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剑英讲话起草记

2009-06-11叶向真

领导文萃 2009年8期
关键词:叶帅闭幕会讲话稿

叶向真

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被认为是历史的转折点。这个评价也包括三中全会的预备会议,即开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采取这种形式开会,是叶剑英元帅向中央建议的。

在我现在保存的叶帅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草稿中,完整的稿子有三份。按时间顺序,一份是题为《叶副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草稿)》的铅印稿,共11页。在这份铅印稿的第一页注有“会(二)10号”的字样,并有叶帅用铅笔写的“草稿”两个字(下称“11月稿”)。

再有就是题为《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油印稿,最后注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二日稿”,共16页。上有20多处叶帅亲笔修改的字迹,以及我、刘诗昆多处修改的字迹(下称“12日稿”)。

还有就是题为《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的铅印稿,共16页。文件抬头右侧盖有编号“0000002”的号码,显然这是叶帅本人保存的文件。这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之四”,由三中全会秘书组于1978年12月17日印发的(下称“17日稿”)。

这三份完整的稿子反映了叶帅讲话起草过程的两个阶段,内容变化很多。尤其是“11月稿”与后面的两个稿子之间,更存在重要的区别。

“11月稿”的起草与放弃

讲话稿起草的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11月15日到25日,由中央党校的阮铭执笔起草,形成了“11月稿”。据阮铭回忆:在中央工作会议开始以后,“11月15日,胡耀邦找我到他家中,提出要为邓小平和叶剑英各起草一篇讲话稿,内容有所分工:邓讲重点转移,叶讲分清是非。他说,邓的讲话已由胡乔木起草,叶的讲话要我起草,限三天拿出初稿。”

这篇讲话稿对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发扬民主加强法制等重大问题没有论及;对于当时引起热烈争论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以及提出的许多思想理论问题只字未提;对于中央工作会议上热烈争论的许多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没有触及。究其原因,主要是叶帅讲话稿起草工作完成后的近20天时间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几件大事成为重新起草的重要背景

下面是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几件大事——

11月20日,中组部部长胡耀邦决定,向党中央正式报送中央组织部《关于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件的调查报告》。12月16日,中共中央以[一九七八]第七十五号文件,正式向全党转发中央组织部的报告。同日,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98期发表《平反冤案的历史借鉴》一文。同日,《人民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该文。胡耀邦将本期《理论动态》发给中央工作会议参会者,得到普遍称赞。这是因为于11月10日开幕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在讨论解决几个重大的政治历史问题,也就是平反冤假错案。

11月25日,华国锋在中央工作会议全体会议上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为“天安门事件”和薄一波等六十一人问题、陶铸问题、“二月逆流”问题平反;纠正对彭德怀的错误结论,将其骨灰移入八宝山公墓;撤销中央专案组,全部案件移交中央组织部;对康生、谢富治问题可以揭发,材料送中央组织部。

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民主社会党委员长佐佐木良作。邓小平说:不只是“天安门事件”,如果有些问题处理得不正确,也必须实事求是地加以纠正。有关群众贴大字报的问题,他指出,这是正常的现象,是我国形势稳定的一种表现。同日,胡耀邦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言。他说:十年“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给党和国家造成空前严重损害。为了继续弄清大是大非问题,势必要接触到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和全面评价毛主席的问题。这是即使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事情。建议中央经过周密准备之后,说清楚这两个问题。

11月27日上午,邓小平会见美国专栏作家罗伯特·诺瓦克。邓小平说:凡是错误的都要纠正。有些人一提到纠正就怕,好像一提纠正就是针对毛主席的。这个看法就错了。现在,有人对我们进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理论问题的讨论有议论。我认为,有这些争论是好事,千篇一律倒是僵化的表现。

上面这些巨大的变化,政治形势的巨变,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得原来起草的讲话稿变得“不合时宜”、无法适应形势了。叶帅自然无法使用这份讲话稿了。如同邓小平对胡乔木起草的讲话稿不满意而重新找人起草一样,叶帅对这篇讲话稿同样无法接受。于是,他决定重起炉灶,自己组织人来重新起草这篇讲话。

叶帅口述、修改、定稿的讲话稿

讲话稿起草的第二阶段,是从11月25日之后到12月12日,由叶帅口述,有我和刘诗昆参加,完成了讲话的“12日稿”;并经过叶帅在12月12日最后亲笔修改定稿,成为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定稿。

“12日稿”起草的过程大体是:主要听叶帅讲,我整理好后再让他看,然后,一起讨论修改。叶帅多次对我和刘诗昆提出:稿子一定要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训,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要重点强调。我们过去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都不健全,被林彪、“四人帮”钻了空子,他们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实行法西斯专政,从反面给了我们血的教训,要认真汲取。还要强调克服封建主义思想残余问题。(见《叶剑英年谱》第1153-1154页)记得到第三稿时,刘诗昆参加了讨论,大概经过四稿就完成了。

“12日稿”首先对中央工作会议作了充分肯定,指出,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它的功绩在于一致同意要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于恢复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在“12日稿”中谈到“发扬民主”时有这样一句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体现了我们党内的民主,西单民主墙体现了社会上的民主,这些民主精神都要发扬,我们要在全党、全国造成真正民主的空气,使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这段话不仅在当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而且成为30年后确定这篇稿子就是叶帅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的重要依据。

“12日稿”是最重要的,它是叶帅在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稿,最能代表和反映出叶帅当时的思想状态,是最真实的历史文献。

三中全会文件稿又有改动

至于“17日稿”,是在中央工作会议结束之后,由三中全会秘书组印发的正式文件,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之四”发给与会人员的。

这个文件稿在12月12日稿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修改,对于一些有争议的或者比较敏感的问题,如对“西单民主墙”的肯定、如“确实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等多处都作了删改;并删去“广大干部和群众毫无人权保障。有多少人被他们用这样那样的方法整死了,这是一个血的教训”中“人权”二字。

另外,“17日稿”中增加了一些内容,特别是根据叶帅以前多次讲话的精神,增加了一大段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话,指出:“我们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我们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只有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确立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也只有认真贯彻执行社会主义的法制,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显然,加上这部分内容,是考虑到叶帅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由他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最为恰当。

目前通行的、收入《叶剑英选集》中的这篇讲话,对12月17日三中全会正式印发的文件稿又作了一些删节和修改,在段落安排上也作了一些变动。主要是,讲话中有三处涉及华国锋的地方被全部删除。

在这里之所以大段引用并比较三份讲话稿的差异,就是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参考。

(摘自《财经》)

猜你喜欢

叶帅闭幕会讲话稿
叶帅:一切从头开始
我给叶帅拍《远望》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领导的讲话稿
起草领导讲话稿须念好四字诀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