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叛性 差异性 边缘化

2009-07-09刘科军

学理论·下 2009年6期
关键词:边缘化差异性

刘科军

摘要:审美现代性以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三种生存策略与形态特征: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自身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反叛由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追求一种差异性的价值,显示出求新求变的美学特征;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受到社会现代性的制约,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关键词:审美现代性;反叛性;差异性;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4—0109—02

自从19世纪晚期“审美现代性”诞生以来,人们不断地打破古典美学的原则,试图在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确立新的价值标准。但是,审美现代性的发展并不顺利,它受到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制约,未能改变由启蒙理性设计的社会工程。由此,审美现代性不得不以一种反思的态度来体验现代生活,从而表现出反叛性、差异性与边缘化的生存策略。

一、反叛性的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不仅仅是涉及到美学原则的问题,它在总体上表现出对现代社会的反叛,它只有在现代性的矛盾结构中才能得到理解。

现代性在启蒙运动兴起后就已经出现了,并逐渐成为支配世界的原则,它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即韦伯所说的世界的“去魅”与合理化过程[1]。虽然现代性设计了一套与传统断裂的价值信仰和社会秩序,但是现代性内在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在19世纪晚期形成了相互对抗的两种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又称资产阶级现代性或市民现代性,具体表现为工业化秩序和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如理性崇拜、科技万能、市场价值、法治社会等等。审美现代性又称美学现代性或先锋派的现代性,它“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并通过极其多样手段来表达这种厌恶,从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直到自我流放。”[2]审美现代性强调个体的自由,反对社会管理秩序对人的束缚压制,批判资产阶级市侩主义习气。简言之,审美现代性体现了对社会现代性的反叛,现代性成为矛盾结合体。

社会现代性用启蒙话语宣扬人类解放的宏大理想,凭借理性的力量闯入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构成了主导价值领域的支配性原则。理性主义引导着人类从古典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推动力。但是,工业革命的后果却使社会现代性的弊端暴露无遗——资本主义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导致了分配不公和两大阶级的对抗,人类享用了更多的消费产品却与大自然疏远了,科层化管理创建了高效率的社会秩序却使个人丧失了自由。审美现代性正是在批判这种社会现代性的恶果时诞生的,它从一出现就具有强烈的批判性。19世纪晚期的西欧都市街头出现浪荡子,艺术领域出现先锋实验,哲学思想中出现非理性主义,这些审美现代性的现象都与启蒙理性相悖,在所有价值领域都有体现,显示了总体性的反叛立场。

其中,文艺领域中爆发的现代主义运动的反叛性特别明显。这种反叛行为最初发生在先锋派艺术中,之所以是先锋,不是因为它出现的最早,而是它承担了文化的先锋功能。先锋艺术在形式上坚决不落俗套,走向非理性、晦涩、变形,挣脱中产阶级的温文尔雅,表现出愤事嫉俗,追求自我的独特体验。先锋艺术在内容上坚持艺术自律,把艺术看作不受社会规则制约的领域。尽管个人无法改变现代社会的结构,无法打破现代社会的规则,但是个人能创造出独立自足的艺术价值,艺术自律为个人从日常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可能。然而,艺术自律又造成了艺术与现实的分离。如果远离现实,先锋艺术就失去了作为反叛性力量的存在意义,就不构成对现实的对抗,反而会认同现实而被社会加以体制化,进而成为社会体制力量的一部分而失去反叛性。

在体制化的威胁下,审美现代性采取了新的反叛策略。当先锋艺术失去反叛性时,审美现代性就将这种反叛形式否定掉,以寻求新的反叛形式。从早期的先锋派到精英的现代主义,再到弥合阶层趣味差别的大众文化,审美现代性不断地否定、反叛自身。卡林内斯库列举的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艺术正是审美现代性走过的反叛踪迹,他认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辨证对立的危机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及其理性、功利、进步理想)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的传统或权威。”[3]总之,审美现代性自始自终都显示了反叛性的立场。

二、差异性的审美现代性

除了强烈的反叛性之外,审美现代性还体现为一种差异性的价值追求。差异性是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是审美现代性得以自我确证的形态特征。启蒙运动兴起后,社会弥漫精确计算的氛围,相信历史的线性发展,整个社会都按照工具理性的逻辑来运行。艺术也曾经被纳入到启蒙的总体化运动中,成为宣传启蒙的手段和工具。但是,艺术并不能被完全规则化,它有异于社会现代性的特征,即对差异性因素的追求。社会现代性追求秩序化而抹平差异性,审美现代性反叛社会现代性而追求差异性,差异性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形态特征。

