自由空间;三是IC是充满人性化设计的舒适空间;四是IC是鼓励创造的活力空间;五是IC是可实际操作的空间。

随着web 2.0相关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基于web 2.0理念的图书馆服务研究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web 2.0基础上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研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2 Web 2.0为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拓展和升级的契机

Blogger Don在他的“WEB 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到“Web 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8]。浙江大学叶鹰教授提出,Web 2.0的核心是“开源和互动”,这一核心精神和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理念不谋而合。因而基于Web 2.0的信息交流方式不仅对转变图书馆服务理念及方式,构建E-learning和E-science的学习研究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拓展与升级的契机。

2.1 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及共享

Web 1.0环境下,由于搜索工具的匮乏,个体的声音更多时候作为一个个的信息孤岛而存在,无法进行快速的沟通与传播,其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十分有限。开放存取(OA)运动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受到传统出版机制的限制,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得不到及时推广。以“共享”为核心精神的Web 2.0和信息共享空间(IC)建设的结合无疑将使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9]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在Web 2.0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用户一方面可以进行现场的讨论和沟通,另一方面利用Blog等工具进行个人研究成果的自存储,实现更大范围的开放存取;借助 RSS、Wiki、Tag、IM等Web 2.0工具,延伸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通过旨在推动全球数字知识和创意作品自由共享和重用的新型许可协议“创作共用协议”(Creative Commons)发布分享成果,既合理保护了作者的知识产权,又可以实现作品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扩大信息资源开放获取的范围与途径,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与知识创新。

信息共享空间用户通过网志、播客等记录人生、学习体验和学术研究等微内容的开放使思想观点的碰撞融合从1个苹果衍生成为无数个苹果,若干个智慧头脑通过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连接进行充分的互连互通;IC对网志、评论、图片、视频、书签、音乐列表、资源推荐等微内容的收集、整理,以及空间内其他类型文献资源的管理,实现了实体文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以及一定群体人脑智慧资源的有机结合。图书馆显性知识(文献资源)的开放存取以及用户隐性知识的碰撞、挖掘与管理成为IC营造开放、自主与协作学习研究氛围的基础。

2.2 实现信息共享空间的泛在式协作

所谓协作式学习指多个学习者对某一专题运用多种不同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的交互活动。而泛在学习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指学习本身是泛在(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发生无处不在,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学习资源无处不在[10]。IC本身就是一个协作式学习环境,几乎所有的IC都建立了开放的团体学习空间,用于小组协作学习和讨论。Web 2.0环境下的IC可以面对面的讨论、交流,进行现场协作,又可以将这种协作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比如Google的在线演示文稿),从而帮助学习者构建其终身学习发展的泛在式学习环境,使协作与分享变得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信息共享空间由此成为集体智慧与个性化发展和谐共存的学习环境以及集体创造资源和集体分享资源的动态图书馆。

2.3 激活基于学科专题的信息共享空间

以学科专题方式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网络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流通、参考咨询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服务整合于一个空间平台内,满足特定学科领域专业的用户基于专题(课题)的学术研讨的需要,自发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群体,持续地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通过网志、网摘、RSS、Wiki等Web 2.0工具的应用,发布、订阅相关团体和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方向和成果,聚合有共同研究兴趣的人员;运用饭否、face book等社会性网络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在线或与手机绑定即时通知团体成员最新想法,从而保持IC学科专题研究团队的稳定性、开放性和交流的即时性、连续性;扩大相关主题的感兴趣人群或发起网上专题讨论,集中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专题研究向纵深层次发展,从而使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形式既规范又灵活,研究人群既集中又开放,成为大学学科专题研究的重要基地。

2.4 促进IC用户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知识创新

Web 2.0环境下多方向多层次的协作拓展了信息共享空间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从而形成知识的“边缘”地带,而呈现混沌态的边缘地带则像冷暖气流交汇的渔场一样,成为孕育新型理论与方法的温床。Web 2.0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既为整合相同研究兴趣的资源提供便利,也聚集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知识结构的人群,并充分发挥每个用户的多方面研究兴趣,使信息共享空间成为充满活力的多维度知识创造空间。

3 基于Web 2.0的IC建设实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升级

Web 2.0和信息共享空间都为艰难跋涉中的大学图书馆带来了曙光与生机,基于Web 2.0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让后者迅速在信息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拉开图书馆服务升级的序幕。

