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四练”特色教研活动的启示

2009-04-21张敏姣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重构教研教学内容

张敏姣

从2005学年第一学期起,笔者所在学校发动全校语文教师开展“一课四练”特色教研活动,确立“一练教材、二练教法、三练学法、四练和谐”的校本教研模式。笔者在第一轮的教研过程中,四次执教义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成功了》一课。在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教材、教法、学法三者间的交叉与融合,尤其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更多的思考。一般情况下,老师备课的时候往往关注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意识非常强烈,却很少思考教什么、学什么,导致教学内容教材化。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常常看到年长的老师捧着新教材、对着新标准说:“真不知该怎么教了!”年轻教师则举着新理念、搬着新教法,自己也搞不懂在教什么。语文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建构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呢?这成了一线语文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趁着“一课四练”校本教研的东风,我们低段语文组改变了原有的教研模式,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抓手,一练教材重“发掘”,二练教材重“重构”、三练教材重“创生”,四练教材促“和谐”的校本化研究,使教学内容真正成为学生所需要的,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服务。

一、“一课四练”特色教研活动例举

1.“一练”结合教材本身,发掘教学内容。“一练”关注的是教材本身,是实际需要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学生需要而定的内容,大部分是文本内容,也有教师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而补充的内容。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总受教师的牵制,导致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如课始环节,为了引导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欣赏29届奥运会申办国的会徽,边看边听教师讲述我国申奥的历史。不知不觉中8分钟就在欣赏会徽中逝去了,直至第29届的“中国印”出现,才迎来了学生的一声欢呼。这无疑成了一次“会徽图片”展示,灌输式的给了学生一种喜悦的感受。再如课末感悟成功的激动时,进行了句式训练,本意是想让学生通过句式练习体会“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是按捺不住的喜悦,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激动,但实际上句式训练反而破坏了这种情境。这些环节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从文本的细微处抓教学内容,诊治的办法只有回归教材。因此,研究组老师建议重构教学内容。

2.“二练”根据学生状态,重构教学内容。“二练”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从文本细部的探幽发微处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抓语文知识与活动的教学内容,包括字词、篇章结构、听说读写活动等。《我们成功了》这一课描写了2001年7月13日晚我国申奥成功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与中华世纪坛欢呼庆祝的激动场面,所以课始安排了“申奥成功视频”欣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从视觉、听觉上感受申奥成功的“快乐”、“激动”。当江泽民主席来到中华世纪坛的时候,教师给画面配音:“同学们,你们看,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来了,江泽民主席来了”,此时,学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刚刚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真是“情动而辞发”,学生所言字字饱含真情。课末则删除了句式练习,并且将全文的聚焦点放在“欢乐的海洋”上。一方面通过研读课文,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悟“北京立刻成了欢乐的海洋”。另一方面通过回顾申奥历史,深入体会“欢乐”之源。教研组老师一致认为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与一练的课始相比,被动的接受与真切的体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入情入境的“参与”激发了学生表述的愿望。

3.“三练”关注学生发展,创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本身。 “一练”中虽然学生的朗读增量很明显,但情感投入不强,学习的兴趣不浓,溢于言表的“快乐、激动”只来源于老师的引导和视频的催发。“二练”将“分段朗读正音”教学改成了“直奔重点段”,聚焦“欢乐的海洋”。由于设置的学习任务正是学生所需、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朗读情感真实而自然。于是,“三练”创生呈现“看视频背诵”环节,达到画面与文本合一的境界。经过创生的教学内容,使朗读、背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读代教,以读生情,以背促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言语智慧,同时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的语境产生连接、契合,使情感达到了最高潮。

4.“四练”整合资源,构建和谐课堂。经过三练的整合,《我们成功了》一课的“四练”教学设计简单而易于操作:

“四练”后,教研组老师以《我们成功了》为例,构建了“以教学内容”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模式:

此模式在课堂实践中效果非常好。

二、“一课四练”特色教研活动启示

1.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一堂语文课,我拿什么去教我的学生?”这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教师在面对“教学内容”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的现状,思考“学生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谈备课的时候说:“一篇课文,真正需要学生理解、需要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多,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我赞成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是的,以往我们过多过关注了方法,把精力集中在教师自身这一头,考虑怎么教、怎么学,最终有没有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等等,把教学过程复杂化。经过“一课四练”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精心建构教学内容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

2.有效建构“语文教学内容”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预设呈现的教学内容会随着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而重构,或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被创造。“一课四练”活动正好给予我们观察、研究“教学内容变化”的过程,并作出相应的分析。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会随时变化。课例中变化的过程是发掘——重构——创生——和谐,这是我们在不同阶段(四练)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前“发掘”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直接“重构”,或是根据学生实际“创生”新的教学内容。“四练”只是一个虚指,可以“多练”,直至教学内容的和谐。

3.建立一个“和谐”的教研集体是达成“和谐课堂”目标的好途径。“一课四练”校本教研最大的受益者是谁?“‘一课四练的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一起成长。”因为在校本化研究过程中,老师围绕“这一堂课”做课堂观察、做课堂实录、撰写教学反思、讨论教学内容……建立了一个和谐的教研集体。正是有了这个集体,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操练,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内容”,才有了“和谐的课堂”。

4.有效建构语文教学内容应指向课堂的和谐。课堂的和谐对学生来说是发展。在四练的过程中,我们每一练之后,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思考都侧重在学生这一头(牢记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态、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等,然后再深入地研究教材、细读文本,建构有效的教学内容,最后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获得整体发展。因此,有效建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文本,发散于教师。教师必须细读文本、钻研文本,整体把握文本,让重构的、创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服务。

《我们成功了》一课的四练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它给予笔者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思考是深刻的。无论是基于文本发掘的教学内容,依据语文本体重构的教学内容,还是根据学生主体创生的教学内容,主旨是让学生学得明白,让课堂和谐有效。

猜你喜欢

重构教研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