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讲台让给学生

2009-04-21叶乃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讲故事讲台小明

叶乃芳

把讲台让给学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和具体做法,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新路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执行和落实!

这里所提倡的“把讲台让给学生”,并非简单地让学生登台阐释文本教材的内容和观点,囿于文本教材本身。让学生登台讲文本教材内容、观点,这只能做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在狭隘的空间里徘徊,似乎在标准化的游泳馆里来回游泳训练意志,不等于在大江大河中畅游!

这里所提倡的“把讲台让给学生”既有学习形式上的转变,又有学习内容上的创新。形式上主张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常规要有一定比例时间让给学生演讲,讲台并非只是教师完成文本教材教学任务的舞台,也可以成为学生展现才能的广阔天地!内容上要求学生利用讲台去创造自己的课程,让学生自主开发生命载体所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讲自己的生活,讲自己的认识,讲自己的创造;把生活联系起来,把思维潜能发掘出来,把情感抒发出来,把说和写作能力培养起来。

这是笔者的一个创意,贯穿在初中三年,通过两轮六年的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就教于大家。

初中三年,笔者将学生说分为三个阶段训练,即每学年为一个阶段,每阶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内容设置自变量,安排不同的话题展开说的训练。

一、初一故事承讲

初一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时期,想象能力强,根据这一思维发展的特征,可组织学生故事承讲。具体做法:

1.提供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明确说话的思想内容要求。

2.按学生座号顺序轮流承接着讲故事,下一位同学的故事与上一位同学的故事要连贯有发展,形式近乎连载小说。

3.登台讲故事要求声音响亮,说话生动,具有吸引力。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

范围:家庭、学校、社会——小明初中生活的历程。主题:务必展示当今初中生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要求:根据自我生活经验,运用再现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第一节语文课老师开场白:新学期到了,小明上初中了,他很高兴明天就要去新学校注册缴费,他就向爸爸妈妈撒娇:“爸、妈,我要买一个新书包,还要一套挺好看的新衣服,明天送我上学校。”爸爸说:“书包可以买一个,这新衣服别买了,现在你穿的不是很好吗?”小明撇着嘴说:“不,我偏要崭新的衣服,穿起来去见见新同学,觉得有气派!”妈妈看小明这么执意,就迁就地说:“好,好!”就领着小明逛商场去了……

开学初用这样故事开端开始,让学生编造故事情节发展,很容易使话题与生活同步。但学生面临着价值取向的认识问题,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同世界观,编造出来的故事五花八门。随着一节节语文课的过去,一个个故事连绵不断,再现了一个个学生生活影子,袒露了一个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展示了一个个学生的说话才能。后来的故事情节发展出乎老师的意料,内容非常丰富。这样的训练张扬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发掘了学生生活资源。林丹艳同学(2002年高考温州市文科第二名)运用了创造想象,让小明参加夏令营到了异国,摘引一段:“夕阳已经坠入山谷,晚霞给天边抹上了一层桔红色,七色的阳光给巴黎城涂上了朦胧之美,小明出神地望着异国他乡的风光,这巴黎圣母院虽然神秘,怎比得上颐和园的开阔和明丽,伴随着小明这次旅程的始终是对祖国的情感……”

为了使故事讲得既有思想内容又有生动形象的说话艺术,防止随意性,笔者注意变量控制。组织学生评点,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让下一位讲故事的同学评点上一位同学讲的故事。评点从三个方面出发:概括故事内容梗概;提炼相对独立的主题;评说的技巧。让说的内容健康发展。教师在讲故事过程中逐步把学生思维引向形象性,尽力使用描述性讲故事,避免陈述性。

讲故事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互相承接讲故事,互相倾听、互相评述是极其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讲初中学习生活,其实要求学生去体验初中生活、发掘生活。要求故事形象生动,旨意是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把全班故事整合起来,是一个长篇,是采用“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创作方法,是利用整体性效益提高学生思想水平。

二、初二一事一议

初二学生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一般形象思维及抽象逻辑思维推进,审美认识、价值取向认识逐渐趋于完善和正确。笔者就设置了一事一议的说话形式,要求学生务必关注生活,及时观察身边最近发生的琐事、要事,体验生活、评判生活。具体做法:

