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抵触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2008-08-05鲁旭丹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鲁旭丹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开放,家庭问题的复杂,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明显,其中抵触心理就是问题之一.目前,如何改变初中生的抵触心理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实际情况,就初中生抵触心理的成因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健康抵触心理成因对策

什么是“抵触心理”?抵触心理是当客体和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对客体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抵触心理”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真正的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病和虚弱,而且是有健全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初中生不仅需要生理、身体方面的健康,而且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抵触心理进行了解、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初中生抵触心理的表现

1.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抵触心理.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如学生“伍某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教师对一篇文章的主题、人物的性格特点作正面宣传、教育时,他总是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2.跟家长关系不和谐.个别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脾气倔强,喜欢顶牛,甚至对父母发脾气,甩东西;当父母批评、教育时,话才说了几句,学生就开始不耐烦起来了:“知道了,知道了.下次不会啦!”口头虽答应,其实根本没放在心上.

3.对老师的态度不友善.现在的一些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讲道理,尊师重道.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小动作,讲无聊的话.一旦老师指出他们的过错时,不仅不听,反而顶撞老师,好像教师不是帮他们,而是害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心理.面对这些现象,家长和教师不禁要问:初中生到底怎么了?传统的“严父孝子”、“师道尊严”哪里去了?初中生普遍存在抵触心理的问题已是摆在家长、教师和各界人士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去探究它的成因.

二、初中生抵触心理的成因

1.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因素

从心理角度看,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所改变.小学期间,因为好奇,学生会关注自身以外的大千世界.进入初中,他们开始注意起自己,从外貌、衣着、打扮,乃至于内心世界,都要自我审视,与别人对比.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自己做主.不愿别人把他人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对于老师和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抵触心理昭然若揭.

从生理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开始学会如何恰当地表达情绪和控制感情,喜怒哀乐不显露于外.有的学生不愿意让家长知道自己的“隐私”,有什么心事宁可藏在心底,也不拿出来与父母沟通、交流,导致父母和子女之间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隔阂.

2.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不当的因素

家庭环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亲家庭.父母的离异,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上内向、孤僻、自卑,缺乏上进心.他们远离集体,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关心、老师同学的爱护.

(2)留守家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家中的祖辈照顾.祖辈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加之他们年老体弱,对孩子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留守儿童形成不良心理,产生抵触心理.

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会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文化知识可谓是绞尽脑汁,但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却很少动心思;有些家长只追求分数,却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当作“掌上明珠”,养成了孩子任性、目中无人的性格;有些家庭经常争吵或唠唠叨叨,孩子非常厌恶、反感,最后养成缺乏爱心的抵触心理:

不健康的家教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养成不健康的心理,使学生对父母、教师、同学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

3.学校教师教育方法的因素

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合理,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1)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学校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为核心,以升学率为主要指标.这样做的后果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永远没有自己的舞台与空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

(2)个别教师师德不高,事业心不强,只教书不育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心.用否定的态度、挑剔的眼光和批评的言语对待学生,因此造成学生对老师的惧怕甚至厌恶,最终产生抵触情绪.

(3)有的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脱离现实生活,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原本充满求知欲的学生彻底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厌学情绪滋生,逐渐对这门学科、对教师产生抵触心理.

4.社会不正之风的因素

一些社会现象是非混淆,使个别初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身边的真善美不学不问,不屑一顾,而对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很欣赏,片面模仿.一些腐败现象腐蚀了初中生原本健康的心灵,使他们对老师、父母的批评教育不接受或者表面点头称是,过后就忘或是背道而驰,形成了“表里不一”的抵触心理.

三、消除初中生抵触心理的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以便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心理调节技术.学校除了要定期选取课题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是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中学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一种有益补充.

2.师生近距离的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膝谈心可以缩短距离.心理学告诉我们,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动机、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要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用无限的爱心和耐心,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始终充满热情,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措施,促使学生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性.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生交朋友,倾心交谈,教育学生与人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除抵触心理.

3.争取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支持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担负起主要的教育责任,然而,仅仅靠学校一方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取得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更大的成效.

父母首先应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畅所欲言、身心愉悦.其次,父母要积极、敏锐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孩子和同学、老师甚至自己有抵触的心理,要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孩子的意见,正确解决问题,把不健康的心理扼杀在摇篮中.此外,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初中生的抵触心理虽然已经出现,并有发展的趋势,但它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我们正确了解,认真对待,找出病因,定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学班主任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沃建中.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心理小测试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