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其问题研究

2009-04-21

消费导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问题

廖 妍

[摘 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经。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 问题

作者简介:廖妍(198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在2004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随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新形势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更好地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其真正成为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一个有效载体,达到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的多重目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磨练意志,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直接与普通农民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大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了解国情,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服务农村,传播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三下乡”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培训科技人才,帮助农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面对新形势,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是由高校的团委组织进行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愿报名参加。从整体来看,由高校团委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规模还是比较小的,大多高校也不怎么重视,学校拨给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经费较少,高校教师参与指导的规模和水平都不是很高,学生得不到专业的指导。部分学生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看作学校布置的额外作业,随便找个乡镇呆几天,应付了事;部分农村把“三下乡”社会实践看作麻烦事,不愿意配合,群众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家长出于学生安全问题,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采取不支持态度。另外,据调查,高校每年暑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同学不到5%,而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每届学生能参与“三下乡”活动学生数不到10%。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只是利用暑假1-2周的时间驻扎在农村,对农村了解得深度不够,结果收效甚微。

(二)缺乏有效组织,创新性不够

部分高校开展“三下乡”活动没有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一直以来都是共青团在搞单边行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侧重点、方法、手段存在问题,抓精英学生多、顾普通学生少,对活动内容指挥多、指导少, “三下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古板。尽管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形势,突出重点确定了不同的主题,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都认为“三下乡”活动应该是个别行为,因而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除有一部分由高校团委组织进行社会实践外,其余的都是由个人自行实施,实践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许多高校组织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主要安排的是实地考察、参观,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所以,这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严重违背了社会实践的初衷。

(三)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宗旨来讲,就是要通过“三下乡”,把课堂和社会联系起来,力求从实践中验证书面的知识,也通过社会实践更多的了解社会,更好的服务社会,使自己的情商、智商得到提升。而现实的状况是,除了一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外,很多同学不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一些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现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进行说明,近年来学校每年暑假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三下乡”活动,并且多是以学院或系为单位组织,按照专业特点来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应该围绕当地的经济和管理开展实践和服务,才能将所学知识利用发挥,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却很少有机会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村里没有太多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条件供他们去实践,即使有这方面的问题由于广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很难有所建树,不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四)考评机制不科学,成果参差不齐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采用的是定性评价方法,凭“社会实践登记表”打分,有单位公章和实践报告、心得体会者即为合格,这仅仅是团组织对团员的团内评价。至于活动的实践过程和质量等,则显得考评不足。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考评体系,注重前期发动,不注重后期总结;注重总结成绩,忽视错漏考评;注重少数先进的评选,忽略对多数参加者的评价;注重对先进的表彰,忽视对其经验的推广;考评方法单一,缺乏激励性与公正性,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考评机制的不科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实践成果参差不齐。多数高校对那些优秀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多数只是一个备案而已,没有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不大。

三、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宣传和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觉参加的群众性活动。几年来,尽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宣传和动员,使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社会实践对自己成才的重要性。新闻媒介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宣传上也要加大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把它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确保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二)创新内容和形式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提高自我,服务农村”的宗旨,既要认真开展以理论联系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活动,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跟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相结合,开展科研公关、技术服务、勤工助学、知识培训等内容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向专题化、重效益、重应用方面转化。要把这些活动逐渐办成一项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年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品牌教育服务活动。各高校和相关部门,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群众急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为群众办一些实事。

(三)建立有力地指导队伍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真正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学识、阅历、经验较学生都要丰富得多,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就会避免走一些弯路,容易形成高质量的实践成果,并能够促使其转化。除了让党政干部、团干、辅导员和班主任参加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可以鼓励专业教师参与,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从实际出发组织和评估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解决考评问题,这是检验效果是否达到的关键所在。由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要形成一个统一合理的考评标准,在目前困难很大,但是若不进行考评,就难检验活动成效,学生的得失情况也难掌握,也就根本上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在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从本学校、本专业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活动内容。通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并从中体会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看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对实践活动的评估,不能单纯以是否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作为尺度去衡量,正确的方法是将各高校分类进行评估,如师范类、农林牧医类等。从而使评估更合实际,具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和在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创新活动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时效性,突出活动重点,构建长效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使大学生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同果,范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探析[J]高教研究,2006,4:88-92

[2]罗美红,汤莺,苏建国,“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4:99-100

[3]郭玉宾,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与作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23(5):62-65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问题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