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20世纪诗歌研究的借鉴

2009-06-24

外国文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布莱恩哈特

郭 萍

内容提要:布莱恩·瑞德挑战美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潮流,采用“游牧式”的写作方法,创作了《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这本具有新现代主义气息的“单个诗人专题研究”。该书打破了文学批评领域中的追潮流和模式化,以多元和开放的姿态讨论和研究了20世纪诗人哈特·克瑞恩及其作品,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布莱恩·瑞德哈特·克瑞恩《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

布莱恩·瑞德(Brian M.Reed)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英语系教授,其研究领域为英美现、当代文学和20世纪美国诗歌。198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于1992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94年硕士毕业后,他像众多的美国诗人一样又回到自己的国家。2000年,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从此走上了教学和创作之路。布莱恩·瑞德先后获得多种学术奖、公开发表过多篇文章,并编写出版了书籍。《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Hart crane:After His Lights)就是由他撰写,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于2006年出版发行的一本新书。该书以全新的视觉探讨了美国20世纪诗人哈特·克瑞恩(Hart Crane)的创作生涯,全面、细致地分析、研究了哈特·克瑞恩的诗集《白色楼群》(White Buildings,1926)和他的史诗《桥》(The Bridge,1930)。该书的出版,为众多研究哈特·克瑞恩的学者以及美国诗歌的爱好者提供了广泛的信息。笔者在美国西雅图获得此书后,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它,书中那通俗易懂的英语,明快生动的叙事,深入浅出的评论辨析,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忍不住要将这本书介绍给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中国朋友们。那么,《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到底有什么特色?我们该如何体悟它的学术魅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予以简介。

一、《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的思维创意开放而新颖,选题独特而富有挑战性。该书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倒叙的手法介绍了美国诗人哈特·克瑞恩(1899—1932)的生平和事业。第二部分通过细读哈特·克瑞恩的抒情诗和史诗,探讨其诗作风格。第三部分则从不同的视觉出发,对哈特·克瑞恩进行了细致的和全面的讨论与研究。瑞德认为,尽管哈特·克瑞恩不像T·s艾略特、庞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那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在美国诗歌界,他被认为是20世纪早期重要诗人之一。即便是在今天,美国诗人分裂为不同的阵营,他仍然被不同流派所承认。他似乎可以被称为改革派、传统派以及先锋派诗人。这些特别的定论,使得对哈特·克瑞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挑战性。

在书中,布莱恩·瑞德首先回顾了哈特·克瑞恩短暂的33年人生岁月以及他那不同寻常的结束生命的方式。尽管布莱恩·瑞德花了不少笔墨介绍哈特·克瑞恩的生平,但他认为真正引起他关注克瑞恩的不是他那多彩的生平,而是他的诗歌。通过分析诗集《白色的楼群》和史诗《桥》,瑞德挑战不同流派对哈特·克瑞恩诗歌的评论,认为哈特·克瑞恩的诗歌写作是“真正的革命者风格”。尽管“克瑞恩赞赏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们在诗歌中表现出的矛盾心理和雄心壮志,但反对使用自由体、纯诗化语言。他模仿19世纪英国前驱A.c.斯温伯恩(A.c.Swinburne)和G.M.霍普金斯(Gerard Manly Hopkins),在诗歌创作中夸张地使用众声喧哗戏剧手法(the wild sound play)和夸张的修辞”。除此以外,瑞德还分析了克瑞恩的写作习惯,他认为“克瑞恩断断续续的写作习惯导致了他诗歌中的语法不规则,场景和人物行动的不连贯”,“读哈特·克瑞恩的诗,就像在听管弦乐的号声那样令人振奋,同时也迷失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瑞德将克瑞恩的生平与他的诗作结合起来研究,发现正是因为哈特·克瑞恩追求自由的个性,他过多的酗酒和醉酒,造成了他诗歌的放纵和不确定性。布莱恩·瑞德选择具有争议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研究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他的这种挑战使得《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增添了不少魅力。

二、《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的特色在于写作奔放而细腻、见解独到但不武断。布莱恩·瑞德用一种不同寻常的方法讨论和研究了哈特·克瑞恩的诗作过程。他采用美国近二十年来并不流行的“单个作者专题研究”的方法,突破了文学、诗歌研究领域赶潮流、重权威的研究倾向。《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全书共分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与前一个章节紧密相扣,讨论层层深入。阅读此书,你会发现瑞德对克瑞恩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或许可以说是对以往有关哈特·克瑞恩的研究在做一定的修改和挑战。对此,瑞恩的解释是,文学批评应该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多姿多彩的。他在该书的引言部分曾提到,他是在“寻求一种游牧式的写作方法”,要打破分门别类,拒绝泛泛而谈。例如该书的前三章“How American”,“How Queer”,“How Modem”,这些标题是很有歧义的,你可以假设它们的后面是惊叹号,也可以想象是问号。换句话说,你可以认为克瑞恩的写作是“典型的美国人的写作”(How American!),也可以怀疑“怎么会是美国人的写作”(How A-merican?)。当然,读过该书的人会发现,诗人哈特·克瑞恩正符合这两种推测。他创作了具有民族主义风格的史诗《桥》,但却并不遵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歌特有的惯例;他的诗歌创作或许带有一定的“性”倾向,但却并不把自己局限于“时代性的性别系统”,像当代作家鞠娜·巴恩斯(Djuna Barnes)或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那样;他可以称得上是现代主义诗人,但他的诗歌却更像18世纪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和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的诗歌,而不属于庞德(Ezra Pound)的意象派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客观派。简言之,通过使用游牧式的研究方法,布莱恩·瑞德不但深入挖掘了诗人哈特·克瑞恩及其作品,同时也凸现出美国当代常用的文学批评方法的局限性(即对作家的民族、性别和时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他同意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和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认为“作家至上过时”的提法,阻碍而不是发展了“负责任”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因此,他在该书最后三章审视了哈特·克瑞恩作为先锋派诗人的那段历史(1940年至1950年),同时也展示了罗伯特·克瑞利(Robert Creeley)、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以及20世纪中叶的其他作家们如何推举哈特·克瑞恩为颓废派的创始人。《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一书有多种声音在讨论,它在矛盾中展开,在辩论中发展,在事实中得出结论。正

