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不住的岁,共同度过

2009-02-10马尚龙

检察风云 2009年2期
关键词:革命化排场弄堂

马尚龙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年来到。

黑黑的天上横幅飘,横幅下面人儿吵。泛黄的路灯,就像几十年后的外滩夜照明泛光,投射在“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跨马路横幅上,被跨着的马路,便是菜场了。只是夜照明照的不是夜,而是黎明时分。猎猎北风,瑟瑟裤腿,啸啸人声。鸡鸭摊、肉摊、鱼摊、豆制品摊、蔬菜摊……每一个摊位前排队排队尽是排队,在为买到最后一条带鱼而亢奋,在为排了一个钟头队却没有买到做汤团馅的生猪油而沮丧,在为掉了一张一直紧拽在手心里的鸡票而成春节之长恨歌。1970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报道说,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市场上还出现了如黄瓜、西红柿、豆角等一些夏令蔬菜”。菜场的高音喇叭播放着《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对于排着队的老百姓来说,做什么人呢?做排队的人。

菜场还未落市,食品店排队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到了文革后期,"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常常就是在排队中掀起;总有一个长队等着你从最后一个开始。可能就是为了一斤大白兔奶糖,可能就是为了一包小核桃;直至年三十最后一次去排队,准是为了剃头,新年新衣裳新剃头,管他剃出来的是芋艿头还是马桶头。在很多石库门弄堂里,都会有一两个剃头师傅,价钱便宜,又省得排太长的队。

风继续吹。许许多多年的春节,就这样共同度过。

从来没有强调过要过一个革命化的元旦、革命化的国庆,唯独春节需要革命化,足以见得,春节的非革命化一直很坚强甚至很顽固。于是,在1969年的年初一清晨,“市百一店等商店革命职工,一进店就手捧宝书,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请示;还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小分队,用文艺形式在商场宣传毛主席‘要进一步节约闹革命等最新指示。”领导们倡议春节“四要四不要”: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但是,愚公移山易,春节易俗难;移风易俗,移易掉的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尘埃,老百姓的骨子里,一年就为这一天,当然要把年留住。当然革命化的春节,不仅仅是贫穷和物资匮乏的本身,必然有革命化的标志。在排队的长龙中,会有一两个穿了一身过膝军大衣的,那是平民中的贵族,拥有军大衣者,基本上就是工纠队成员,有头戴了海夫绒军帽的,那是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杨子荣留下的时尚痕迹。

排队是革命化春节的主背景,而DIY则是革命化春节的主旋律,当然那时候不叫DIY,而是叫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更确切地说,人人必须自己动手,因为社会提供的仅仅是原料。杀鸡、刮鱼鳞是DIY的,炒瓜子炒长生果是DIY的,衣服是DIY的,也有人家会送到弄堂口的缝纫摊去做,去把裤子的两条“筋”熨烫得像刀锋一样,但那是条件好的人家;汤团是DIY的,为了借一个磨糯米的石磨,你得千谢万谢,还得排着队等人家用完;孩子们的玩具是DIY,当大人们在DIY年货时,女孩子从刚刚杀掉的公鸡尾巴上拔下几许鸡毛做毽子,或者从破衣服上拆下纽扣串起来“造房子”,男孩子从烂脚桶上卸下铁箍滚铁环,还有空手道的玩斗鸡,孩子们的综艺游戏就在弄堂里开展,也就在孩子游戏的弄堂边上,还支着一台黑咕隆咚的炮仗炉,那是爆糙米花爆年糕干的,当然也逃不开排队的干系;即使是商家也是DIY的高手,杂货店买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三角包,水果店的老营业员甚至还会编扎“黄篮头”——年初一拜年、走亲戚的必备水果篮。

也有人多却不排队的地方——北站,就是新客站之前的上海火车站,上百万知识青年回沪探亲,也是上百万的兄弟姐妹到北站送迎,北站广场实行春节军管,比起如今民工春节返程潮,决不逊色。

在做怀旧式纪念时,普遍的声音都认同革命化的春节是苦中作乐,但是这样的声音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春节是一个需要热需要闹的节日,披星戴月的排队,走门串巷的借磨,滚铁环可以滚过三条弄堂,过了元旦就开始筹备春节,开放式的、长周期的,全身心投入的,和西方的圣诞节不无相似。贯穿春节的排队,更像是聚会,再夸张一点,就是狂欢了。

农历是中国的土产,公历是舶来品。假如用棋牌来做比喻,农历是打麻将,公历是打八十分,麻将的要义是没有升级,一圈一圈地打,六十年一个轮回,八十分追求的就是一级一级往上爬,如今都已经爬了两千多年了。因为春节一年年的轮回,所以需要的不是更新,而是守旧;守岁守岁,要守住的就是过年最核心的、最陈旧的热闹;结果我们将贫穷和热闹一起丢失了。

风继续吹。许许多多年的春节,就这样共同度过。贫穷尚未褪去,排场已经摆开。最典型的排场当属结婚,知识青年到了婚嫁的年纪,偏偏手里的钱也渐渐富裕,春节的三天假期从来就是结婚黄道吉日,那时候还没有婚纱,还没有喜车,三轮黄鱼车上一只樟木箱,一部缝纫机,四条被子,就把一个女儿嫁过去了。1979年《北京日报》刊登的一封群众来信称:“结婚讲排场不好,春节参加一位同事儿子的婚礼,他家收到的礼品可谓名目繁多,有台灯7个、收音机1架、闹钟2个、毛毯4条、毛巾被2条、暖水瓶12个、枕巾80条、脸盆一大摞、茶具8套、锅碗瓢盆勺成双成对……”当年手捧一束塑料花的新娘,如今儿女也已经迎娶送嫁,他们的排场,那真叫排场啦!

这么弹指一挥间的工夫,将半个世纪的春节写入了历史。50年代过的是光荣春节,60年代过的是革命春节,70年代过的是鱼肉春节,80年代过的是补药春节,90年代过的是祈祷春节;也就是从祈祷春节开始,年初一寺庙烧头香越来越显规模,于是,有许多有关烧头香的传闻,头香的门票多少钱一张,头香要半夜几点钟排队,谁谁谁每年都去烧头香……不管是不是烧头香,是不是烧香拜佛,新年的祈祷和祝福成为每个人的心声。

风继续吹。许许多多年的春节,就这样共同度过。■

猜你喜欢

革命化排场弄堂
《粤剧传统排场研究》评介
“弄堂”一词的由来
“家风”等十一则
排场戏与邕剧的教育传承
弄堂里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皖北地区回族婚礼产品包装设计
弄堂
弄堂记忆
革命化春节:政治视野下的春节习俗变革——以上海为中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