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丽质朴 韵高意深

2009-05-22

学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寻梅孤山散曲

严 锐

人常道“唐诗、宋词、元曲”,是指不同历史时期总有某一种文学体裁创作繁盛,达到文学史上的最高成就,成为一代文学的标志,正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元代文学,除杂剧的南戏创作和演出十分繁荣外,散曲作为一种新的抒情言志的新诗体雄踞于文坛而大放异彩,受到文人和市民的重视和喜爱,堪称古代诗苑盛开的一株奇葩。

乔吉是元代后期的重要作家,字梦符,号惺惺道人。《录鬼簿》称他“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著有杂剧十余种(今仅存《两世姻缘》等三种),存散曲小令209首,套数11篇。其作因一生潦倒,内容多表现消极厌世的思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不满现实、清高独立的情绪。《水仙子·寻梅》即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水仙子·寻梅》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南溪北两履霜,

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

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水仙子,曲调名称。标题中的“寻”字,是此曲写作中的中心线索,而“梅”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岁寒三友”之一,则被赋予了深厚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寻梅”二字也正寄托了乔吉的人格追求和审美理想。

从全篇看,曲文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前三句,主要是叙事。写作者追寻梅的过程和踪迹。“冬前冬后”点明了寻觅时间之长;“几村庄”、“溪北溪南”写出足迹所至之广远;“两履霜”既照应了“冬前冬后”的时令,又反映了寻梅之艰辛。由此表现出作者寻梅情之真、心之切。“树头树底孤山上”一句,则写出作者最终到达之地。句中“孤山”指杭州西湖之孤山。此山位处西湖里、外两湖之间,旧时多梅花。宋代林逋曾隐居此山北麓。

第二层为第四、五句,叙事兼抒情,写遇梅之景。“忽相逢”三字,写出了作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忽然找到梅树、看到梅花时的喜出望外之情景。进而赏梅、赞梅。“缟袂绡裳”是比拟,即把梅花比作身着白衣的仙女,加之第四句的“香”字,更体现出对梅的喜爱之情。这一比拟,可谓新奇别致,既是比喻,也是拟人,是说梅花犹如天上的仙子突然降临人间,令人仰慕、欣喜。

末尾三句是第三层,写景兼抒情。主要写曲作家对梅的依恋以及生活中失意的愁苦之情。“酒醒寒惊梦”句,写出自己寻到梅之后在树下自斟自饮,爱梅、恋梅,心中惬意;酒醉后竟然睡去;而冬日的寒意又使其从梦中惊醒。“笛凄春断肠”句,写酒醒后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是那样的凄清,令人感伤;联想个人的命运遭际,坎坷潦倒,又使其愁绪万千,柔肠寸断。最后一句“淡月昏黄”则是景中寓情,以景衬情,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凄清的环境氛围,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心中的惆怅。在古代诗词曲中,除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外,最常用的便是借景言情。故古人有“一切景语皆情语”、“长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的说法。

从艺术上看,这支小令亦颇具特色:

首先,选材新颖,立意高远。曲中,作者把具有高雅峻洁象征意义的梅作为其追寻、向往的对象,并且热情赞美、恋恋不舍,表明其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人格和孤芳自赏的处世态度,身处逆境而保持节操,这也是元代许多汉族知识分子共同的生活处境和人生追求。

其次,中心突出,层次分明。全曲围绕“梅”而展开描写,从“寻梅”到“遇梅”、“赞梅”到“恋梅”,一层一层写来,叙事中抒情,步步渐浮,可见作家构思之精妙。

再次,语言清新自然,雅俗兼备。如首三句,用语朴质浅显近似日常口语;中间两句和末尾三句,则显出工丽雅致,含蓄蕴籍,却又不失清新明朗、不尚雕饰。如此语言风格,既能很好地表情达意,又不完全脱离散曲本色,从而取得雅俗共赏的效果。

猜你喜欢

寻梅孤山散曲
《故园》《园中》《闻风寻梅图》《趣》
春暖花开
黄陂花乡茶谷访梅
林和靖与梅云——孤山梅林里的爱情往事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双榆树(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