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革命老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实现历史性巨变

2009-06-11李青藻

领导文萃 2009年8期
关键词:省政府老区福建省

李青藻

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实施“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建立经济特区的省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变化之大令人惊喜。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不到67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6亿元,而发展到2008年,已分别超过10000亿元和1500亿元。可喜的是,具有革命早、历史久、分布广、牺牲重、贡献大、坚持“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并没有被“边缘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同样从整体上发展到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历史上就属于全国18块连片贫困地带的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四市,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7.43亿元,财政收入为4.3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1.75元,到2007年,分别达到2023.16亿元、233.67亿元、4985元,分别增长73.8倍、53.2倍、44.6倍。事实说明,改革开放30年,是建国以来福建老区政策最好、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辉煌时期。回顾这段历程,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亮点。

放在心上 抓在手上

福建老区大多处在边远山区,由于战争年代的破坏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在改革开放以前,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贫困状态,不少村民过着“地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蓑衣当被套,竹篾当灯照”的贫穷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谈何容易!当然要靠老区人民自身顽强拼搏,但远远不够,关键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注、领导和扶持。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对老区高度重视,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省委、省政府一手抓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沿海有条件的地区,重拳出击,优先引进外资,迅速壮大经济实力,这是事关全省大局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毫不放松;一手面对基本省情,切实加强老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责无旁贷地持之以恒,形成合力。

早在80年代初,省委根据中央指示,认真落实与老区人民息息相关的地下党政策和平反冤假错案,凝聚党心民心。恢复和长期保留老区办事机构,两次召开全省老区代表会议,作出决定,制定优惠政策。1986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全省脱贫致富规划,确定14个国定贫困县和200多贫困乡,制定67条扶贫政策和措施,万名干部下乡,打响了全省帮扶老区脱贫攻坚战。接着又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各市还提出“举全市之力,攻贫困之坚”,由党政主要领导带领有关部门分期分批到老区贫困村帮扶。至90年代中后期,上述老区贫困县、乡先后相继脱贫。其中全省最大的老区贫困县安溪,在脱贫的基础上实施“工业强县、茶叶富农”战略,前后经过20年的顽强拼搏,终于在2007年进入全国百强县的第97位。

福建省委、省政府还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不平衡性,从2004年开始,先后两轮对355个老区建制村,作为省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进村”的办法,形成合力,取得显著成效。省委、省政府还把老区工作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拓宽山海协作通道,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坚持“老区优先、适当倾斜”的原则,为老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

十年磨一剑 老区变“五通”

1999年,在福建省省级机关“三讲”活动中,省委领导接受老同志的建议,先后组织19位省级领导到老区基点村调研、办实事,在全省引起极大反响。之后,省委、省政府为彻底改变老区面貌,决定把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的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和解决安全饮用水的“五通”建设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两次召开现场会加以推动,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初步实现了“五通”,成效明显。但限于当时福建省财力不足尚待完善。以通路为例,大部分建制村只是通了土石路或机耕路。2003年12月,全省启动“年万里农村路网改造工程”,至2008年底,已有98%的老区建制村通了高规格的水泥路,至今还在“对上衔接、对下延伸”。修通的水泥路与快速发展的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相连接,告别了“闽道更比蜀道难”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这是一家一户、一村一乡无法解决的大难题,终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而圆了梦想,被老区人民誉为最大的“德政工程”。

输出劳动力 换来生产力

“要致富、出劳务”已成为福建老区脱贫致富的主渠道之一。全省约有30%以上的老区农民走出山门、务工创业,实现减人增效和城乡互动,成为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开端。浦城老区县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人口41.17万人,城乡劳动力24.06万人,原本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在改革开放中,又成为“全国劳动力转移示范县”。他们加强领导,整合部门资源,构建三级网络平台,统筹增智培训,拓宽就业空间,强化劳动保护,提供优质服务,至2007年,全县农民转移就业8.01万人,打工收入64.08亿元,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输出的劳动力更新了思想观念,学到了技术、管理和谋生本领,实现了原始积累,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有的已回流创业,还引进项目资金,促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福建省历来就有飘洋过海、外出打工经商的传统,是全国重点侨区之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山区老区人民与沿海地区人民一样,再度掀起了到国外打工、求学、经商的热潮。地处闽西北的明溪县只有12万人口,约有1.5万人到欧洲创业,成为内地老区“旅欧第一县”。

农业产业化 发展潜力大

福建省老区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入手,取得突破。本世纪初,在全国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影响深远。在此基础上,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挖掘生产潜力。

龙岩市新罗区以往按传统饲养方式养猪,1978年出栏生猪4万头。改革开放后,以专业户饲养为主体,实现产业化、规范化经营和一条龙服务后,2007年出栏生猪172万头,为1978年的43倍。南平市光泽县的圣农集团,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规模最大的白羽肉鸡养殖、屠宰和加工企业,员工5400多人,年饲养加工肉鸡5000多万羽。全省老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势头有增无减,蓬勃发展。至今被福建省评定为农牧业龙头企业中,老区有48家,占全省的68.6%。

阳光普照 再吃“小灶”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减免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费和对书籍、住宿进行补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措施,使老区群众读书难、看病难基本解决或者有效缓解。中央的惠民政策不仅在福建省不折不扣落实,其中有的如在农村推行“低保”还走在全国前列,而且,省委、省政府还根据福建省实际,某些方面还有新的补充和完善。

福建省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有一批散落在各地的农村老共产党员、游击队员、交通员、接头户和苏维埃区乡干部,简称革命“五老”,是共和国的有功之臣,在改革开放初期,因年老体衰贫病交加,晚景凄凉,曾惊动国务院和省委领导。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决定,分别不同情况按月实行定补,随着福建省财政收入的增加,多次提高定补标准,并给予大病医疗补助,使他们安度晚年。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居住分散。对地处偏远、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发的特困村,实施“造福工程”,全省搬迁44万多人,分布在67个县的大部分老区。这项“造福工程”还在继续进行。

福建省华侨华人多,民营经济也比较发达,社会上不乏热心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只要加强老区宣传,可以凝聚力量,支持老区建设。福建省老区建设促进会是社团组织,提出“教育扶贫”这一带有根本性的扶建措施,多年来筹措了10多亿元资金,为老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福建省老区新农村建设事业统筹发展,逐步加强,广大老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风正、气顺、业兴、人和的新气象,为进一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省政府老区福建省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老区在努力奔跑
省政府2018年4月份大事记
省政府2018年1月份大事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