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淡初中历史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009-05-17邢琳琳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

邢琳琳

素质教育要求人们把教师这一职业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新时期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学的主要努力方向。下面本人就根据多年的教学探索,对初中历史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引导他们步入创造性思维的殿堂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等各种能力。例如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节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张学良是北洋军阀张作霖之子,又是蒋介石的重要将领,怎么会发动西安事变?为此,我引导学生回忆电视剧《少帅传奇》和电影《西安事变》中的有关内容,还补充了有关史实,如蒋介石给张学良、杨虎城两条“出路”:要么出战陕北,要么移师福建、安徽等地。通过形象直观的影视和具体详实的史料,学生归纳出张杨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第一,张学良有一定的爱国基础:这主要因为其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九一八事变以后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命令退入关内,从而被人民骂为“不抵抗将军”。“国恨家仇”是重要内因。即主观条件。第二,我党竭诚抗日的态度,是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重要客观条件。第三,蒋介石排除异己的政策把张学良逼上了绝路。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选择他的所谓“出路”。其实这两条所谓“出路”全是死路。以上这些分析与张学良本人在事隔半个多世纪后,首次公开接受日本记者采访中,关于西安事变起因的回答,完全一致。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

引趣激疑。就是通过教师的情境激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产生探讨的愿望。它经过两个阶段:即激起兴趣和引起探索。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结合教材特点,生动地叙述能引起疑问的史实,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时,学生急于知道的是五四运动的过程,尤其对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感兴趣。这部分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材料。首先,我引导大家回忆“府院之争”圾我国派十五万华工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史实,着重指出中国也是战胜国。然后,又着意讲解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领土被重新瓜分的屈辱历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提出了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却被当作战败国瓜分?取得了很好的激疑效果。

三、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学贵存疑“,也是我国教学思想的精华。当然,由于阅历有限,学生也可以暂时“存疑”。例如在讲解“保路运动”时,学生对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的政策是卖国政策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但又表达不清。

要教学生掌握一些起码的置疑方式。置疑的方式很多,有横向的、纵向的;正向的、反向的;求同的、存异的;分析的、综合的,等等。例如关于“铁路国有”的疑点,可以这样置疑:铁路收归国有不正是体现了国家主权吗?为什么却说成是卖国的呢?为什么却说成是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掠夺呢?这就是层层递进式的置疑,更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有些问题,一时不须解答清楚,也无法解答得完善,可以存疑。例如:在《五四爱国运动》一节中,有学生提出: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撤销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不是取得彻底的胜利了吗?为什么却说是反帝反封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呢?这个问题难度较高,学生暂时还不明白五四运动的胜利和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存疑,待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课时,明确指出:“从此中国结束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这时引导学生回忆整个革命过程,与前面的“初步”照应起来,不仅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联系起来。

总之,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等。

猜你喜欢

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张作霖竟然这么帅,比张学良颜值更高
张学良六爱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
蒋介石阅兵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