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课堂上“读懂”学生

2009-05-07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李 飞

课堂是师生每天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探究知识、充分展现智慧的场所,也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彰显的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1]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对他们个体生命质量的意义,“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1]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价值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那么该读懂学生的什么?又怎样去读懂学生呢?笔者试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

一、 读懂学生的什么

1.读懂学生的言语

学生的言语是最有观察价值的行为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熟悉、最常见的就是学生的言语,包括发言、沟通交流、辩论等等。“学生的言语行为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性格特征,直接反映了其思想与情感的需求。” [3]读懂学生的言语,就是教师能认识到学生言语表象后的信息,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从学生无意、或是单个的词汇中领会到其赋予的特殊意义。

2.读懂学生的表情

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学生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所表达的行为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喜悦、忧虑、惊讶、疑惑、期待、满足……教师都可以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发现其内心世界的蛛丝马迹,从而察觉一系列有意义的行为信息。”[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的眼神有时候会说话,对知识的领会、困惑、顿悟,对课堂气氛的满意、适应等都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教师授课时,应尽可能以敏锐、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同时有效传递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根据学生眼神所传递的信息,教师要学会“解读”,从而适度地调整节奏、声音、板书或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读懂学生表情的同时,也获取了学生的信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因此而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

3.读懂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有时就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应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对于其中隐含的“亮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及时引导、点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4.读懂学生的困惑

困惑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一道障碍,走出困惑,也预示着接近了成功。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所在,并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困惑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在反思与实践中实现了突破与创新。”[3]而读懂的价值则在于师生双方在情感上的深化和精神世界上的沟通。

5.读懂学生的心理

在教师的眼中,学生也许是不成熟、无知、不谙世事的个体。教师总习惯了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理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完美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读懂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就掌握了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也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心理,教师才会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表现是“因何而起”,学生的反应是“何以如此”。

二、 在课堂上怎样读懂学生

1.“备学生”,掌握生情

“生情”在这里指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等。“备学生”也就是要在课前把学生的情况当作备课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与学习发展阶段,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4]教师还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所实施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生情,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读懂学生,否则,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刀切”、“教师主宰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会有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师生之间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备自己”,更新观念

“备自己”,其实就是教师要有一个很清醒的自我认识:我对学生了解吗?我对教材熟悉吗?能活用教材吗?我在多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吗?对自己的认识也包括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权威、霸权话语的发布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师要读懂学生先要读懂自己,没有对自己的深度“解剖”,要想真正读懂学生其实也是不现实的。

3.“备教学过程”,勤于反思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三个基本元素。“备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每结束一节课后,要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师的讲解效度、学生的应答方式、教师的提问方式、教学时间的分配等要素展开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又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体现在课堂上,也让教师读懂学生有了一种主动的意识。

4.“备教材”,因材施教

“备教材”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研究力度,使教师在设计中就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用新的设计去支撑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整体和深度的理解,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1]另外,教师要能灵活使用教材,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增添或删减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尽量让学生的内在能量释放出来,让学生“活”起来。

5.善沟通,形成合力

多元智力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教师仅仅用一种单一的学科视角来读懂学生可能就产生一种误区。所以教师群体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善于沟通,进行合作,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多沟通交流,多交换意见,利用各自资源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争取多一个读懂学生的角度,多一份“认识”学生的信息,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作为共同的目标。教师还要“走出去”,主动了解社会,从社会流行思潮、多元价值、风俗习惯等方面来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道德教育的社会影响因素,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去充分了解学生,以期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三、 结语

在课堂上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态、细心解读学生的成长需求、寻找并确定学生发展的可能空间。”[6]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当代教师的一种基本责任,当教师从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的时候,“教学相长”才被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

总之,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活力,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生命,读懂了学生,课堂才会焕发智慧的光芒,也只有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教师读懂了学生也就读懂了自己。

参考文献

[1] 叶澜著.“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8,249,278.

[2] 林正范.论教师的学生行为观察[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B):55.

[3] 沈祖芸.困惑的价值[J].上海教育,2003(19):卷首.

[4] 周彬.叩问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6] 杨小微.当代教师要有坚定的学生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08(4):4.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