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郭敬明成为文坛“领袖”

2009-05-10丁永勋

凤凰周刊 2009年26期
关键词:青春文学郭敬明领袖

丁永勋

20来天前的情形,报刊亭老板杨先生仍记得很清楚。7月底那几天,不断有中学生模样的人来询问:这期《人民文学》还有吗?

这本平时被他放在角落里的杂志,很快就销售一空。杨先生说,他这里的报刊算比较全的,但这本稍显严肃的文学刊物,每期也就进个三五本,很多时候月底还要退回去。在他看来,这一期杂志也没有什么特别,虽然封面上标明了是第600期专号,但杂志的风格一如既往地朴素,更没有赠送礼品之类的促销。这期杂志的热销,让他感觉很意外。

杨先生不知道的是,这一期《人民文学》被热捧,甚至成了新闻事件,是因为集中推出了一批“80后”、“90后”新锐作家。更确切地说,很多人就是冲着郭敬明来的。

杨先生的报亭位于北京繁华的西单附近,地方不大,身前身后和两侧的铁栅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杂志。在最显眼的地方,就摆着郭敬明任主编的《最小说》。

文学向市场低头?

体现在报摊上的反差,反映的不仅是不同年龄文学爱好者的阅读代沟,也直观展示了六七十万和六七万的悬殊。根据公开报道的数据,《人民文学》这本与新中国同龄的权威文学期刊,如今期发行量在六七万份左右,而郭敬明主编的青春文学刊物《最小说》,号称每期发行量在70万份左右,业内人士称,即使扣除一半的水分,《最小说》的实际发行量也有三四十万份。

一向正统的严肃文学刊物,收录饱受争议的郭敬明的作品。乐观的评论者认为,这是文学多元化的表现;但也有激烈的批评者认为《人民文学》自甘堕落,“因为郭某人,绝不会买这期杂志”。

面对“文学向市场低头”的质疑,《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回应说:“文学不只存在严肃的面,人们也不是因为严肃才去热爱文学;文学有其弹性和包容度,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中。纯文学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界限,作为文学期刊也会注意到文学趣味性和边界的变化。文学和市场的关系很复杂,即便是19世纪一些伟大的文学大师,也要面对市场的问题。”

李敬泽同时希望,媒体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郭敬明身上,这对其他的年轻作者也不公平。面对杂志热销,李敬泽表现得相当冷静,甚至“嗔怪”前来问询的记者:“还不是你们媒体炒作的。”

但也不能说他们对此结果毫无预料。在600期专号卷首的“留言”里,杂志编辑部写道:“这份专号不是一个关于‘几零后的专号。我们当然知道‘80后或者‘90后曾经或将要引人注目,但是,我们也认为,‘几零后的说法中所含的图景和逻辑遮蔽了实际发生的写作的丰富面貌。”

然而,仅从刊出的作品来看,姑且不论其“艺术水准”的高下,只看作者,绝大部分都是寂寂无名的年轻人。其中并不包括著名的青春偶像韩寒、张悦然等,占据封面正中位置的郭敬明和《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无疑是最耀眼的名字。因此,读者很难做到“不把注意力放在郭敬明身上”。

文坛“赵本山”?

而作为另一方,郭敬明对能登上《人民文学》表现出了“我很欣慰”的姿态。在郭和他的粉丝们看来,《人民文学》此举,代表着主流文学界对青春文学在市场打拼中确立的地位的追认。

在此之前,集作家、老板、主编和出版社高管于一身的郭敬明,俨然有了文坛领袖的气象。在财富上,他连年荣登作家富豪榜榜首;文学成就上,他本人自诩为“这一段文学史无法绕过去的人物”,除了被法庭认定的抄袭“污点”之外,年纪轻轻的郭敬明已足够成功。

“写而优”之后的郭敬明,办杂志、当总编,开始向文坛“伯乐”的方向大步迈进。在他的旗下,聚集了七堇年、苏小懒、落落等一批颇有市场号召力的青春文学写手。

7月13日,在郭敬明团队和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THE NEXT·文学之新”选拔赛北京总决赛上,人们再次见识了郭敬明的偶像气质和号召力。在王蒙、张抗抗、周国平、刘震云等文坛前辈的映衬之下,现场最耀眼的明星依然是被粉丝称作“小四”的郭敬明。

一位现场目击者这样描述当时的盛况:“能容纳六七百人的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礼堂里,一水儿的青春无敌‘90后,且个个装备齐全:闪光灯牌、荧光棒、大标语、肩贴、胸贴、T恤衫。不追星的同志不知道,这些都是粉丝追明星必备,只有在超女快男的晋级赛和决赛现场,在大牌艺人的演唱会上,才会出现。它们现身与文学有关的场合,这是头一遭。”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笔者调查了身边的众多文学爱好者,虽然无人不知郭敬明的大名,但竟没有一个完整看过郭敬明的任何一部作品;职业研究者和评论家,在看过《人民文学》刊登的郭敬明作品后,也摇头直说“真糟糕”。但这并不影响他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和死忠粉丝。哪怕是抄袭这样的严重污点,在粉丝眼里也不算什么,甚至倒成了优点。“有些人就是嫉妒小四,有本事你也抄出个郭敬明试试!”有粉丝在郭敬明的博客上这样留言。