如布莱恩·瑞德一贯坚持的那样,文学批评和研究应该是多元和开放的,发展和创新的。

三、《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向我们呈现了对哈特·克瑞恩的诗作进行细致研究的范例。例如在第四章“How to Write a Lyric”中,瑞德通过详细地探讨和分析哈特·克瑞恩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韵律和句法结构,挖掘了哈特·克瑞恩诗歌中那“‘waste-fulpoetics”。他认为,哈特·克瑞恩诗歌中难以捉摸的句法结构和拐弯抹角的注释使得他的诗歌放纵不羁(wasteful),难以捉摸。还有,“哈特·克瑞恩大量使用富有情绪张力的语言,伴上男低音的合奏”,“不固定的视觉,变换而模糊的场景”等,所有这些导致了哈特·克瑞恩诗歌中的“wasteful”。在第五章,瑞德进一步细读了哈特·克瑞恩的长诗《桥》。通过考究和举证,瑞德指出,“哈特·克瑞恩的诗歌受世界闻名的音乐指挥家厄里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的影响,具有欧洲音乐独特的风格”。不仅如此,在长诗《桥》中,你可以听到埃里克·萨迪(Erik Satie)音乐的离奇和幽默,也可以享受到埃德加·瓦茨(Edgar Varese)作品中节奏和音色的协调美(organized sound)。还有,读哈特·瑞德的长诗《桥》,就像在欣赏一幅幅油画,“《桥》是画廊、是博物馆”,正如“哈特·克瑞恩自己所比喻的那样,是西斯廷教堂(the Sistine Chapel)”。在最后三章,瑞德通过复制多种对哈特·克瑞恩讨论和辩论的声音,使我们听到并质疑哈特·克瑞恩的史诗《桥》到底是像新批评的代表人理查德·帕布莱克莫尔(R.P.Blackmur)所说的那样“极度的混乱”(radical confusion),是“在用自我抒情的方法创作富含文化的史诗”,还是应该像现在新一代的批评家克里斯托弗·尼伦(Christopher Nealon)、迈克尔·特拉斯克(Mi-chael Trask)那样避开对《桥》的体裁和形式的研究,探讨和赞美诗歌中那奇妙的历史和文化。不管怎样,瑞德认为对哈特·克瑞恩的研究需要多角度、多渠道和多方位。《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做到了这一点。她挣脱了陈规旧套的束缚,从梳理和质疑中提出创新的意见。她纵向历时性的史迹考证,横向共时性的理论研究。她向我们传递了一般专题研究作者无法传递的信息,它向我们证明了“作家专题研究”在美国20世纪文学批评中仍有一席之地。即便是在当代文学批评和诗歌研究领域,此书仍然是我们很好的借鉴。瑞德不顾近二十年来文学文化研究的专家们对“作家至上”的抨击,成功地挑战了当代美国文学批评所墨守的规则,为今后文学批评指引了一条开放的路。因此,《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可称得上是一本跨学科、跨民族、游牧式的(nomadic)、新现代主义的诗人和诗歌研究专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就像美国西雅图的“探索公园”(Discovery Park)一样,读得越多,你会从中发现得越多。

最后,我不得不啰嗦几句。2008年8月至11月,经聂珍钊教授的推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美国文学院士)的安排下,我有幸在华盛顿大学布莱恩·瑞德的文学课堂里听课学习。瑞恩的课堂就像他的著作《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一样开放、多元,充满着创意。他主张诗歌作品阐释的多元性和不可终结性,他认为批评只是阐释、阐释、再阐释。他从不打算建构权威的意义,也不希冀获得最后的结论。他只希望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不断挖掘,引出更多的有待于发现的东西。对于瑞德和他的《哈特·克瑞恩——一个值得探究的诗人》一书的评价,我想引用苏珊·舒尔茨(Susan M.Schuhz)的话为本文结束语:“瑞恩的学识渊博,他的批评方法创新,写作风格明朗流畅。”

责任编辑:苏晖

猜你喜欢

布莱恩哈特
跳跳的家
转世为鸡
救人英雄
医院绑架案(五)
医院绑架案(五)
船王挑选接班人
盲点(2)
导向的重要性
特殊礼物
船王挑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