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万民伞看网民脸谱化官员

2009-02-10

检察风云 2009年2期
关键词:脸谱化万民清官

郭 钦

一位宣传干部记录在博客中的事情,前段时间将江苏泗洪县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去年11月13日一大早,数百名群众自发地排着整齐的队伍,撑着“万民伞”,打着“清官旗”,集中在泗洪县政府门前,为离任的县纪委书记王守权送行。博文是“火”了,但“万民伞”没感动多少网民,反而招来一片口水和板砖。

何为万民伞?在清代,地方官离任时,绅商都得表示一点挽留之意,通行的方式是送“万民伞”,意思说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一方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越有面子。可惜的是,多数情况下,所谓“万民伞”之类,多半是下面人为了投机操办出来的。

但这次,这样的思维定式显然遭遇了尴尬。《望东方周刊》2008051期刊出了对江苏“万民伞”事件的调查,证实王守权确实是个“清官”。这样的调查看得人心情很有些复杂,不知道是该为网友们之前的合理质疑有了结果而高兴,还是该心酸——为事件中王守权所受到的不公正的舆论评价,也为自发举起“万民伞”的民众其心意所遭到的误解。

调查说,博文自从被媒体披露以后,事件的主角——王守权就成了舆论的焦点,接受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和媒体近乎苛刻的评论。就像他自己说的,“烦死了”,打扰了他这个平凡人的生活。

但是,谁该为他的生活被打扰负责呢?自发送“万民伞”的当地百姓?还是将这件事写进博客的“西楚刀郎”?抑或是后来打着“合理质疑”旗号对这事群起攻之的网友?似乎都不是,又似乎都有责任。说到底,这中间起作用的还是网友一种思维上的条件反射,看惯了虚假的形式主义和假百姓之名的欢迎欢送,所以对随后出现的类似现象,都先入为主地认定背后也有见不得人的投机。即使是一些人对照片看似客观的鉴定,其实也是在这种想法已经占据理智后作出的。再加上之前众多成功的网络监督案例,使得大多数网友一看到这种“正面新闻”,就油然而生一种正义感,一种对真相的追求和质疑。这种条件反射虽然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但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看待事情角度的简单化和片面化。

其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放,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对人物的评判也不再是简单的“非好即坏”。但这种多元化的进步,又因为对社会上日渐增多的官员腐败、贫富不均、司法不公等现象的不满在网络上的聚集,而开始退缩。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接触的却多是负面信息,而这类负面信息往往还因为政府的迟迟不敢正面回应,甚至打压,变得越发神秘,传递得也更快,以致形成了一种抵触和不相信政府的结局。一旦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公众无形中就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心里画出了几类脸谱——女官员落马,起家必定是以色谋权;警察与民冲突,必定是警察霸道;万民欢送官员,必定是形式主义和下级的巴结……在更多的时候,网民还对很多看似相同的事件也进行脸谱化排列,一旦事情在论坛、媒体出现,先搬砖砸上去,也不管此事的唯一性。当然,这砸错了人,大多是不需要承担法律后果的,而且搬砖又是个轻松活。

有了这种脸谱化的思维和对手握权力者的不满,网民通过网络的散布和与相同社会处境者产生的共鸣,就起到聚众行动的作用。严重的,它会演变成一种无法控制的暴力,伤害一些原本无辜的人,就像这次“万民伞”事件中,横遭质疑的清官王守权。而看看即将过去的一年,因为这种思维定式引起的网络暴力事件还少吗?

我并不反对合理质疑,而且它还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所必需的。但既然是合理的,这种质疑就应该是客观全面且理智的,其首要条件是先充分了解事实本身。在真相未明之前,你可以说你不相信目前所看到的,也可以呼唤第三方的进一步调查,但绝不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在真相未明时,就对当事人的行为横加评判,以致让他们的生活遭受这样的打扰。

思维定式的形成不是一天的事,同样改变它也不是一天的事。这其中有网民的责任,但更多的责任还在政府。但如果任由它发展下去,对公众和对政府,都绝不会是件好事。所以,在我们认清我们的思维定式的同时,也请执政者认清这种思维定式形成的前提,并宽容负责地对待其中的合理质疑成分,别因为公权的失信,促使网民成暴民。■

图:陆华 编辑:盛汉卿

猜你喜欢

脸谱化万民清官
Effect of thickness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ingle domain GdBCO bulk superconductors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清明国祭
万民同心
预测希拉里一旦当选后的对华政策,要避免“脸谱化”
清官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