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9-05-06闫小红刘淑霞刘云闫红敏刘高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7期
关键词:川崎病相关因素

闫小红 刘淑霞 刘云 闫红敏 刘高峰

【摘要】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7-2008年确诊的145例CK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性别、年龄等、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超声结果、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分为KD并发CAL组和非CAL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ALB),血小版(PLT)与KD并发CAL相关联(P<0.01或 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年龄、ALB 、PLT、发热天数是KD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相关因素;病例对照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最严重的并发症是CAL,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本研究对1997-2008年禹州市人民医院,禹州市中心医院,禹州市妇幼保健院三家单位收治的K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KD并发CAL的相关因素,为KD预后评估、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有完整超声检查记录的145例KD资料为1997年01月至2008年12月在确诊的患儿,男86例,女59例,年龄3个月~15(1.86±0.84)岁。参照夏焙等编《小儿超声诊断学》标准[2],有48例并发CAL。

1.2 KD诊断标准 典型KD诊断标准[3]:①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5 d或以上;②双侧眼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唇红皲裂,草梅舌;④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呈膜状脱屑;⑤躯干部多型性红斑皮疹;⑥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胀,满足六项中5项即可确诊。非典型川崎病(AKD)是指未达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符合川崎病的特点,仅满足6项中4项或3项,如果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典型的冠状动脉异常,或年龄<1岁,影像显示明显的冠状动脉炎、冠状动脉壁回声增强者,并且排除其他已知疾病也可诊断。

1.3 分析 统计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地址,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就诊时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IVIG用法、用量及运用时间。将其资料分为并发CAL和非CAL两组进行对照研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P<0.05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KD并发CAL的独立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以描述计量资料,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显著因素筛选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KD并发CAL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间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PLT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P<0.05),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计数资料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元回归分析。数值量化:无冠状动脉损害=0,有冠状动脉损害=1,年龄≤2岁=1,>2岁=1;居住市区=1,乡村=1;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5 d =1,>5 d =2;总发热天数≤10 d =1,>10 d =2;IVIG用量≤1 g/Kg=1,>1 g/Kg=2;IVIG疗程≤10 d =1,>10 d =2;ALB≤40 g/L=1,>40 g/L=2,PLT≤500×109/L =1,>500×109/L =2;逐步前进法回归,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见表2。

3 讨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病因不明的多系统性血管炎。临床以急性发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现已认为KD主要累及全身各系统的中小动脉,其中冠状动脉是最易受累的部位之一,对其高危因素的分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研究KD并发CAL占33.10%,与李俊[4]报道的35.6%和李棠[5]报道的33.9%结果相近,但远低于美国12.9%的CAL并发症发生率[6]。郑代明等[7]对89例KD并发CAL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显示发热≥14 d、男性以及血清白蛋白<35 g/L与CAL的发生有关(χ2 =5.67~18.62,P均>0.05)。张伟等[8]对942例KD患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热程大于10 d的OR值为1.203(P<0.01)、血红蛋白小于100 g/L的OR值为0.658(P<0.05)。鲁炜慧等[9]一项收集45家医院1335例KD患儿的系统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降低与冠状动脉损害有相关性。本研究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血小板(PLT)与KD并发CAL相关联(P<0.01或P<0.05),而且年龄、血清白蛋白、PLT、发热天数是KD并发CAL的独立因素。刘亚黎[10]研究认为并发CAL的危险时间段是在KD发病后12 d左右发热时间长提示血管内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如果总发热时间超过10 d以上,则病程处于CAL的高峰时期,CAL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本研究发热大于10 d的患儿并发CAL的危险性是发热小于10 d的患儿的2.198倍,其95%的可信区间为1.017 3~4.761 9,进一步证明发热是CAL的危险因素。本研究还显示:乡村儿童CAL发生率高于城镇,可能是乡村经济条件滞后,家长保健意识淡漠,发病到就诊时间长,患儿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并发CAL可能性增加。可见对KD患儿早期确诊、制定合理干预方案、缩短发热时间对良好预后有重要意义。年龄是KD合并CAL的又一个独立因素,其OR值为0.380,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CAL的危险性降低,年龄越小,并发CAL的风险越大,可能与小龄患儿的冠脉确实较易受损有关;另外,年龄越小,语言表达能力越差,部分患儿临床症状隐匿,不能明确诊断,延误治疗,造成并发CAL率升高。有研究认为丙种球蛋白用量也是导致CAL发病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单因素分析表明:大剂量IVIG可以减少CAL的发生,与相关报道一致[11],而另一回顾分析确得出不同的结论:IVIG治疗可以降低CAL发生率,但临床疗效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12],有关IVIG剂量与CAL的相关性研究仍然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佐证。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血小板数量是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PLT升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易形成冠状动脉血管口微血栓或附壁血栓,导致冠脉扩张或冠脉瘤形成,事实上,不论CAL组或非CAL组PAL数量均高于正常,这提示笔者即便KD无并发CAL也应该根据病情应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微血栓形成。

综上,K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多发于2岁以下男性儿童,其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热程>l0 d、年龄<2岁、ALB降低和PLT升高是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对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儿临床应特别关注,并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动态追踪,促进KD儿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Dominguez SR,Friedman K,Seewald R.Kawasaki disease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a case-control study. Pediatrics,2008,122(4):786-790.

[2] 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7.

[3]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5.

[4] 李俊.川崎病患儿流行特征与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山西医科大学,2007.

[5] 李棠,王利平,张永兰,等.北京儿童医院1995-2000年川崎病住院患儿发病调查.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3,23(5):337.

[6] Belay ED,Maddox RA,Holman RC,et al.Kawasaki syndrome and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abnormalities:United States,1994-2003.Pediatr Infect Dis J. 2006,25(3):245-249.

[7] 郑代明,孟晓慧,高志伟,等.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分析.临床儿科杂志,2008(26):43-45.

[8] 张伟,李秋,赵晓东,等.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51-53.

[9] 鲁炜慧,杜忠东,赵地,等.基于北京市儿童川崎病6年流行病学资料的实验室指标分析.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5):356-361.

[10] 刘亚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5):337-338.

[11] 刘春荣,易纯慧.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师杂志,2004,6(7):968.

[12] 覃丽君, 王宏伟,胡秀芬.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研究.中华儿科杂志, 2006,44(12):891-895.

猜你喜欢

川崎病相关因素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剑杆织机设计与人机工程相关因素分析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非典型川崎病临床护理分析
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儿童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CTA表现
临床护理路径在川崎病患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