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

2009-01-20王丽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11期
关键词:订单式订单考核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从人力资源战略需求出发,提出相关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与相关职业院校订立人才培养合同,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达到互惠互利,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的统一,既保证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发挥所学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企业参与度不足的表现

“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企业来讲,即是机遇,也是挑战。经过实践检验,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并不是完美无缺,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磨合。其中“企业参与度不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企业权利和义务有待进一步明确

一方面,企业不理解“订单培养”的内涵,仅仅是为响应政府开展校企合作的号召,或是跟风赶时髦,盲目地去搞“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些企业往往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了问题也只能是遇事协商,走一步算一步,当问题逐渐增多,矛盾不断激化之后,前期的热情也开始消退,合作中的问题就只能不了了之或者以不愉快的结果收场,导致两败俱伤。企业损失了投资,学校浪费了精力。

另一方面,当企业与学校签订订单合作协议后,在具体的订单实施过程中,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协议内容实行,协议中的承诺大打折扣,或者干脆不兑现。例如,协议上规定企业要在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派遣一定数量的高级技工辅导。在具体操作中,企业却没有派遣相应数量的高级技工或者只是派遣了几名普通的熟练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进度。这些都导致事实与“订单”不符,使“订单培养”成为空话。

(二)企业没有参与学生选拔

企业重视员工的招聘,但是往往忽视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工作,殊不知这些学生就是企业将来的员工。所以,也应该把招生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中,把招生当作招聘工作的延伸。在招生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各有分工,企业着重于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校着重于考察学生的智力因素。现在,企业不积极参与学生的招生工作,而全部由学校承担,等于企业丧失了人力资源筛选的主动权。

(三)企业对学生缺乏企业文化渗透

企业往往把心思花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训上,重点考虑如何使学生学到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做事风格和企业办事流程的强化教育。企业在“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上,在实习实训的方式上,都应该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可和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自觉地成为企业的一分子,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转换。企业不重视在培养过程中的企业文化渗透,也就体现不出“订单式”培养模式的优势。

(四)企业没有参与学生评价和结果反馈

企业往往把学生的考评工作推给学校,也没有重视整体培养效果的评估工作。其实,企业作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受益者,也应该是这种培养模式的主要策划者。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培养效果评估工作,根据培养过程中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发扬优点,纠正缺点,使这种培养模式越来越完善,长期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服务。企业不积极参与对培养效果的评价,只会使“订单式”培养成为一次性买卖,企业“订单式”培养之路也会越走越窄。

提高企业参与度的对策

(一)明确企业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系统之间的“联姻”,如何保证订单培养的顺利进行,是双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企业一方,首先要从意识上明确自己在订单关系中的地位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首先,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具有制定人才培养要求的权利。“订单人才”是要进入企业工作的,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出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这也是“订单”的培养目标。其次,企业有权对最终不符合要求的“订单”说“不”。校企双方都要对订单过程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考评,企业有权不录用那些不合格的“订单人才”,这样有利于激励双方对订单关系的监督和管理,有利于保障“订单人才”的质量,也有利于维护双方培养“订单人才”的权益。

权利是相对于义务而言的。企业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最大义务就是参与。参与不是走过场,搞形式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就是要求企业全过程的参与,明确并承担自己的义务,尤其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最终的考评就业。企业有义务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或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安排高级技工协助学校教师指导学生的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企业有义务参与“订单人才”的考评和安排就业,这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

(二)确定人才需求,参与招生过程

在中职学校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生源主要是中考落榜生。在我国,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技术能力不强的,是不是意味着“订单人才”的招生就无需任何筛选,只要文化成绩够了就可以想来就来呢?答案是否定的。中职订单培养的是企业需要的第一线技术工人,既然有限定,就有要求,有要求就要进行适当的筛选。首先,就要根据一线技术工人的特殊要求来筛选适合这一工作岗位的学生。其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面试或者其他方式筛选适合企业特色的学生。通过两次有目的的订单人才筛选,最大限度地统一中职“订单人才”的规格和标准。

在高职院校开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和部分通过单考单招进入高职院校的中职学生。这样,两类不同的学生一旦只是通过成绩来选拔,进入高职院校的同一个订单专业后,就会出现很多差异和矛盾。例如,进度差异和重复学习等等。为了避免差异和矛盾,提高订单培养的有效性,就要通过企业参与招生过程来解决。首先,企业和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订单人才标准。普通高中的高考落榜生要进入高职订单专业,必须补习相应的技术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承认的技术能力考核;具有相应技术能力的中职生,通过补习基础文化课程并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承认的文化文凭即可。其次,企业和学校也要针对高职订单培养一线高级技工这一培养目标,进行专业的“订单人才”筛选。统一高职订单人才的规格和标准,满足企业的基本人才需求。