1.有事情描述,有对事情的议论。描述要简明,议论要深刻,叙议融合得体。

2.每人一题材,不能重复(如果题材重复,写作角度绝不能重复)。

3.登台说话声音响亮,要有说服力。

学生各显神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情和关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有对中学生上网吧进行议论的,有针对一碗剩饭进行议论的,有对“一分钱”进行议论的,有对乱抛纸屑进行议论的,有对乱闯红灯进行议论的等等。这一指向的成功之处,是把学生引向了对生活的多维观察和评判。说话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思维引向对问题的深刻认识,要求议论具有层次性。例如,一位学生议论一碗剩饭:“中餐结束了,食堂餐桌上杯盘狼藉,我看过去对面的桌子上都是剩饭,有的饭粒撒向桌面,有的吃了半碗就不要了,还有一碗原封不动搁置在那里,大概被主人抛弃了!整整一桌啊,都是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学们要爱惜粮食啊,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及时反对铺张浪费的行为!”这些议论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是反对浪费粮食,但议论过于表面性,缺乏深度。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向纵深的思想认识推进:从学校餐桌推想到社会餐桌,空间推进;从一碗剩饭推想到13亿碗饭,数量推进;从吃饭推想到其他生活内容,生活内涵推进;从浪费现象推想其他腐败现象,行为现象推进;从爱惜粮食推想到我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情感认识推进。经过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议论的深刻性,赞可夫研究表明,强调逻辑思维的深刻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与说故事一样,一位学生说话,下一位学生评点,提出异议或者补充议论,学生之间又形成了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运用这种形式展开说,把议论文写作融于每节课三分钟演讲之中,虽然没有刻意追求写作指导效果,却收到了写作课指导不能替代的效果,每节课一事一议培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态度,对日常生活的思考能力。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家爱得华·得波诺博士研究表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可以提高每个人的思考能力”,这就是每节课展开说的收获。

三、初三毕业抒怀

初三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已逐步确立,他们在三年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情感。毕业将近,各自怀着远大的抱负将奔赴不同的学习岗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很多话要说,而这种情感在平时交谈中很难表露,因为没有庄重的集体场合,于是笔者利用讲台,给学生提供一个抒怀的平台让同学们互相共勉,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唤情结构”。具体做法:

1.要求有美好理想的展现。

2.感情要真切,有情可抒,有感染力。

3.说话要有激情。

在抒怀中,学生心灵互相撞击,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学生的远大抱负、崇高理想激发着同学们对人生的美好追求,唤起了潜伏在心底的青春激情,像江河波涛汹涌澎湃。但也有的抒情空洞,苍白无力,缺乏真切感人的力度,如“感谢老师对我的培养,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帮助,我将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做一名优秀毕业生,向老师同学汇报。”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寻找抒情借助物,增加抒情厚度,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唤起同学的共鸣:“我的作业本忘不了老师深夜批改的一个个红勾;我回家的路程忘不了风雨交加同学护送我留下的一个个脚印,此时,我的心哟,滚烫滚烫,这深情厚谊化作了我积极进取的动力:只有立志成长,做出贡献,才能报答老师、同学的关爱。”这些都是引导后的学生抒情的摘录。

这一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加深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交流了思想,触发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各自都似乎注入了新的活力,学习更加认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儿童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把讲台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更新了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说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启迪了智慧,实现了实验的因变量。三年说的过程要有一个科学管理,可每学期评选优秀演讲学生若干名,并把讲稿装订成册,互相保存。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讲的是课程,学生讲的也是课程。这三年的学生讲稿是一份独特而珍贵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又交给学生,让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反思,继续去开发课程资源。

学生课程资源是无限的,可是教师的困惑是难以开发学生课程,原因是没有专一时间和专一场所去开发。如果课后开发个别零散的生活感受,那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设计三个阶段三个专题,借用讲台这个课程开发的平台,通过演讲的形式开发,就形成了系统知识内容,如果说“故事承讲”注重情节发展的时间的连续性,那么“一事一议”则是关注问题空间的广泛性,而“毕业抒怀”便是心灵世界展现的深透性和情感抒发的真切性,这样全方位地开发学生课程,使其成为一片森林!

猜你喜欢

讲故事讲台小明
"安身之所"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做不到
做不到
讲故事
讲台
DV校园小讲台
休闲一刻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