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汉书》部分继承《史记》“实录”精神

2009-01-29张海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汉书继承史记

摘 要:《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 是班固创作《汉书》的指导精神,《汉书》成了帝王将相的家谱,“实录”精神远不及《史记》。虽然如此,但《汉书》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关键词:《汉书·苏武传》 《史记》 继承 实录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封建正史的又一部名著,历来《史》、《汉》并称。但由于司马迁,班固两人的身世、个人遭遇、思想教育、政治影响及写作目的的不同,《汉书》的见识和批判精神,即“实录”精神远远比不上《史记》。

《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公正态度和实录精神,敢于暴露封建统治者的暴政、暴行,揭露他们丑恶的面目,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实记载、客观描写,而《汉书》却没能做到这一点。

“抒下情而通讽喻,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的指导精神主导了班固对《汉书》的创作。在这一精神的主导下,《汉书》便有了美化封建统治者,提高他们历史地位的特点,成为帝王将相的家谱,不再是对整个社会的真实描写,对《史记》的实录精神没能很好地坚持和继承。当然,尽管班固把《汉书》写成了帝王家谱,但思想上仍有可取之处。班固在《汉书》中揭露了帝王的一些缺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是作了一些较为客观的反映,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这一点值得肯定的。而且《汉书》对《史记》的实录精神继承的特点在《汉书·苏武传》中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下面就以《苏武传》为例粗略谈谈《汉书》是怎样部分继承《史记》的实录精神的。

一、从对苏武的态度来看

苏武是一般的朝臣,但作者不仅为其立传,而且极尽赞誉之能事,把苏武的事迹写得可歌可泣,情文并茂,成功刻画了苏武这一坚贞不屈的大义凛然的爱国英雄形象。

从整部《汉书》来看,班固的立传对象大都是达官贵人、帝王将相,实质上是帝王的家谱。但班固却为苏武这一普通朝臣立了传,并把他赞为“无求生以害仁”的“志士仁人”,歌颂了他“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高风良节。在《苏武传》中,班固详尽地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不为利诱,受尽折磨而宁死不屈的英雄形象。在作为帝王家谱的《汉书》中是不该有苏武这样普通朝臣不协调的角色的,班固为苏武立传正是体现《汉书》继承《史记》描写和歌颂历史上一系列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这一特点的。这也说明《汉书》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它不仅为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立传,还对普通朝臣进行歌颂、描写,这是与《史记》有相通之处的。

二、从对几个汉朝降将的态度来看

在《苏武传》中,作者写了几个汉朝降匈奴的臣子,对这几个降将,班固能比较客观、全面、公正地加以描写。对卫律,作者是深恶痛绝的。卫律不仅负汉投敌,而且助纣为虐,并恬不知耻地以“富贵”自夸,对匈奴扣苏武,不但不计念汉之情,而且屡陷苏武于困境。从作者笔端流露的感情可知,作者对卫律是持批判态度的,他深刻地揭露了卫律“叛将”的丑恶面目。对张胜,作者亦是通过客观描写来暴露其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软骨头面目。但在对李陵的态度上,班固则是持同情态度的。从对《苏武传》的几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李陵的投降是与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持不同的意见的,在这一点上,班固与司马迁的态度一致的,都认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的,且投降后是寝食不安的。正如李陵自己所说:“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可见李陵降匈奴的不得已及降后的内疚负罪心态,他还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我们再来看其送别苏武时的一段表白:“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又来看其所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召将兮奋匈奴;路欲绝兮矢刀摧,士众灭兮名已陨!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从作者对李陵的这些发自内心感慨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窥见作者对李陵投降及对李陵个人的态度是较为客观公正的。作者对李陵有着深深的同情,这与当时社会认为李陵叛国投敌,助敌攻汉,是一个汉朝败类的态度是不同的。班固持着较为客观的态度对此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了客观地描述,这也是《汉书》作为帝王家谱中不协调的色彩,也正是《汉书》继承《史记》实录精神的一个有力体现。

三、从对西汉统治者的态度来看

《苏武传》中,虽然班固没有站出来批判西汉统治者的残暴,及对当时制度的不合理,但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反映出这种情况和思想倾向。在《苏武传》中,这种批判思想隐藏在对李陵事件的态度里。从文中我们已知作者对李陵的投降是持同情态度的,作者认为他的投降是迫不得已的,在这“迫不得已”的背后我们自然不难想象其原因,这可见当时军队里将领的腐败无能及尔虞我诈。而且从李陵口中,我们获悉苏武家人的下场和结果:长君“伏剑自刎”,孺卿“惶恐欲药而死”,而他们的死都是因为怕受西汉酷刑而致,从中可见西汉法制的酷严和无情,而由此亦可推知制定法制的统治者的残暴了。又从李陵口中得知:“法令无常”,以致“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李陵自身亦是“叹族陵家”,从这些描述中,不是反映出了西汉统治者的残暴和法制的酷严吗?班固作为修撰帝王家谱《汉书》的撰写人,在书中这样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其思想无疑是有可取之处的,这明显亦是继承了《史记》实录精神的。

综上所述,班固在创作《汉书》时,虽主要是“宣上德而尽忠孝”、“润色鸿业”,为帝王将相撰写家谱,但在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上还是作了客观、实在、公正的描写的,对《史记》的实录精神还是有所继承的。

参考文献:

[1]饶东原,曾炽海主编.中国文学史(先秦汉魏六朝时期)[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罗宪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张海锋 广东省河源市技工学校 517000)

猜你喜欢

汉书继承史记
悬梁刺股
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