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工农兵学者父亲

2009-04-26董希骁

学习博览 2009年4期
关键词:破格工农兵干货

董希骁

从我记事起,“工农兵学员”这五个字就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父亲。在那特殊的年代,从“工农兵”中被推荐进入象牙塔,摆脱扎根农村的命运,对父亲而言无疑是一大幸事。此中喜悦我未能体会,但他后来为这一身份付出的代价,却让我铭心刻骨。

恢复高考后,这群来源复杂、学历尴尬的人被迅速边缘化,与父亲同批留校的叔叔阿姨们纷纷离开了教学岗位。尽管父亲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正直的为人,坚守住了三尺讲台,但其中的辛酸却不为外人所知。

儿时的记忆中,每逢晋升或评奖,家里的气氛都会有些异样。我总是大气不敢出,看着父亲将发表的论著摊在地板上,再一摞摞捆起来送到系里以“同等学力”参与评选。好在送完材料回来,全家都会被父亲志在必得的情绪所感染,兴奋许久。然而好景不长,评选结果揭晓后,即使父母阴沉着脸不发一言,我也能隐约感觉到“学力”和“学历”的差别。

父亲何尝不知学历的重要,为此多次申请离职深造。在省城进修时,曾有幸得到一位学术泰斗的赏识。老先生为了将其招至门下,不惜修改招生简章,为不谙英文的父亲增加了俄文考试。但终因得不到工作单位的一纸介绍信,辜负了大师的美意。

父亲似乎并无太多怨言,毕竟领导也是出于工作需要,将他作为人才挽留,并许诺作为骨干培养的。可到许诺兑现之时,原来的领导们早已脱袍挂冠,乃至驾鹤西去了。于是父亲不得不又一次抱着一大摞成果,以“同等学力”接受镀金归来的同仁们的挑战。

以“同等学力”参与竞争本身就是“破格”行为,一旦胜出,自然被冠以“破格提拔”、“破格晋升”、“破格入选”之名。凭实力取得的成绩,仿佛成了他人的恩赐。他们这批人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时代决定,可父亲偏偏是一个不认命的人。近二十年時间,他就这样背着“工农兵学员”的枷锁,一次次地凭“同等学力”向更高的目标倔强地发起冲击,体会着“破格”的无奈、辛酸与快乐……

不惑之年,父亲终于抓住了今生最后一次机会,顶住各方压力,以“同等学力”报考了大西南一所知名院校的博士研究生。专业和外语考试,父亲从未担心过,唯一让他犯怵的就是政治,毕竟几十年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考试了,考期又迫在眉睫。临上火车,父亲才从朋友处借到几本厚厚的政治复习材料,所有备考工作,都必须在48小时的旅途中完成。

从考场归来,父亲似乎有些沮丧。因为那次政治考试一共只有四道论述题,每题25分,其中有一题要用马列著作中的原话来回答,父亲仓促间未曾阅读原著,所以只字未答。后来公布的成绩却出人意料,政治考了75分,这意味着其余三题父亲拿了满分!

挣脱了学历的束缚,此后一切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其学术成就在业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一纸文凭或许能改变人的命运,但倘若没有早年的勤奋和努力,何以厚积薄发。我曾经幼稚地以为,父亲之所以如此勤勉,是在和学历较劲,想为“工农兵学员”出一口恶气!但时至今日,父亲从未向我倾诉过求学的艰辛,也未向我炫耀过获得的种种荣誉。而当他的博士论文出版时,父亲却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让我看一位知名学者所撰序言中这样一段评价:“他不是上峰提拔、领导垂青,靠什么重点培养、钦点‘第二梯队、御批‘跨世纪人才做出来的,或是夤缘附会,自我炒作等等方式爬上去的,我们只要看看他近十年发表、出版的一摞论著,实在,硬邦邦,干货,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出来,这样赢得了学界的瞩目。”

“实在,硬邦邦,干货”这几个朴实的字眼,是父亲心中的最高赞誉。学历可以改变,身份可以改变,但他被特殊年代磨练出的坚毅性格永远不会变。父亲如今拥有的诸多头衔中,如果再加上一个“工农兵学者”,我想一定是他乐于接受,并为之自豪的。

(文中“父亲”为语言学家董志翘)

猜你喜欢

破格工农兵干货
可亲可敬的工农兵
不要那么在乎干货
不要那么在乎干货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
“破格”会见或是中印关系新常态
欧洲“破格”欢迎中国总理
古代“破格”提干的荒唐事
揭开王洪文“工农兵”的伪装面目
驶向北斗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