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下体位转复治疗胃扭转36例分析

2009-04-23赵长发王贵良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9期

赵长发 王贵良 高 雅

[摘要] 目的:提高胃扭转体位转复法治疗水平,避免盲目复位,减少复发。方法: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等,经X线检查诊断为慢性胃扭转36例,均为器官轴型, 其中,前式19例,后式17例,根据前式或后式对其进行透视下体位转复治疗。结果:36例施以体位转复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1例一次复位成功,18例2次成功,7例3次成功。复位后查出胃疾病11例。复发2例。结论:本复位方法简便,只要掌握好适应证,方法得当,复位率较高;复位后可进一步查找胃疾病,避免漏诊,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胃扭转;体位转复;放射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c)-058-01

胃扭转(gastroc volulus)是指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其邻近器官病变导致胃沿不同轴向发生全部或部分异常扭转,可分器官轴型、网膜轴型及混合型,以器官轴型为多见。此病以往多以内科治疗如针灸、按摩为主,保守治疗无效时则考虑手术治疗,笔者1996~2005年成功地应用透视下体位转复法治疗器官轴型胃扭转3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10~69岁,平均43岁。临床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为主,常伴有恶心、呕吐、反酸等。病史2周~3个月。本组36例均经X线造影确诊,均为器官轴型胃扭转,其中,前式19例,后式17例,均有典型X线征象。前式扭转:胃呈蜷虾状,胃大弯自食管腹段的左前上方向右后下方翻转,胃小弯自贲门左前上方向右后下方翻转,食管腹段黏膜显示模糊,胃大弯显示清晰,胃底钡液平面低于胃小弯,胃窦可见小钡液平面,十二指肠低于幽门。后式扭转:胃呈蜷虾状,胃大弯自食管腹段及贲门的左后上方向右前下方翻转,胃小弯自贲门左后方向右前下方翻转,食管腹段黏膜显示清晰,胃大弯显示模糊,胃底钡液平面低于胃小弯,胃窦可见小钡液平面,十二指肠低于幽门。

1.2 体位转复法

在常规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中,当发现胃扭转征象时立即点前后位片,同时鉴别出是前式或后式扭转,之后,再服300~500 ml钡剂。如是前式胃扭转,嘱患者侧位站立,放松腹部或行腹式深呼吸,身体前倾90°, 见钡剂完全流入胃窦后,迅速直立,在透视下观察是否已整复。一般1~3次就可复位成功。如是后式胃扭转,则将X线床面放平,患者处于仰卧位,嘱患者向左缓慢翻身1周,同时将床面立起,应当注意,当床面起到半立位时患者应翻身至俯卧位,当床面直立时患者应呈立位后前位,如未复位,可重复做1~2次,一般就可复位成功。复位后点立位前后位片,以证实胃扭转复位成功。同时注意检查胃及十二指肠有无其他病变。

2 结果

本组36例按上述方法均复位成功。前式胃扭转19例中,1次复位成功6例,2次9例,3次4例;后式胃扭转17例中,1次复位成功5例,2次9例,3次3例。患者症状当即消失16例,缓解20例,1例老年女性(69岁),重度胃下垂,半年后复发,再次转复治疗;另1例男性(45岁),因重度胃黏膜脱垂,加之常暴饮暴食,于2年内复发,行再次治疗。其余病例经追踪观察3年均未见复发。本组复位后查出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胃癌1例,慢性胃炎5例,其中伴胃黏膜脱垂3例。

3 讨论

胃扭转的病因较为复杂,常见的有腹腔内脏韧带缺失或发育不良、网膜松弛、大网膜过长、膈肌缺损、间位结肠、腹壁松弛及胃下垂等[1-3]。胃扭转时不但可以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而且还容易造成X线造影检查时将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遗漏。所以,在发现胃扭转时应即时实施复位治疗。胃扭转时X线造影是简便而有效的诊断方法。胃扭转患者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前驱、直立、翻转及配合床面起立运动进行复位。其原理是依据胃的生理解剖关系,迅速直立法时利用增大胃窦内钡剂反向作用力,使胃窦部产生向下拉伸作用。卧位翻转法则是利用钡剂在胃腔内流动的重力作用,配合正确的体位翻转及床面的角度变换等一整套动作来完成的。复位成功的关键在于复位前必须加服钡剂300 ml以上,使钡剂在胃腔内流动时达到一定的重力作用;正确鉴别出胃是前式或后式扭转;正确指导患者做驱身或翻身动作,后式胃扭转同时配合床面的起立,二者同步,方能达到复位目的。

胃扭转复位成功后,嘱患者休息数日,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暴饮暴食,餐后避免弯腰、翻滚及剧烈活动,则可有效地避免复发。复位后要仔细检查胃内有无其他病变,以达到复位检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郝敬华.胃镜诊治慢性胃扭转(附14例分析)[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2,2(6):560.

[2]江绍基.临床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68.

[3]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526-531.

(收稿日期: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