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08-08-05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课本上批判性设置

王 燕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科学家哈恩讲过:“一个在头脑中从来就没有新问题的人.就不会有创造.”新课程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是很难成为高科学素养的人,因此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成了新课程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下5个方面去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引用名人事典陶冶学生情操,激发问题意识

“胆大妄为”的哥白尼、“异端”学者布鲁诺早已家喻户晓.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不盲目、不轻信、重实证,一旦做出判断,即使牺牲生命也始终不渝.再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勇于批判当时流行的“自然发生说”,通过大量的实验,说明了微生物也有自己的父母,不可能无中生有,从而开创了医学微生物学.降服了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拯救了无数生命.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鲜活的素材,润“生”无声,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

二、通过实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概念和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寻找问题的源泉,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放射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批判精神.

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书上的意思是指蚯蚓在粗糙的纸上能够运动,而在光滑的玻璃上不能运动,因为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但实验表明,蚯蚓在光滑的玻璃上也能运动自如.学生一开始怀疑自己的实验.笔者没有表态.而是要他们多做几次,并细心观察.然后问:“课本上的实验对不对?”通过多次实验,学生纷纷表示课本上的实验错了.接着笔者趁热打铁:“课本是人编的,出错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符合实践就是错的,迷信权威,崇尚书本,只会使思维僵化.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用实践去检验.蚯蚓能在玻璃上运动自如,是南于口前叶的参与,起到吸附和固着的作用.”这样使学生当即理解了课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地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

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不自觉地和科学现象发生一定的关系.在课堂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学生会感到具体、亲切,有助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在月相的介绍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出示一幅有月相的照片,通过一张照片把生活中最常见,但又不易引起注意的问题展现出来,并把多个学科的知识与人的基本素质融合在一起,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抓住事物的假象与学生的认识错误,设置问题情境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时,经常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境.比如在“静摩擦力”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推讲台桌推不动,是不是讲台桌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人的推力呢?学生往往给予肯定回答,教师则予以否定.抓住学生的认识错误,使学生的心理进入非平衡状态,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五、习题教学中,展示原型题,设置问题情境

在习题课教学中,改变模式.教师出示原型题,要求学生通过变化产生尽可能多的新问题.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熟悉,一般会形成一个心理定势,而伴随它出现的往往是对学习内容制约机制的忽略,从而形成知识泛化的负迁移.多数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常常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敢发表独立见解.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当成真理,不能更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案例:在学习“地方时和区时”一节内容时,出示选择题:

121°E比120°E的地方().

A.区时早B.地方时早

c.一定先看到日出D.地方时晚

很多学生会错选C,理由是“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而正是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可能潜藏着某种“危机”.这时可适时提出质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这个问题,可从反面例证:若偏东的A点此时处在黑夜,尚未日出,而偏西的B点已经看到太阳,这说明了什么?要使答案C正确,必须具备何种条件?同学们经过思考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在同纬度地区的情况下”,至此问题似乎得到圆满的解决.课本知识也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其实不然,其中一位学生就提出质疑“不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A点比位置偏西的B点有时一定先看到日出,那就是春分日和秋分日”,同学愕然!对学生的这种大胆挑剔、不唯师、不唯上、不唯书的思维品质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这也大大激励了更多的学生树立起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和信心,养成于无疑处生疑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课堂练习中,笔者经常插入一两道不合理的题目,破除学生头脑中“老师布置的题目一定能做”的想法.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使思维初具批判性.

如果学生习惯于批判性,反复地深入思考问题,那么他们的思路就会开阔、灵活,见解就更深刻、新颖,也就越容易进行创造性思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具备较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十一世纪是国际间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我们的学生将是国家重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世纪里,缺乏批判性思维也就难以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努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以便他们将来能创造性地为国家服务.

猜你喜欢

课本上批判性设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借课本
算盘是个“小气鬼”
课本上的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