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009-04-21马伟斌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教学情境

马伟斌

[摘 要]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数学教学只有植根于生活的肥沃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的同时,让学生真正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关键词]生活经验 教学情境 联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的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生活经验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唯有积极唤起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开启学生心智,挖掘潜能,促进成长。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和理解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精心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情境,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购物生活体验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通过模拟购物中的交钱、找钱过程,认识和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和发展了能力。又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笔者创设了“大象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来庆祝”这一情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即数出小动物的种类、各种礼品水果的数量等)、“填”(即将数的结果填进小组合作设计的表格中),亲身体验到统计的用途和益处。这样有趣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自然对数学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再如教学“连减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计划带100元钱到商场买一个52元的篮球和一个38元的足球,谁愿意帮老师算一算,买完篮球和足球后还剩多少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很快得到两种解决方案:⑴100-52-38=10(元)。⑵100-(52+38)=10(元)。第一种方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方案需要老师有意点拨和强化。于是,笔者提问到:“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平时买东西时,我都是先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再用总钱数减去花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这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连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且可以使学生倍感亲切、真实。

二、走出课堂,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存在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到处隐藏着数学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探索发现身边的数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锐利的数学眼光,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如教学“数数”时,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他们有的数乒乓球台,有的数篮球架,有的数小树,有的抬头数天上飞过的小鸟,还有几个淘气的孩子蹲在地上认真地数蚂蚁……。又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探寻发现并亲身感受生活当中的数学,要求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完成三道实践题:分别找出生活中以“千克”和“克”为计量单位的四种物品;试着亲自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悉心感受一下它们有何不同。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并说给爸爸妈妈听。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接触到更多的生活素材,直观理解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实际用途,而且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再如学过“物体的形状”后,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物品,观察发现它们的形状特征。学过“米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实地测量一下床的长宽、门的高矮等。懂得“分类”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中物品进行大致分类,使生活空间和环境显得有序而温馨。认识了“时间”后,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模拟钟表,拨一拨时间,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等。数学课堂的开放延展,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了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和理解了所学知识,发现并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于生活实际中。

三、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说,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生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

如在教学“铺地砖实践活动课”时,笔者把学生熟悉的“用地砖铺地”作为数学的材料,并提取了“地砖的式样”这个对学习数学有用的信息,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将原来枯燥的几何题材生活化,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明白了地砖要做成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道理后,突然有个学生问道:“蜜蜂为什么要把蜂窝口建成正六边形而不是正方形呢?”面对“节外生枝”的小插曲,笔者没有忽视它,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教学资源,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提取“知识储备库”里的有关知识,通过画图分析、计算比较,使学生体验到“用同样的材料,建造的正六边形比正方形空间大”的道理。又如教学“我们去春游”一课时,笔者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春游,老师有6人,学生有150人。来到公园门口,发现门口贴着一张游园价格表:门票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学生很快列出三种购票方案:①全买团体票:20×(150+6)=3120(元);②不买团体票:30×6+15×150=2430(元);③一部分买团体票,另一部分不买团体票:20×(6+24)+15×(150-24)=2490(元)。经过比较,学生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自己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心灵深处自然就会萌发一种“数学有用”的感觉,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只有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不断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联系实际生活经验教学情境
探究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
2016年全国高考物理联系实际试题赏析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谈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