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干预

2009-05-06苏秀丽初春梅孙海庆孙玉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7期
关键词:永久性起搏器传导

苏秀丽 初春梅 孙海庆 孙玉珍

心脏起搏器是通过发放一定形式的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激动和收缩,即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式和传导,以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1]。现将本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70例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4年6月至2008年3月住院期间因缓慢心律失常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70例,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36~76岁,平均(40.8±8.3)岁。按病因分类: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心脏瓣膜病4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7例,原因不明者14例。按心律失常分类: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1例,病窦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即双结病变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25例,2度II型AVB伴交界区逸搏14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分会指南进行起搏器置入术[2]及电极导线拔出术的标准进行操作。

1.2 起搏治疗的适应症 ①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②束支-分支水平阻滞,间歇发生二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有症状者;③窦房结功能障碍,心室率<50次/min,有明确的临床症状;④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间歇发生心室率<40次/min,或有长达3 s的R-R间隔,虽无症状,也应植入起搏器。

2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向患者介绍其病变的性质、安置起搏器的意义、手术的安全性、手术基本过程及术中如何配合等,以消除紧张心理,必要时给予手术前夜给予地西泮辅助睡眠。

2.1.2 手术部位常规备皮 一般临时起搏备皮范围是会阴部及两侧腹股沟,埋藏式起搏备皮范围是左上胸部,包括颈部和腋下。备皮时动作应轻柔,勿损伤皮肤,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备皮完毕协助患者清洗干净。

2.1.3 做好药物皮试,如青霉素皮试。术前半小时给予镇静剂肌注,并建立静脉通道,备齐一切抢救设备及药品。

3 术后护理

3.1 迎接患者,向手术医生了解术中情况及起搏频率,视病情需要进行心电监护。

3.2 告诉患者术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防止电极脱位。埋藏式起搏患者卧床48 h左右,取平卧位或略向左侧卧位,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勿用力咳嗽,否则应用手按压伤口[1]。经股静脉临时起搏者需绝对卧床,且术侧肢体避免屈曲和活动过度,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3 术后第一次起床动作宜缓慢,防止摔倒。伤口沙袋压迫4~6 h,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按无菌原则定期更换敷料。

3.4 术后给予抗生素3~5 d,预防感染,观察体温变化,监测脉搏、心率及心电图变化,以尽早发现有无导管电极移位或出现竞争心律,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 出院健康指导

4.1 告诉患者起搏器的设置频率及使用年限,教会患者自己测脉搏,出现脉搏明显改变或有头晕、乏力、晕厥等不适应及时就医。

4.2 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做过度用力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打网球、举重等,以免影响起搏功能。

4.3 避开强磁场和高电压,如核磁、激光、理疗、电灼设备等,但家庭生活用电一般不影响起搏器工作。嘱患者一旦接触某种环境或电器后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离开现场或不再使用该种电器。

4.4 妥善保管起搏器卡,外出时随身携带,便于出现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4.5 定期随访,测试起搏器功能,一般最初一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

5 护理体会

心脏起搏技术是心律失常患者介入性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对缓慢心律失常具有良好治疗效果,生理性起搏还能改善患者心功能状况和症状,生活质量及预后,通过随诊了解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和防治并发症,防止起搏故障发生,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83.

[2]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心脏起搏学组.心脏起搏器临床工作指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1998,3:217.

猜你喜欢

永久性起搏器传导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乐观的解释风格让孩子远离悲观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70年期满自动续期后的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
企业创新资金配置风险传导机理研究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