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与“中国第一位日语播音员”原清志的故事

2008-12-23

纵横 2008年12期
关键词:日语日本

程 东

父亲程明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电气科电机制造系,留日期间,父亲一边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一边深入日本社会,结识了不少致力于中日友好、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战争的左翼人士。

当时,父亲租住民房,房东是位穷苦人,父亲跟他们夫妇关系处得不错,房东太太常帮父亲料理生活。当时日本当局规定不准五人以上在民房集会、不许来访外人太多,而父亲他们常在其住所活动,学习研究马列著作,印制些反军国主义、反蒋的宣传品。日本警察来查的时候,房东一直给父亲他们通风报信。警察从房东那儿打听中国留学生的情况,房东夫妇也替父亲他们遮掩。早稻田大学学校旁有一家左翼书店,父亲常到那里看书、买书。时间长了,和店主处熟了,遇到有便衣巡查,店主就小声对父亲说:“巡警来了!注意!”当时父亲他们用的油印机就是店主帮助找到的。他们印的宣传品很多消息源自书店内的《赤旗报》。

书店里住着一位名叫吉元七郎的日本青年,是日共党员,在日本一家左翼剧团工作。他的夫人叫原清子(又名前岛清子),也是进步人士。夫妻两人共同革命,一起参加了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斗争。“九一八”事变后他们的反战活动更加频繁,吉元七郎因为反战被日本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受尽折磨,得了肺结核。而此时原清子已怀有身孕。吉元七郎出狱治病时,他的一个同志把既无住处又无经济来源的原清子接到家中。1933年原清子生下一个女孩,她把女儿抱到丈夫床前,吉元七郎为女儿起名“道子”,以纪念他的故乡北海道。一个月后吉元七郎去世了,那年原清子才23岁。

书店主人作为吉元七郎的战友,在他去世后也很关照原清子母女,常请她们来书店,还把原清子介绍给包括父亲在内的进步中国留学生认识,大家都很投缘。原清子还和中国学生们一起搞反战宣传,自己拿来蜡版供中国留学生刻制宣传品,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侵华野心。在与父亲交谈的过程中,原清子告诉父亲:日军侵华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她自己一定要继承丈夫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未竟的反战事业,为日中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尽一份力。父亲和日本反战人士相处融洽,有时他们想吃中国饭,父亲还特意去书店给他们包猪肉白菜馅饺子。

通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父亲与原清子都发现与对方志同道合。两人向对方和大家“告白”,大家也非常赞同。在店主和同志们的负责操办下,两人遂举行了婚礼。

1936年4月,父亲大学毕业后,准备回国找中共党组织参加抗战。临走前,父亲考虑到这次回国生死未卜,不知何日能够再见,就与清子约定:自己回国后定期与她们母女保持书信往来,有了经济来源后一定按月寄钱给她们。若不幸被捕或牺牲,就请清子自谋出路。如果以后清子愿意来中国,随时欢迎。

回国后,父亲先在焦作中福煤矿公司任电气技师,后任电气股主任,按月寄钱给清子母女。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国留学生开始大批返国。清子本人急切地想到中国来,同志们就把她带回中国。父亲去新乡把她们母女接到焦作。这时父亲也与党组织取得联系,重新入党并开始革命生涯。到焦作后,原清子对父亲说想奔赴延安。父亲持朱瑞同志介绍信带原清子经西安去延安未果,回来后清子就暂时住在新乡朱瑞同志处。这期间,原清子积极从事反战工作,写了大量反侵略、反战的日语标语口号和短文。后来由父亲和王新波介绍经朱瑞同志批准,原清子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八路军,部队首长把清子的名子改成了原清志。

这以后,父亲和原清志并肩为抗战出力。父亲在豫北搞地方武装和地方政权工作时,原清志还托人给父亲捎去一件从日本家里带出来的皮袄,当时原清志正在晋城中共办的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当宣传教员,教干部们掌握日语。这年秋,父亲带着原清志母女回到灵宝老家。原清志第一次“拜见公婆”,拿出从日本带来的礼物送给两位老人。家里人都对原清志印象很好,说她懂事明理。父亲和原清志便把三四岁的道子留在老家。从此道子就和我的程克姐姐(同父异母)及叔伯兄弟姐妹们一起生活上学。这个家庭对道子非常疼爱,相处得非常融洽。

离开灵宝后,父亲返回焦作修武抗日民主政府继续搞地方武装,原清志则到唐天际领导的晋豫边支队工作,还担任了八路军总部敌工部敌工科科长。一次战斗结束后,陈赓将军还从缴获的战利品中挑了一匹黄色的马送给原清志。

“修武事变”后父亲随支队政委谭甫仁去向朱老总汇报工作,朱老总听说父亲是学工程学的,当即决定调父亲去搞军工工作。1939年至1941年间,原清志随父亲到黄崖洞八路军第一兵工厂工作。当时是创业期间,条件十分艰苦,干部战士平时吃的是黑豆,一周只能吃一次面。组织上对来华国际友人原清志特别照顾,配给的标准较高,但我父亲认为既然是自己的妻子就应和自己一样吃苦,不能享受特殊待遇。父亲一直坚持官兵一致,吃苦在前,和大家一起风餐露宿,原清志跟着吃了不少苦,为此两人产生了一些隔阂。后来,彭德怀同志向原清志转达了朱总司令调原清志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当日语播音员的电文,为她饯行时还摆了一桌“面条宴”。同时,中央也调父亲去延安军委三局通讯材料厂工作。1941年,父亲与原清志一起上路,两个月后到达延安。

在延安,父亲所在的通讯材料厂在盐店子,原清志住在宝塔山下敌工部下属的日本工农学校教日语。到周末,父亲有时去宝塔山下找她。在延安他们虽都没有持枪上战场,但都在各自的部门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亲在通讯材料厂和干部战士一起克服物资匮乏的困难,生产出的各种通讯器材,占可提供抗日前线所需通讯器材总量的四分之一。他们生产的小发电机使枣园的毛主席和王家坪的朱老总通上了话。他们生产的大功率发电机,使我们的集中电台与各战场的联系通畅,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也因此传遍全国。而原清志担任播音员的广播电台播音间在王皮湾,离她所住的宝塔山二三十里,她经常骑着陈赓将军送她的马翻山过河。由在华日本共产党负责人岗野进整理提供、原清志用日语播发的稿件句句道出了日军被俘官兵的觉醒。她的播音在日军官兵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大批日本官兵听了她的广播后加入了反战行列,而原清志则成为了我国第一位“日语播音员”。

父亲和原清志虽然志同道合,但因生活习惯等原因,两人在1943年还是离婚了。而道子还在灵宝老家生活学习,直到1951年,大伯才把道子送到已在东北工作的母亲原清志那里。虽然离婚了,但原清志对程家人养育这个孩子很是感激,多次回河南看望程家人,而道子姐姐跟程家的感情更深,到现在她的大名一直叫程凯,她和那些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也一直很要好,互通电话,互相看望。母女俩就一直留在我国东北。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她们曾回过日本与在日的亲戚见了面,为中日友好作出了贡献。原清志后来的爱人、道子姐姐的丈夫都是中国人。道子姐姐和我父亲也一直保持联系,父亲去东北都会看望道子,道子姐姐也不止一次来北京看望父亲。

责任编辑:贾晓明

猜你喜欢

日语日本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探寻日本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试析大专日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共生日语和共生日语教育的实质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