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教学及其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2009-02-12叶秀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交往

叶秀丹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交往教学的研究成为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新视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交往教学的内涵与特点,进一步阐述了教学中的交往活动对学生良好个性培养的意义,即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个性品质形成,最终使学生成为富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

〔关键词〕交往;交往教学;良好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1-0014-03

一、交往教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20世纪70年代前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交往教学作为一种富有生机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近年来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步影响到我国。

1.我国交往教学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交往教学的研究成为我国教学论研究的新视点。对于交往教学的理解,不同学者有不同层次和意义的定位:有的将教学中的交往视为单纯的教学背景条件的交往,将交往与教学视为平行和相互独立的;有的将教学中的交往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的将交往视为教学内容、对象和目标;有的将教学交往看作是教学本身的交往。

那么,教学的一般形态是怎样的?交往教学的基本内涵又将如何定位呢?我国学者叶澜认为,教学是师生间的一种特殊交往。田汉族等认为,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不断促进教师和学生自我生成与建构的过程,教学中的交往是师生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张广君等则从本体论意义上对教学的本质进行了如下概括:教学是专门组织的,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为核心,以完成预定任务为目的的师生交往活动。综上可以看出,已有的关于交往教学的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交往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的结合点,整个课堂是师生群体在教学活动中多边多向、多种形式交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它既是教学存在的形态起源,也是教学存在的一般形态。

2.交往教学的基本特征

(1)交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教师控制的客体,而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主体。

交往教学的主体包括具有社会差异、个性差异和特质的师生个体和群体,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学的“主—客体”模式,而是“主—客—主体”模式,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以共同的客体中介——课程进行交往。它生成了多重主体际关系——教师间的主体际关系和学生间的主体际关系。作为个人的主体性,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突显出来了,学生不再是被教师控制的客体,而是与教师平等交流的主体。

(2)教学交往活动是师生主体间多方面、多维度的交往,通过交往学生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交往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个体和群体具有开放性,每个教学主体都是以整体的人多信息通道地与外界发生双向多重交往(如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显性交往与隐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与语言交往等),教学活动是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兴趣、态度、人格等的全面教学交往过程,是教学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知识、信息、精神的全面交往过程。因而教学主体可以真正全面地、深刻地表现、确证、占有和发展自己的本质,进而达到现代人的自我确定性和人性的丰富性。

(3)交往教学把“师生交往关系”纳入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交往教学反对以往教学忽视师生关系或仅仅把处理好师生关系作为搞好教学的一种方法,而是把师生的交往关系纳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更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就教师而言,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尽管教师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比学生领先一步,但由于师生在教学中的和谐融洽的交往关系,学生就会自觉地、不断地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可见,交往教学突出师生的交往关系,是在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使学生自己愿意学习,这是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尊重。

(4)对话是交往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通过对话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

教学中的交往是一种精神性交往。语言是交往的手段,教学交往的过程就是诉诸对话,通过理解而实现精神世界的共享。因此,教学交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话。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它不仅仅指各方之间的言谈,而且是指各方的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言者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交往的主体通过对话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使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带来视界的敞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

二、学生的良好个性及其特征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教育个性化”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一股强劲的教育思潮,猛烈地冲击着各国的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不单单关心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心学生个性的发展,即人的潜能的发掘。

什么是个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它是一个人在先天条件(如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如教育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人的身心活动和人的社会实践而形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各个方面。在这里,个性不仅包括生理,还包括心理和社会性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一个人的认识特点、性格、气质、意志、能力都是其个性的反映。

人的个性从价值评价的角度来说,某些独特性的内容,如性别、肤色、年龄等无所谓好坏之分,而有些独特性内容,如性格、价值观、道德等却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个性品质指的是那些对己对人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的个性特点,如独立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都是现代社会和学校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个性品质。

1.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是指人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依赖别人,能独立进行生活和工作,往往表现为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主等个性品质。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他们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和个性教育的内因,因此,独立自主性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创造性

创造性是个性中最本质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个性的重要因素。创新就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活动过程。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品质的体现。

3.社会性品质

个性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某些个性品质(如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交往技能和社会适应力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们都是人的个性中重要的社会性品质。

三、交往教学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1.交往教学中师生之间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宽松和广阔的环境

一项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专制的管理方式容易使学生形成消极、顺从、缺乏主动性的个性,甚至会使学生形成反抗、冷漠或带有攻击性的个性。传统“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则成为教学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交往教学论的倡导者则认为,“合理的交往是一种合作式交往”,“参加交往的双方都应放弃权威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他们强调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的关系,而不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观点强加于学生身上,不合理地限制、干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交往中,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敢想、敢问、敢做,他们可以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大胆怀疑,培养自己独立思想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获得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

2.交往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的发展

在交往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一样作为教学的主体,作为交往的主体,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从原先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求知,能动地探索、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交往可以真正全面地、深刻地发现和发展自我,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在交往教学中,学生主体是作为整体的人,多信息通道地与外界发生多重交往。这时,学生通过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将他人或“普遍的自我”作为个体认识自我的“镜子”,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评价和调节,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交往过程中也就懂得自尊、自信、自觉、自制,学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会善待他人。另外,在交往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够独立进行学习和生活,不依赖别人,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交往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的发展。

3.交往教学中师生间平等的对话、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交往教学并不拘泥于原有教材,一改过去“你讲我听”的灌输式教学,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平等交往。交往对话的过程就是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和共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以权威的姿态来压制和教训学生,而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因此,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大胆尝试新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在对问题的质疑与解疑过程中,学生深入思考,潜心创造,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训练;在与教师、同伴的交往对话中,学生不断地开放和更新自我,勇于进取,不断创新……在对话中,学生体验到的是尊严、自由、创造的冲动和探究的兴奋,学习对其来说成为了有吸引力的活动,成为了展示思想成果的机会。因此,在教学的交往活动中,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其创造性的个性品质获得发展。

4.交往教学中师生主体间平等开放、多方面、多维度的交往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的形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交往技能和社会适应力等都是人的个性中重要的社会性品质,它们是在人际交往中体现的,反映个体在人际互动和交往中的倾向、水平、方式和能力的素质;同样,它们的形成也需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可以说,交往是促进人的社会化和形成人的社会性素质的主要途径。

在学生社会性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化的进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教学中的交往活动更是学生社会性素质形成的主要途径。在交往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充当着主体的角色,与教师进行平等交往,这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承担的主要角色,认识到学习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他人负责,从而形成勇于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师生个体和群体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教学活动是师生认知、情感、意志、兴趣、态度、人格等的多方面多维度的交往过程,而正是这样与外界多信息多通道的多重交往活动,使学生学会观察、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形成和发展语言、交往能力;同时,通过理解、对话和沟通,师生间能产生视界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形成相应的社会情感和道德品质。正是在这样平等开放、多方面、多维度的教学交往活动中,学生社会性素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1]张广君. 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 教育研究. 2000,(8).

[2]叶澜. 教育概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田汉族. 交往教学论的特征及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 2004,(4).

[4]张广君. 教学的交往本体观论要[J].教育评论,1998,(6).

[5]董小英. 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 北京:三联书店,1994. 18.

[6]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M]. 北京:三联书店,1991.

[7]毕淑芝,王义高. 当今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73~174.

[8]陈佑清. 试析交往的发展效应[J]. 湖北大学学报,2000,(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电邮:xiudan@mails.ccnu.edu.cn)

编辑/于 洪 终校/舒 娟

猜你喜欢

交往
素养·设计·交往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用异化理论分析现实中的人际关系
蓬莱与朝鲜半岛的海外交往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自媒体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