3.1 实现图书馆技术与人文的绝妙结合与和谐统一

网络虚拟空间缩短了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却无形中拉开了人们的心理距离。海量的数字资源在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同时,却也让很多研究者深陷其中,无法脱身。信息技术同其他人类创造的生产工具一样,都是一柄双刃剑。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向技术过分倾斜,迷失了方向。Web 2.0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则体现了技术与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先进的软硬件配置、舒适的学习环境、严谨的咨询引导、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合理的空间布局均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体现了一切技术最终目的都要服务于人的理念。信息共享空间的使命就是实现读者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资源,最大程度地进行知识创新。用户既可以开展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交流,又可以进行面对面热火朝天的观点交锋,从而充分拉长了学习者的思考维度,更有利于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和知识的创新。

3.2 实现图书馆传统职能与现代环境的统一

吴慰慈、董焱编著的《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中把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概括为: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传递(信息职能);开发智力资源与进行社会教育(教育职能);搜集和保存文献遗产(保存职能)和消遣娱乐(消遣娱乐职能)[11]。Web 2.0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使图书馆传统职能的发挥如虎添翼。实体资源、网络资源与人脑隐性智慧资源的深度整合,一方面实现社会信息流的有序化,为优化图书馆传统知识组织方法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用户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图书馆的保存对象,从而丰富了图书馆资源;在此环境下信息传递的途径、范围被扩大,速度和效率也得到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职能得延伸。IC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丰富有序的信息资源,舒适的人文阅读环境,协作式学习交流空间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宽松、高效的研究性协作式学习环境,实现了学习者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从而强化了社会教育功能;加强传统文献和网络文献的推荐阅读,整合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对信息共享空间读者进行即时推送,引导读者通过读书怡养心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图书馆成为信息社会中“诗意的栖居地”和“精神家园”,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活水”。

3.3 实现图书馆无形服务与有形建筑的内外统一

图书馆通过对Web 2.0环境下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为读者营造舒适、和谐、高效的学习交流环境,使图书馆有形建筑重新焕发生机,从而唤起读者对图书馆学习氛围的热爱,实现读者精神家园的回归,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传播、交流、创新知识的天堂。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整合使图书馆成为读者存取资源的入口,通过Web 2.0工具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送到每个用户身边,从而做到无形(服务)的便利与有形(建筑)的舒适的完美统一,使用户不再依赖图书馆的建筑,而却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从而做到心中无馆(实体),处处有馆(服务)。

3.4 实现信息共享空间由点及面的递进式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Web 2.0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其成功经验可以用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社区(企业)信息共享空间,增加社区(企业)知识总量,也就是通过社区成员相互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知识的增加,构建以创造为核心的学习型社区(企业);进而充分挖掘社区(企业)知识资源,建设开放社区知识共享平台网络,连接起各个学习型社区,实现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的结合,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Knowledge Commons Service Model Working Group.Knowledge Commons Service Model Working Group Report[EB].http:∥library.mcmaster.ca/about/k-commons/service-model.htm,2008-02-18.

[2]http:∥www.lib.ncsu.edu/learningcommons[EB].2008-02-20.

[3]Geoffrey D.Swindells.Informed citizens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Commons[EB].www.ifla.org/IV/ifla71/papers/104e-Swindells.pdf,2008-02-20.

[4]Anthony McCann.Enclosure without and within the information commons[J].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Law,2005,14(3):217-240.

[5]Donald Beagle.Conceptualizing an Information Commons[J].The Journal ofAcademic Librarianship, Volume 25(2):82-89.

[6]Donald Beagle.From Information Commons to Learning Commons[EB].www.usc.edu/…/news/conference/presentations/presentations_9-16/Beagle_Information_Commons_to_Learning.pdf,2009-02-25.

[7]Bryan Sinclair.Commons 2.0:Library Spaces Designed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EB].http:∥connect.educause.edu/Library/EDUCAUSE+Quarterly/Commons20LibrarySpaces Des/45534 time=1206344492,2008-02-20.

[8]Don.Web2.0概念诠释[EB].http:∥donaldswb.yculblog.com/post.728043,2008-02-28.

[9]NancyKranich.The Information Commons:A Public Poli-cyReport.New York: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 atNYUSchool ofLaw,2004:58.

[10]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1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81.

猜你喜欢

协作图书馆空间
创享空间
团结协作成功易
图书馆
协作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