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应利用外贸协定拓展外贸空间

2009-01-11张凌宁

WTO经济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外贸规制贸易

张凌宁

伴随经济全球化下全球贸易量的激增,环境问题不断凸现。人类显然不应为了维持贸易而牺牲环境,那么是否应该为了环境而牺牲贸易?环境与贸易两者的矛盾究竟如何解决?

10月28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和法国威力雅环境研究所承办的“贸易、城市化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开幕。此次会议聚集了环境和贸易领域的众多顶级专家,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等方式共同讨论了目前最受瞩目的环境和贸易问题。关于如何实现环境与贸易和谐发展的问题,我们或许还不能从此次论坛上获得明确的方法,但至少,可以看到实现的方向。

贸易必然影响环境

贸易加大环境污染但不应受到限制

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之一。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各参与经济体的快速增长,但对环境而言,贸易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可能通过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模,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并加剧了环境的污染,此外某些有毒物的跨境转移也造成了他国的环境污染。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Amartya Sen在演讲时说,人类的生存完全取决于环境,但是贸易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若谈到贸易,毫无疑问就会谈到全球化的问题,有很多学者对全球化持批评的意见,认为全球化加速了环境的恶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全球贸易也为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益处。比如贸易是取决于交通运输的,运输就需要排放,但交通运输是全球繁荣的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没有办法在没有交通运输的情况下就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我们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分享更多的公正和自由,我们要做的不是抵制全球化,而是确保公平。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采取单边的行动,朝着环境友好的方向走的时候,就应当得到全球的喝彩,比如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最近几年中国政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来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碳排放,这背后付出了极大的经济代价。但是这样的一个花费是应该的,为了更长远的未来,我们有必要采取这样的做法。

确保贸易和环境的公平性是解决矛盾的根本

有关贸易和环境的公平性问题,在次日召开的圆桌会议上得到了充分讨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夏友富认为,全球化的贸易为发达国家将污染产业转移提供机会。目前,发达国家确实将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中国来,中国目前有三分之一的外资投资是高污染产业。这些跨国企业在本国有严格的环保标准,但是在中国却执行的是相对较低的环保标准。目前,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将污染行业转入发展中国家,但结果却是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没有做好。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极为不公的。

商务部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以钢铁行业为例,中国现在的钢铁总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总和,钢铁工业是个重能耗、重污染行业。10年前,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只有357万吨,而如今中国的钢铁出口达到了5900万吨,其中也包括大量欧美转移入中国的产业。钢铁行业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都是巨大的,现在中国承担了这个责任,而美国一边用着产自中国的产品,一边还要反补贴、反倾销,这对中国来讲是很不公平的。

环境通过规制影响贸易

贸易的发展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那么反过来,环境问题对于贸易政策同样会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际社会广泛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环境规制来限制贸易行为。环境规制如何影响贸易?中国又该如何应对环境的贸易政策?

环境问题首当其冲影响中国贸易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副研究员张建平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经从过去一个贸易小国变成一个贸易大国。到上个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出来以后,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局限在环境范围之内,而且把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面就更宽,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无论是从事国际贸易还是生产货物,都应当考虑到环境影响、资源消耗,不能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带到一个绝境上去。

根据商务部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的介绍,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事实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首先,禁止接受强污染的、资源消耗太大的、中国不宜接受的投资。现在这个禁止性的清单比过去更长了。第二,对污染环境较强的、资源消耗较大的,进行限制。目前已经有几千种商品被列入限制目录。

环境规制有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正如上文所讲,全球贸易由于环境问题受到了诸多限制,那么各种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来讲,是否只有“危”没有“机”呢?

对此,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博士郭红燕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来讲,或许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外因和推动力。她认为传统学派的观点不足之处在于,不能老是静态地看问题。很可能短期之内由于新环境政策出台,企业的竞争力会受到削弱。但是长期来看,企业会想办法技术创新,以提高竞争力。

所以,无论哪个国家都要考虑贸易结构的调整,都应当尽量减少对国内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规制的制定,就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这一点没有错。当环境规制跟贸易结合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辩证地看问题,两个方面都应该得以促进。

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外贸协定拓展外贸空间

环境问题的确是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一项挑战,中国的很多产品在符合环境要求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中国产品在环境问题影响下的竞争力?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产品在环保方面的进步。”张建平认为,若将产品的参照标准按照国际要求的高标准来看,那么中国产品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如果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来比,中国的外贸企业其实已经具备了很多优势。

中国外贸结构现在已经有很大优化。中国过去出口了很多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但是中国目前出口商品中,90%都是机电产品、高新设备,原材料的出口已经越来越少了。在跟环境有关的研发和产品出口方面,中国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张建平认为,未来对外贸易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驾重要马车。在当前国际要求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一方面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产品走向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同时符合环境标准、符合绿色消费要求。但这尚且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应该充分地利用外贸协定拓展外贸空间。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非常重,现在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和理由对中国进行贸易保护。这种情况下,中国要恢复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实际上潜力是有限的。而在新兴市场,如东欧国家、中东地区、非洲、美洲地区,中国过去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是发展空间非常大。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不应当把希望完全放在WTO的谈判上,因为这个谈判短期内很难达成。但是区域贸易协定相对比较容易。一旦达成,中国的外贸空间一下子就增大了。

另外在与环境相关的技术方面,中国应该加快技术贸易。比如加快从发达国家引进,或者买进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另外,加快环境服务贸易,如环境咨询、环境管理引进。同时,将中国目前已有的环境咨询服务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以此共同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外贸规制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两栖“大拿”跑外贸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贸易统计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贸易统计
内容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