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009-05-21郭惠榕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贾宝玉贾府林黛玉

郭惠榕

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红楼梦》早已如雷贯耳,对书中的人名也很熟悉。课前,我布置预习任务,要求细读课文并将《红楼梦》的前五回通读一遍。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来:老师,课文这么长,你告诉我们上课要讲些什么,我们可以省点时间,而且上课也跟得上你的思路,效率更高。

学生的“要求”引起了我的思考。教学是否就是要把学生纳入教师的思维中,纳入教师预设的问题中?如此,教学的效率是否就提高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之一便是要解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就认识到质疑对学习的重要性,现代语文教学更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但我们更注重的是老师向学生提问。通常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精选出几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讨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倡导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就是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尊重学生的认知,具体问题由学生自己生成。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就想解决问题,有了需要,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这些问题如果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个性化,是个性思维的表现。当学生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求助于老师或其他途径的帮助,此时教师给予学生恰当的点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来语文教学是否也能从低效率中解脱出来?

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开始的阶段,学生觉得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才是问题,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没有重点,没有层次,肤浅杂乱。要么笼统地提出“本篇课文的时代背景是什么?”要么照抄课后思考练习题。这说明学生不会提问题,不能自主地发现问题。这时,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呢?

首先,从文章的不同常规之处提出问题。

为什么王熙凤的出场让林黛玉感到异常?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熙凤近于放肆的笑声引起了黛玉的注意,黛玉的纳罕正反映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表现了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特殊地位。曹雪芹写王熙凤的相貌同过去描写女性粉面桃腮、樱桃小口、柳眉细腰、如花似玉等等不同。鲁迅指出“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曹雪芹将肖像描写和性格描写结合起来,尤其是对王熙凤的相貌描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既突出了她的美丽、聪明、泼辣的特点,又写出了她的刁钻、狡黠、威势,刻画传神,栩栩如生。

其次,从文章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为什么黛玉回答关于读书的问题前后矛盾?

《林黛玉进贾府》——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叫答贾母问题的时候是实话实说,但听了贾母的话后,她意识到这样说有不妥之处,贾母并不赞同女孩子读太多书,所以在回答宝玉的问话的时候,她马上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处处反映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第三,从文章的强调之处提出问题。

为什么作者用《西江月》来评价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洼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又曰: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课文对他有正面的肖像描写,有通过贾府其他人物之口对他进行的侧面介绍,有用《西江月》两首词对他进行的评价。

《西江月》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他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因此,被人们看作是“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因此被人们看作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其实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要特别注意的是,往往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恰恰是作者匠心之处。如果能够在这些地方发现问题,便能体现出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当然,这是比较高的要求,大多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因此在阅读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一段文字: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费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和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拙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号听咳嗽不闻。

晚餐是《林黛玉进贾府》中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段落。这段文字,学生看了之后并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处,实际上如果结合小说第三回、结合整部作品来看,这一情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法上都不可忽视,都表现了作者的匠心。教师的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经过揣摩,学生发现这段文字很能说明贾府的等级森严,即便是“凤辣子”王熙凤也只能“安箸”。在这顿贾母为外孙女林黛玉举办的高规格的接风筵席上,贾府上桌吃饭的人员、座次安排、各人的职责、吃饭的程序都是有讲究的,规矩不可破,等级不可越。

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前提是引导学生养成细读文本,揣摩文本的习惯。

学会质疑后,学生对学习也增添了乐趣。学完《林黛玉进贾府》,有不少学生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以宿舍为单位展开了读“红楼”的热潮,在交流中阅读,在争论中思考,在领会中进步,开始感觉到问题意识带给他们学习的益处,开始领悟到什么是学会学习。

猜你喜欢

贾宝玉贾府林黛玉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