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西口与晋商辉煌

2009-04-07

百家讲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山西人晋商商人

之 染

2009年央视的开年大戏、被业界认为是《闯关东》的姊妹篇《走西口》,描述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艰辛与悲凉。这不仅是一部用血泪、坚韧、诚信写就的奋斗历程,更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为了生存而顽强拼搏的作品。那么,山西人为何要走西口,走西口又与晋商的成功与辉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即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与闯关东的流民(主要以山东人为主)一样,以山西人为主的晋、陕一带农民也是因为贫穷和苦难才无奈背井离乡,艰难谋生,且走西口的经历同样长达300余年。不同的是,一个“闯”字,不仅记录着推车挑担、将妇挈雏的一段苦难,更铿锵着一段越轨犯禁、勇敢求生的历史,而一个“走”字,则透露出山西人被迫别妻离子,远赴他乡的痛苦与不合。

旧时,晋、陕北部一带“无平地沃土之饶,无水泉灌溉之益,无舟车渔米之利,乡民唯以垦种上岭下坂,汗牛痛仆,仰天续命”。当一方水土不足以养活一方人,“十年九不收”时,人们便被迫到内蒙古后套一带垦荒、挖煤、拉骆驼、做小生意等。因为到口外必经长城上的一道关隘——杀虎口(位于山西右玉、内蒙古和林格尔交界处,史称西口),所以又称为“走西口”或“走口外”。

出了西口,就是漫漫无边的沙漠和草原,生死难料,所以人们在人沙漠之前,往往不由自主地思念家中的亲人。于是,一曲曲悲怆凄婉的《走西口》,便在村头、路边唱响: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

《走西口》见证了黄土地上一幕幕悲欢离合。想象那长城古道边,背井离乡的哥哥一步三回头,背后不合离去的妹妹泪止不住地哗哗流,但再舍不得走,也得咬住牙走。那回荡在黄河边的凄凉缠绵的歌声,两三百年间流传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成为当地人外出必唱的歌。

一曲《走西口》,黯然动肝肠,但它却没有唱出晋商的成功和辉煌。

从明末开始直至清代以及民国时期,走西口从未间断。除大批或拖家带口的移民,或为生活所迫走出口外打短工的贫民外,晋商持续不断、愈挫愈奋的商业贸易活动也是“走西口”的另一道独特景观:他们在杀虎口集结货物,交纳税银后走向大漠;他们秉持晋人的诚实守信,艰苦创业,成为当时海内最富。

这些走西口者,为口外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使得曾经空寂的漠北出现了勃勃生机。而杀虎口——西口则是这一切变化最有力的见证人。

杀虎口,一个历经千年风雨仍旧巍然的关隘,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参合陉”,到隋唐时的“白狼关”,它记载着金戈铁马、烽火狼烟、沧桑玉帛、世道兴衰……从1690年开始,通往杀虎口的路上热闹了起来,路上奔走着一批批奔赴前线的士兵和跟随部队前进的商人。

当时,康熙皇帝亲率八万大军深入草原腹地,西征噶尔丹,军粮供应成为决定战事胜败的关键。由于战场与后勤基地相隔万里,运输线路又要跨越茫茫草原、浩瀚沙漠,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宗货物的运输完全是靠人力和畜力来完成,运一石军粮要耗费120两白银,开支太大。正当朝廷一筹莫展之际,有地利之便的山西商人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主动请缨随军挑担运送军粮,于是成千上万正愁没饭吃的山西农民离开土地,拉开了大规模“走西口”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人随军运送的粮草实际上是低价从别处贩来,再高价卖给军队。尽管每担军粮朝廷只需要付出原来1/3的白银,但山西商人仍能从中渔利不少。不少商人买卖越做越大,逐渐由挑担推车的行商变为开店铺甚至“集团公司”的坐贾。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杀虎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已经成为西征大军的大本营。为了加强大本营的“经济建设”,清政府还在距杀虎口10公里的右卫城建立了管辖四县一州一厅的朔平府。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入,杀虎口成为孕育晋商的摇篮,不少山西大商人在这一带开了店铺,如晋中祁县乔家商业的创始人乔贵发,就是凭借着简单的走西口求生存的欲望,以此为起点,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竟衍生出一个纵横全国的商业王朝。

清政府早在50年前的顺治七年(1641年)就在杀虎口设税关,专门负责征收东自天镇,西至陕西神木一带的进出口关税。战争打响后,为了补充军费开支,税关又得到了加强,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过关,无不收税,这些税收直属户部管理。当时在杀虎口这样一个边关小镇,竟聚集了户部抽分署、道台、巡检、税印、守备等八大衙门,极盛时期这里居住人口达4万多,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北方商业重镇。那时,杀虎口的每天都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其繁华一直持续到民国。

清朝后,杀虎口的主要功能更是转向经济和商贸。虽然杀虎口是以军事文化为基础的,但其主流文化仍是商业文化,而其文化归属则是晋商。

晋商在长期贸易中,因经常与俄罗斯、英国等商人打交道,吸收了许多西方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外来文化。晋商文化既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交流的一种结果,也是吸收了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结果,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包含着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吃苦精神和开拓精神,归纳起来为六个字:勤(非常敬业);韧(做事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智(善于捕捉时机,总结经验);严(严于律己);勇(敢于冒险,敢于斗争);信(对客诚信,对内也讲诚信)。这六个字,缺一不可,其中“信”字尤为重要。

晋商修筑的庙宇内遗留的碑文记载,晋商经营非常重诚信。皮毛商在做大宗毛皮生意时,如买方看货后,买卖双方一时没有成交,别的商号必须等两三天,不能当即从中插入。对做买卖不正大光明的人,轻者按买卖多寡见十抽三,归绒毛社所有;重者则罚他把财神庙前的旗杆用油漆刷一遍。这样,使受罚者受到道德谴责,对其商号信誉也有影响。

从和平集市的修建,到康熙皇帝西征凯旋后改“杀胡堡”为“杀虎堡”,西口文化的核心就在这样的历史细节中逐渐积淀形成了:有走有回,有出有进,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接触,造就了西口文化的丰富内涵。

可以说,走西口的历史,是一段开放与融合的历史,是一段消弭仇恨和战火的历史,也是一段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更是一段孕育晋商富足和传奇的历史……

编辑蔡元元

猜你喜欢

山西人晋商商人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言而无信的商人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转型综改看干部担当
威尼斯商人
传承千年商业文明
带个“西”字就穷吗
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商:弘扬晋商精神
晋商:互联网助推晋商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