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家宝:“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

2009-06-11

领导文萃 2009年8期
关键词:任教温家宝宜兴

陈 杰

2008年12月,天津历史名校——北辰区宜兴埠镇的普育学校恢复建成,该校创办人温瀛士的次子温强为新校剪彩。

温家宝2003年3月当选国务院总理后,第一次与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开场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亲和母亲都是教员。我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战火烧毁了我的全家,包括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旧中国的苦难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爷爷亲手办的那座小学”即宜兴埠普育学校。

筚路蓝缕创“普育”

温家宝的爷爷温瀛士,字阆仙,生于1895年,卒于1960年,世居天津城郊宜兴埠。1919年至1929年,温瀛士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他们。1929年,温瀛士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为女性争取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此即普育学校。

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适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普育小学的校歌唱道:“美哉,宜兴,地广,民众,南接金埠临新河,前途日益红。巍巍我校兮,北乡之先声,学业务真实,养成勤劳风,学生学生好自为,有志事竟成。”

良师育良才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

宜兴埠的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等高兴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这是当时各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在普育,温瀛士却将及格线定为70分,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正因为此,普育的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

良师育良才,桃李满天下。宜兴埠普育学校的不少学生成为国家栋梁:

杨学通,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学涵,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曾为两届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学;温士琨,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任中国致公党天津工委副主委;苏宝琮,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战火阻不住读书声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守军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全都葬身火海。

眼看倾注心血的学校化为灰烬,温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笔追写学校被烧的物品清单以发泄悲愤。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在一家老小居无定所、啼饥号寒的艰难条件下,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加紧谋划:重请校董,再筹经费,修造桌椅,租用仓房作校舍,使士范学校获得重生。

此前的1948年9月,温瀛士长孙、6岁的温家宝入士范小学就读,因校舍被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后更名为鼓楼西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报考南开中学,当时每所小学仅有一个名额,他被顺利录取。

共和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温瀛士先后任教天津市私立建华和慈铎中学,1952年后任教崇化中学,直至病逝。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处

温瀛士的长子、长媳、次子和5个女儿皆从教,第三代中又有1个外孙女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几乎都默默奉献于基础教育,令人敬仰。

1955年,温瀛士在自传中写道:“我对弟弟、子女的入学希望是为了使他们进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发财,因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大计。后他们开始服务,大多数都是教育工作,今天还是那样。”

温瀛士的弟弟温瀛举(后称“温朋久”)、弟媳刘绛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学的校董。刘绛雯还担任过天津城内普育女子中学校长,温瀛举后来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初创者之一。

温瀛士的长子、温家宝的父亲温刚1942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宜兴埠公立第二小学、私立士范小学、市立二中等校任教;1952年后在天津市女四中、三十二中、九十六中任教。温瀛士的长媳、温家宝的母亲杨秀安生于1921年,1928年入宜兴埠民立第五小学,1930年转入私立普育女子小学,后来在私立士范小学、南开区东门里小学等校任教。

2006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听取教育专家的意见,他向专家们保证,“我能做到四条:第一,我有使命感,在我这一任政府要把教育摆在重要位置。第二,我对教育有热情。这种热情不仅基于我对它的认识,而且基于我一种特殊的情感。我的父亲母亲都做教师,几乎一家人都是教师。所以我说我有热情。第三,我有意志。我们问题存在很多,但是我们能够克服困难,把中国的教育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第四,我对我们的教育家充满信任。”

温家在宜兴埠当地口碑甚好。“温瀛士一家最了不起的,教人们读书,增长智慧,去除愚昧!”宜兴埠人、小学曾受教于温刚先生的王慰增说。(摘自《南方周末》)

猜你喜欢

任教温家宝宜兴
山西省推动优秀退役军人入校任教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补考
《温家宝地质笔记》出版发行
梦开始的地方
——101中任教有感
圆桌
华盖建筑(上):从共同“任教”到“创建”、“执业”的初期阶段(1928—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