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的路径研究

2008-08-05孟爱升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子女中学生家庭

孟爱升

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的转型期不仅使社会问题频繁发生,而且人们的心理问题电大量凸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中,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教育领域,中小学生的成长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约有3000万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1.6%~32%,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这需要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一、成长期的中学生个性特征及心理问题诱因

(一)成长期的中学生个性特征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学生群体,由于成长过程正逢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变革期,社会的利益主体、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及生活方式,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的转型、观念的变革,更是给处于身心成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外部诱惑和冲击.虽然有全社会大力倡导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大背景.但高负荷的课业负担、强竞争的升学压力、紧张忙碌的作息时间和家庭学校过高的期望值都在不自觉中弱化着道德教育的过程,特别是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处于青春期的这个群体在懵懂中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他们爱国热情高涨但对参与政治活动反应冷淡,孝敬父母但自信不足,乐于助人但更关注自我.渴望成功但较为盲目.这个群体主体意识突出,能够认可教育者的导向意志,认可社会主旋律.但行为过程更注重实际利益,对道德教育的认可度降低,网络和高科技影响力明显,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又排斥说教,心理承受力较弱.任性、冲动、自主、独立是这个时期中学生的典型特征.

(二)成长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

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作为个体的人,生理与心理发生急剧的特殊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更广阔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一方面,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不断发展,使他们知识面宽广、自我意识强、有活力、有个性、有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当今在校的中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及经历、校园相对封闭的氛围、紧张的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导致其心理相对孤独、孤僻、浮躁和敏感.自我中心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弱;自我期望水平高,挫折面前应变能力低;权力意识强,责任义务意识弱.于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自尊和自卑同在,理想与失落并存,一遇到某种诱因.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自青春期开始,青少年的身体正逐步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成熟,加之生理的加速发展,他们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理智的滞后与丰富的情感间的矛盾,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也导致了青春期的躁动与不安,也就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危机.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性分析

(一)来自家庭教育错位

(1)家长职业差别及家庭氛围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有些文化层次低的家长,如个体户、小商贩、农民、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由于他们的工作繁忙,疏于对子女的管教或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效果欠佳.(2)非常态家庭对学业的影响.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父母再婚家庭中,有的一方或父母双方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使学生生活无着落,产生自卑感;有的父母再婚家庭中因家庭矛盾滋生而引起子女逆反心理,无心学习.(3)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对中学生的影响.有的家庭父母视子女如掌上明珠,而过于的溺爱使子女养成任性、无责任感的性格,对自己要求不严,荒废学业;有的家庭过于严格要求子女,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因而使得自己的子女成为学习的机器,没有个人的空间,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心理危机.(4)把对自己子女的教育认为是学校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只要把自己的子女往学校一送,一味地依赖学校.

(二)来自学校教育的错位

(1)传统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影响.有些教师往往重结果,忽视学生的进步过程,重智轻德,学生只感压力,对学习没有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2)在当代中国人中,接受教育和在考试中获得良好的成绩被认为是获得向上发展的基本道路.学校教育也强调:儿童和中学生努力学习和取得良好的成绩是成功的重要方式,此外他们学业水平对他们的家庭、学校甚至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及家长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和压力.因此,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尊重个性、讲求平等多元的今天,以忽视中学生个体发展为特征的“灌输式”、“命令式”教育,仍具有历史延续下来的强大势能.(3)很多学校在青春期心理课方面还是空白,几乎没有开心理卫生课.虽然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很重视,但由于心理卫生知识不足,一旦面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是不知如何解决处理.加之教学任务繁重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根本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帮助,反而会逐渐加重.

三、构建中学生心理疏导机制的有效路径

心理疏导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内存、隐秘的精神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存在、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它能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进而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社会文明要靠规范行为来维护和体现,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规范行为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建设和谐校园和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主要从以下的途径考虑:

(一)完善家庭导航教育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自身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实行对于子女品德的塑造、气质的形成、人格的完善等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当把握住家庭影响这一关.家长一定要品行端正,为子女作出表率,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关心教育子女,增强爱的目的性、教育的自觉性,做到爱教结合,爱而有效,既不能百般溺爱,又不能简单粗暴.而是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把爱转化为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重视家庭与社会良好的沟通与协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不可能不影响他们的成长.因而,家庭在预防中学生犯罪方面除了做好家庭内部工作外,还应该与社会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既要将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规范、社会时事新闻折射到家庭教育中,又要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教育子女正确认识社会阴暗面,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必须使家庭发展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让家庭预防机制置于社会综合范畴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首先,有条件

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其次,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每次咨询内容及咨询者心理变化、诊断情况、治疗方案等均要做好记载,同时还要做好个案分析、跟踪调查、心理测试等材料,并输入电脑存档.再次,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2)创造愉快平稳的主导心境.通过培养积极情感,培养问题学生的健康乐观的感情.要教会学生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经常处于恬静、舒坦、快乐的心境中,让紧张的情绪获得松弛.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4)激活学生主体,培养自信心,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5)青春期教育刻不容缓.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中学生早熟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由于早熟,中学生早恋也呈上涨趋势.尤其是十五、六岁的年龄,被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是青春期的“地雷阵”,此阶段是中学生的性朦胧、性渴望的萌发时期,这是一种正常心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把顺其自然和约束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学生的性道德教育不落后于生理发育,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的特点,排除各种有碍成长的不利因素,安全渡过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使中学生树立健康的性观念.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1)社会教育系统.现在各中小学基本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等教育,但不够系统化、规范化,所以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还需要社会重视和社会支持.为此建立以家庭、学校、社区团体和新闻媒体为辅助,以医疗单位、专业预防救援机构为保证的社会预警系统,从而强化公众对中学生心理的人文关怀意识,改进对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对高危人群干预和救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2)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来自于家庭的父母及其他亲人、来自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如朋友等.有调查表明,中学生从“重要的他人”那里获得的社会支持具有可靠同盟、价值增进、工具性帮助、陪伴支持、情感支持、亲戚感、冲突、惩罚和满意度等调节功能.这些功能对于处于危机中的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重要的他人”就是父母、老师和朋友等.因此,作为中学生的家长、老师和朋友在社会预警系统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猜你喜欢

子女中学生家庭
Tomb-sweeping Day
家庭“煮”夫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恋练有词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