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引领奶业经济实现战略转型

2009-06-08侯兆江

活力 2009年2期
关键词:奶业奶牛标准化

侯兆江

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全国奶业出现危机之后,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提出把整顿和振兴奶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持当前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而我省作为奶业大省,在危机之中经受住了考验,坚定了消费者的信心,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科学发展。从世界农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经验看,奶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须实现战略转型,这是由国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和我省奶业自身发展状况决定的。我省奶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发展方式和落脚点是转向质量效益型。怎样实现奶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积极引导。

繁育方式向良种化转型

我省提高良种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公益性。一是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关于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和我省良种工程规划,要明确各个不同时期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技术指标,有组织,按计划进行实施。二是要建立健全四个体系:即建立健全奶牛个体生产性能测定体系、中国荷斯坦牛品种登记体系、种牛遗传评定和公牛后裔测定体系、优秀种公牛冷冻精液推广体系。三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育种水平。在奶牛遗传改良工作中应加大相关科学研究和推广的投入力度,针对育种改良中存在的难题,组织开展攻关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到省内种公牛站和良种繁育场。积极探索、开发、推广科学规范适用的成熟育种、繁殖先进技术,进一步增强良种的自主培育与供应能力,优化牛群结构,加快淘汰劣质低产奶牛,提高高产奶牛比例,从根本上遏制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恶性循环的怪圈,实现优质、高效、良性循环。四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到奶牛育种行业,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机制。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开展育种技术合作,促进我省奶牛育种产业与国际接轨,实现国内育种数据与国际遗传评定接轨。

养殖方式向规模化转型

规模化养奶牛不仅效益显著,而且还会增强应对奶牛养殖风险能力。一是积极培育奶牛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广大奶牛散养户要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加入奶牛合作社,把分散的奶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起来,从而壮大奶农的实力,打破产业链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奶农有能力和奶企建立平等的利益对接关系,又可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二是组建奶牛养殖小区。由政府或投资人统一布局、设计规划建设牛舍、运动场、挤奶厅和服务设施,奶牛集中进区,集中挤奶,分群饲养、核算,统一服务的一种模式。三是建股份制牧场。股份制牧场是借鉴工业企业管理模式形成的一种体制,它是一种投资多元化、管理现代化、比较有潜力的一种模式。四是积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乳品加工企业自己建设大中型牧场,打造自己的奶源基地,使奶源基地与龙头企业一体化。

管理方式向标准化转型

我省奶业快速发展,亟待推进养殖标准化生产,带动整个产业的标准化。一是要提高标准化意识。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奶业,树立标准化的观念和信心,自觉地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生产,促进我省奶业持续健康、和谐有序发展。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已有的标准,各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牧场要组织技术力量,认真实施并不断积累总结经验。三是要建立健全我省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部分组成,四是加大对标准化奶牛场的支持力度。建议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奶牛场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现有支持奶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整合现有支农资金,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元投入办法,重点向奶业倾斜,用于奶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等,为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增长方式向集约化转型

集约化是提质增效、建设现代奶业的核心。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集约化生产是我省提高奶牛的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必须在增长方式上实现快速转型,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奶农、牧场经营者素质轨道上来,其本质是靠科技含量和科技进步。一是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大力普及标准化饲养。从根本上解决饲料营养水平低及调制、饲喂不科学导致的奶牛低产低效问题。大力开发和推广适合本地产业实际和资源特点的饲料技术和饲料配方,形成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区、大中城市郊区各具特点的最佳生产模式。二是大力实施以“三进、五到位”为基本形式的科技入户工程。在规模化养殖基础上,重点强力推进高产奶牛繁育技术、机械化挤奶、全混日粮(TMR)技术和先进的疫病防控技术。三是大力推广奶牛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奶牛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开发生物能源,既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又可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原微生物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污染原料奶。四是通过集约化经营,及时调整牛群结构,优化生产周期的产奶量和再生产能力,向增产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要效益。五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奶农和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素质,适应集约化经营的需要。

企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型

为进一步增强对产业发展的牵动能力,必须提高企业素质,加速企业向现代化转型。一是优化奶业布局,严格遵守准入条件和准入制度,合理确定奶源半径和经济规模,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鼓励乳品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资产重组、企业兼并等方式,合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竞争力。三是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要改变少数企业“家族店”式的落后经济模式,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技术装备与工艺水平,瞄准市场需求,开发名优特产品,降低产品同质化,增加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生产、管理、营销四统一。四是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以契约、服务、资本联结等方式,密切与基地的对接,尽快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双赢的经济共同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扶持力度,在产销对接、订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为基地场户提供有效的技术、信息、金融及收购服务;加强自有奶站机械化建设,保证原料奶质量安全,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效率与比较效益。总之,要打造一批集创新型、节约型、效益型、和谐型四为一体的、诚信记录优良、品牌过硬、消费者有信心的现代化型乳品加工企业。

引领奶业经济发展实现战略转型的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积极扶持,加大政策性补贴的力度。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社会化服务。四是全面加强质量监管,坚持以法治奶。五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发展的牵动力。六是加强组织协调,优化奶业发展环境。

(编辑/刘新)

猜你喜欢

奶业奶牛标准化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小奶牛便签夹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奶牛吃草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中国奶业仍“大而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