从差异性的角度而不从同一性的角度来看,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就是一种差异因素的共存,审美现代性的反叛就是不断地呈现差异性因素的过程。只有在差异中才能呈现自我的意义,差异总是“对文化秩序的威胁”[4]没有差异就不构成审美现代性的反叛。

审美现代性与传统断裂、与现实不和谐的差异性特征,在现代主义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波德莱尔当年曾对现代性作出论断:“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5]这说明差异性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审美现代性强调艺术形式的求新求变,废弃了古典的形式技巧,把理性的逻辑置换成精神自由的需要,精心选择奔放的线条、零乱的构图、异常的色彩,肢解了自然和人体,瓦解了神圣。内涵的不可把握,形式的不断变幻,充分展示了差异性的美学原则。先锋派以来的艺术,派别林立,艺术主张繁多,每个流派都以不同于自身之外的派别而自居,都以差异性作为自我地位的确证。在艺术实践上,先锋艺术家们以对现实不妥协的态度表达内心的愿望。现代艺术不再宣扬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在主题与表达上越来越晦涩、主观化、非理性,越来越远离世俗道德,以全新的方式显示了自身作为差异的存在。现代艺术使人在差异中获得全新的体验,例如现代小说《局外人》正是把个人当作了社会的异己分子,荒诞派戏剧把人的生存看成了荒诞而不是合理,现代绘画褪尽了还原性。现代艺术自身没有能够准确地叙述的主题内涵,它只能在总体化的对立面显现差异性的意义。总之,审美现代性意味着“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与内在性美学,前者是基于对不变的、超验的美的理想的信念,后者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变化和新奇。”[6]审美现代性没有先在的规定,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瞬时的差异性体验。

三、边缘化的审美现代性

尽管审美现代性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呈现出差异性,但是它也不得不采取边缘化的生存策略。审美现代性是依靠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才得以产生的,并受到后者的制约,因此它必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审美现代性的边缘化地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审美现代性一方面拒斥工具理性,另一方面却又把理性的逻辑贯彻到底,理性与规则的主导地位仍然没有动摇。当现代科学技术的精确性和可分析性渗入艺术后,技术化手段成为艺术创作与评价的参照坐标。现代艺术的形式实验广泛采用了色谱分析、代码重组的方法,这都得益于技术的力量。“从印象主义的自然色彩、色彩区分与光学混合的三原则到不仅在调色板上分离色调而且在画布上隔离笔触的点画法,这种运动是认识论的,它是建立在有助于画家更忠实于真实的色彩科学之上的。”[7]科学技术的因素制约着艺术的创新,艺术不可能抛弃技术而实现创新。艺术所提供的丰富体验超越于科学的冰冷形式,但是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却又不得不依靠精细的科学分析。由现代艺术呈现出的审美现代性,并没有与工具理性绝缘,它力图超越技术又依赖技术,因此它也只能在普遍崇尚技术的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不过,这种边缘化的生存策略非常有效,审美现代性总是打破工具理性的逻辑编码、把技术的秩序撕裂成碎片,它最终没有被技术所同化,确保了自身的独特性。

其次,审美现代性的存在还依赖于商业活动,它在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商品的价值。例如,现代艺术的整个生产与消费过程就不能完全独立于商品交换的逻辑。艺术家在摆脱了教会和贵族的庇护之后,利用艺术产品来赚取收益,以此来确立自主性,这一追求又使艺术家陷于商业交换的洪流。社会为艺术的生产与消费提供了便利,也把艺术纳入进市场交易体系。由此看来,审美现代性并没有与它所反叛的商业价值相隔绝,它的美学价值反而可能增加商品的符号意义,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强化商业活动的规则。在强大的商业规则面前,审美现代性经常被用来点缀现实。当今社会的多种因素都被打上审美的商标在意义领域流通,化妆品、流行时装的广告充斥人的生活,商业消费行为强化了,真实的需求迷失了。在现代社会中,审美现代性不是独自行使价值判断的,它要通过博物馆、艺术拍卖行、大众传媒、商业公司来认定与传播审美价值;如果不为人所知,它只会消失在抽象的观念中。

审美现代性试图在秩序化的社会中重建新的生活空间,但它又无法采取社会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并且,面对已然形成的社会生活,审美现代性不能彻底取代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建设工程来竣工还很遥远。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钢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15.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8.

[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6-17.

[4][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39.

[5]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85.

[6]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

[7][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6.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边缘化差异性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边缘化”初中的去边缘化
从《少女小渔》看当今女性在出国热潮下的心路历程
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中日敬语的差异性
意拳与形意拳的差异性研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作者论在西方社会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