这是一群我们无法理解的“90后”。他们还未掌握媒体的评论资源,主流文学界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但他们手握巨大的购买力,足以支撑起郭敬明们的市场领袖地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郭敬明比作赵本山,以—人之力让青春文学成为一种产业,尽管有炒作过度之嫌,但利大于弊。“只要一个人才拉动,就会有一批人出现。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这个领头羊很重要。郭让年轻人对文字文化有兴趣,影响还是积极的,不过要谨防过分炒作。”

幕后的推手

从作家到出版人,郭敬明的市场化之路背后,一直有一个强大的推手和平台。

今年年初,25岁的郭敬明被任命为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从青春偶像到最年轻的副处级出版社领导,这个跨越令很多人吃惊。其实,在熟悉内情的业内人士看来,两者早已情投意合,只欠一纸任命。

双方的正式合作,早在2006年9月已经开始。当年郭敬明携自己的作品转投长江社,双方签下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青春文学创作平台。

聘用郭敬明的这家出版机构,在业内以对图书市场的灵敏嗅觉和精准把握而著称。虽然名义上仍是体制内的出版机构,但该中心的运作颇似市场上风生水起的民营出版工作室。虽然挂着“文艺”的标签,但实际上,这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涉及所有领域,仅列举最近比较有名的:刘震云的《一句顶)5-句》、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宋丹丹的《幸福深处》、沈星的《两生花》、曲黎敏的《从头到脚说健康》等,涵盖文学艺术、名人自传、健康养生、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很多长期盘踞于各种畅销书排行榜上。

这家出版机构的核心人物,是人称“金黎组合”的金丽红和黎波。这两位联手,曾掀起过崔永元、白岩松等名人出书的风潮,也创造过《狼图腾》这样余波未了的畅销神话。现在,火爆的青春文学又成为他们开疆拓土的新方向。他们发掘的最成功的作者,无疑就是郭敬明。

在各种场合,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副总编辑黎波都鼓吹市场的重要性。在私下场合他曾表示,出版社当然要赚钱,只要不是淫秽色情,不反党反社会主义,什么书都可以出。哪怕明知道它是垃圾,但是只要有市场,我们就要出。

而事实证明,他们的市场化策略非常奏效。这家总共只有十几名编辑的出版机构,去年的图书销量码洋达到了2个亿。长江出版集团北京中心市场准广部主任赵萌表示,2个亿的销售码洋中,郭敬明的图书销量就占了一半。现在的郭敬明,是用业绩“说话”的。因此,他们与郭敬明的联手,可渭水到渠成。

2008年7月4日,北京,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成立,郭敬明与刘震云、海岩、余华等作家同堂。

传统作家正在淡出

与郭敬明以及青春文学的火爆同时发生的,是一些传统作家的日益小众化、边缘化。

长期观测图书零售市场的开卷图书,日前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报告。2009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同比增长5.43%,出版市场“回暖”的趋势明显。但占据畅销总榜前列的,是《不生病的智慧》这样的大众健康图书,《明朝那些事儿》等通俗历史读物,以及靠鲜明民族主义和“阴谋论”色彩吸引眼球的《中国不高兴》、《货币战争》等。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半年畅销书总榜前3C位中,小说只有6部,包括都市职场小说“杜拉拉”系列,除此之外,榜单上笼罩一片青春幻影和盗墓的阴森之气。开卷指出.上半年文学类图书的最大趋势是:网络文学作家和非职业作家愈战愈勇,攻城略地,而传统作家似乎正在逐渐淡出,

这其中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排在上半年虚构类图书榜首的张爱玲遗作《小团圆》但这并不意外,在大陆版推出之前,因为被大肆渲染的强烈自传色彩和传奇出版经过,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单从文学性来说,它在张爱玲作品中也只能算末等。

多位文学评论者向笔者提起,今年以来最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苏童的《河岸》。这部充满史诗气质和独特意象的小说,一推出就受到国内外评论界的关注,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以及获奖大热门,入选曼氏亚洲文学大奖但这样的口碑,仅限于

个狭小的圈子内。知道这部小说的读者有限,而其首印数量,也只有区区7万本,与动辄销量上百万的郭敬明作品,不可同日而语。

综观近期的文坛热点:作协主席签约网站比拼点击量,“张爱玲遗作”挤牙膏样被发掘,贾平凹的《废都》“无删节”再版……传统作家的片刻风光,似乎只能靠炒作窥隐、情色描写等噱头吸引眼球。

面对时下喧扰的文坛,也有人满怀疑虑一位多年的文学爱好者感叹:“文学市场化的年代,还会产生《平凡的世界》这样触动人心的作品吗?像路遥那种埋头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将何处存身?” 编辑 晓波 美编 黄静

猜你喜欢

青春文学郭敬明领袖
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林伟民
THE JAZZ AGE
“80”“90”后作家笔下青春文学的成长主题
“白马时光”的市场运作模式探析
喧闹深处有寂静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郭敬明的“小”与“大”
名人读《意林》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