(三)通过课程设置加强企业文化渗透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订单人才其实相当于半个企业雇员。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有助于增加彼此间的沟通与了解。这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订单人才”对于企业有初步的了解,故课时不宜过多,课程形式宜采取讲座的方式,力求多样化,保证结果的有效性。这里列举两门与企业管理相关的课程作为参考。

一是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课程。生产型企业可以委派企业生产经理为学生授课,了解一下企业生产规模与类型,了解企业是如何生产运作与管理的。企业是一个组织,虽然各司其职,但是更讲究团结合作。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不是仅仅了解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可以了。第一线的操作技术工人,对于产品的原料、采购、加工、库存等都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配合好企业的整体运作。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增强“订单人才”对企业的信心。

二是企业文化课程。可以由企业的经理来为学生授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讲解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可以传播企业经营理念,让“订单人才”深入了解企业背后的文化。在校企订单合作教育中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有利于培养“订单人才”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个人价值观,有利于培养“订单人才”对企业的忠诚感,从而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有利于增强“订单人才”对企业的信心和归属感。

(四)通过师徒制加强企业文化渗透

师徒制是中国企业传统的员工培训模式。通常是由企业委派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并由他们带领三四个学生组成一个称为“师徒制学习单元”的团队。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环节中,合理运用好师徒制有利于对“订单人才”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

师徒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在传统人才模式下,一线的新员工进入企业实习期间,新老员工之间存在较多的隔阂和等级差异。高级技工往往不愿意传授知识给新员工,导致实践操作知识传授的效率低下。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采取师徒制,师徒之间有协议和义务,师傅通过一对一的方式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操作技术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徒弟,师傅“留一手”的情况将不会发生。

师徒制有利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员工往往把个人利益放大,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传统的师徒制与现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结合,有利于培养“订单人才”尊师重道、团结合作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

师徒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师徒制,是以团队合作为形式的,师傅要处理好与徒弟之间的关系,而徒弟不仅要处理好与师傅的关系,也要学会懂得如何与其他徒弟合作共处。这些都有利于徒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五)企业积极参与订单培养结果的考评

企业参与订单培养结果的考评,即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最后验单工作。这不仅是关系到企业利益的环节,也是一种对学校和学生负责任的表现。

首先,企业要与学校一起共同制定“订单人才”的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力求考核制度公正和公开。尤其是“订单人才”在实习实训中的考核,企业要严格按照人力资源评价管理来要求。

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主要由师傅来为“订单人才”的表现打分,根据考核标准详细列明哪些操作技能合格了、程度如何,哪些没有达标,哪些需要改进。实训期间的考核属于过程监督和考核,因此,考核频率可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线技工的生产工序确定考核的次数和时间。此外,也要以“订单人才”之间的互评和自评来辅助考核,确保考核的全面和客观。

再次,完成订单后,要对“订单人才”进行终结考评。一方面,由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考核,颁发相应的文凭给合格者;另一方面,企业要全面负责学生的实训考评,包括技能理论考核和具体操作考核,颁发给学生相应的职业技能合格证书。

(六)在学校与企业间建立反馈机制

“订单人才”正式进入企业就业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要对员工进行跟踪调查并及时反馈。这是检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是否有效的最可靠途径,是企业与学校开展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法。一方面,企业把“订单人才”在企业中的表现向学校反馈,学校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下一次订单合作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随着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企业要根据反馈开展“订单人才”的进一步培养,提高其技能水平,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企业要提高其自身参与度外,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相关配套政策的具体落实以及职业学校的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周敏,钱华,陈洪梅.关于订单式教育与校企双方责任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7,(5).

[2]葛秀芬.高职企业联姻共同培养订单式人才[J]. 矿山机械,2005,(2).

[3]彭移风.高职“订单式”培养模式要处理好三大关系[J]. 成人教育,2007,(4).

[4]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 中国高教研究,2007,(6).

[5]逄晓娟.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06,(33).

[6]张棘.“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成人教育,2006,(6).

[7]王应海,郭家星,李红益,李淑萍. 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以培训换设备的合作办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0).

[8]周刚.高职院校实施订单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石油教育,2007,(5).

作者简介:

王丽华(1977—),女,浙江临海人,浙江省临海市回浦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订单式订单考核
波音公布第一季度订单和交付情况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航运类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
全球造船业订单量持续下滑
2003年中国造船完工达6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