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模式

2009-04-21王丽萍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品德心灵儿童

王丽萍

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应该给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以雨露和阳光,所以,品德教学应以学生日常的、真实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往的品德课,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课堂教学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如今的品德课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让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让学生用心去捕捉真实的生活体验

《学生真有趣》是小学一年级的内容,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学习是给他们快乐还是让他们感到困难呢?教材内容面向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了这一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道德生活总是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来谈道德生活。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思品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生活”,特别要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二年级上册的《秋游回味》一课,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大家都不应该铺张浪费,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照自己平时的表现,找出不足,反省自己,从而“学会生活”,“懂得生活的艰辛”。

二、精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

探究性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合作讨论为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思品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明白道理,举一反三,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时间,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把灌输道德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道德知识。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现在的教材在编定时非常注重体系,整个教材分成了多个体系,有家庭篇、学习习惯、团结友爱等。因此,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可以把每一篇章作为“块”进行探究,如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六册《我的成长与学校》篇时,把《为你介绍我的的学校》、《我的教师美容师》、《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三篇作为一个共同体进行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明白自己所在学校的悠长历史、文化底蕴、人员构成和精神传统,进而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儿童发挥自己创造性、共同装扮自己的学校的热情。

三、让学生在心与心的交融中流露真情

真实的生活体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孩子们拥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就拥有了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应该是融洽的朋友,师生应该共同营造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们能袒露自己的内心,敞开独特的心灵、展示真实的自我。如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支花》时,由于课前孩子们拥有了大量真实的生活体验,当教师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关心老师的故事时,学生便不再茫然、麻木,而是个个跃跃欲试。当孩子们生动地讲述故事时,每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孩子们讲述的过程就是感受老师之爱的过程,就是心灵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就是感受与体验生活的过程。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讲道:“一次,我生病了,老师看见我趴在那儿,走过来摸着我的头,并亲切地问我‘难不难受,我听了感觉就像妈妈在我身边一样。”多么真实的心灵告白,多么自然的真情流露!

确实孩子们的生活是多层面的,他们所拥有的生活体验也是多样化的,教师应该支持开放的态度,放飞孩子的心灵,尊重不同学生的感受或体验,这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才能引导他们“过自己的”、“有道德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品德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生活,品德课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注意点燃儿童智慧的火花,引导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如教学《品德与社会》第六册《有多少为了我……》一课时,在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自己的生活与别人辛苦劳动息息相关时,教师问:“我们该怎么做时?”一石击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我不乱扔纸屑,保持大街上环境卫生”、“我不浪费粮食”、“我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我要爱惜父母的钱,不乱花一分钱”……从学生们富有个性的发言中,可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孩子并不是那么冷酷无情,只要我们的教学触及孩子的心灵,孩子门的内心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生活(社会)》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让我们从“心”开始,引领学生做生活的主人,引导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教育回归儿童生活”这已成为品德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猜你喜欢

品德心灵儿童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心灵小语
品德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