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彩,不期而至

2008-03-11赵清林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梅兰芳预设鲁迅

赵清林

[教学片断]

《拿来主义》一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鲁迅先生针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某些人“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外的错误态度写了这篇文章。备课时我设置了“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的教学目标。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在讲第一段文字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其实这一问题很简单,教过多届学生,我也都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我所料,学生回答的很准确: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我接着强调,作者列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挂过去”,何其卖力,何其寒碜可笑,“发扬国光”是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不料,我刚说完这些就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这一说法。且不说送古董、送古画新画,这是文化交流很重要的内容,单说鲁迅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批评就有失公允。梅兰芳是京剧表演的一代大师,他创立的梅派艺术和剧目享誉京剧剧坛至今;他为人仗义,对梨园同仁多有照应;他有正义感,每有赈灾义演他总是义不容辞,1923年日本大地震他还组织义演,筹得许多善款,深得日本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而他的民族大义更为世人所敬仰,抗战时期他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以鼓舞人民斗志。日寇占领时期,不顾日、伪的威逼利诱,他毅然“蓄须明志”“八年留须罢歌舞”,为了捍卫民族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生命。他的世所罕见的精湛技艺和崇高的艺德、人品,都为世人所称道,可是老师您怎么也像鲁迅先生那样讽刺梅兰芳先生并说‘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了呢?”

这位学生的发言真是我始料未及的,多少届学生从没有人对我的这一说法当然也是语文教学界共识的说法提出异议。但我仍然按照事先备好的课说:“鲁迅先生讽刺批判的锋芒并不是针对梅兰芳等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的。”

这时另外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说,“我们学习探究小组认为,鲁迅在这里的批评责难就是针对梅兰芳的,因为鲁迅不是仅仅在这里而是曾多次撰文对梅兰芳进行批评、责难,我们查阅《鲁迅全集》,其中涉及批评、责难梅兰芳的文字有17处之多,除本文外,另外还有《论照相之类》《谁在没落》《略论梅兰芳及其他》《骂杀与棒杀》,在这些文章中有的因新闻报道‘梅兰芳受南京政府派遣到俄罗斯推动象征主义引起对梅兰芳的批评,其实梅兰芳访苏并不是‘受南京政府的派遣,也不是去推动‘象征主义的,说京剧是‘象征主义只是当时报纸上的说法。梅兰芳的出国演出向世界介绍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当时就有外国人评价京剧说:中国竟有一种与莎士比亚、易卜生迥然不同但是同样精美绝伦的戏剧艺术。鲁迅还因为欣赏和学术观点不同引发对梅兰芳的批评,如谈‘雅和‘俗的认识,批评了梅兰芳的‘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多数人看不懂。尤其是在《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中鲁迅写道:‘他未经士大夫帮忙的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波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矜持得可怜。事实上,京剧的表演讲究程式化和虚拟性,所谓‘缓缓的‘扭纽的舞步以及是否‘死板‘矜持,要看剧情的需要。梅兰芳的表演是雍容华贵见洒脱,艳而不俗,再加上他那明澈婉丽的独特的‘梅派唱腔和伴奏音乐,使无数人为之倾倒。而鲁迅对梅兰芳扮演的旦角形象十分反感,他曾撰文批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等形象,说是‘我们中国最为伟大最为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男扮女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并不是梅兰芳的错,何况梅兰芳的表演是公认健康、高雅的而且是雅俗共赏的。‘梅派艺术自成体系,有人把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及布里希特并列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因为不喜欢梅兰芳及梅兰芳的表演,鲁迅在北京任职期间的十多年始终没有看过梅兰芳和其他京剧旦角的戏,但他却批评指责梅兰芳和他的戏,很显然是不公正、不客观的。老师,难道还能说鲁迅不是针对梅兰芳的吗?”

学生的发言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必须改变静态的教学设计放弃原来的预设了,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问道:“那么我们学习本文有关‘送去主义的论述就没有现实意义了吗?”

这时第三位学生发言说:“鲁迅生活的时代日益久远,他的作品,我们是十分陌生的,因此,我们要用‘现代的观点去审视,去挖掘其现实意义。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外交地位依旧不很高,相伴而生的文化影响也不大。理性评价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对‘送去主义的批评,我们觉得先生在谈文化交流时的顺手一击,会使我们对梅兰芳等艺术家产生误解。文化需要走出去,它能够把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扩展到域外,这应该是民族的骄傲。用现代这个观点看,送古董国画到海外展出、送梅兰芳到国外演出就是传播中国文化,是无可非议的,我们现在不也正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的发言结束,教室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跟着大家一起鼓掌并非常高兴说:“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也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语文课,你们说得非常好,有理有据。这告诉我们在学习时,不要迷信名人,要敢于质问、怀疑、批判老师的观点、教材的观点及其他权威。不过我觉得鲁迅批评指责梅兰芳还是可以理解的,在那个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鲁迅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丑恶和血腥,他为唤起民众倡导‘文艺革命并为之不懈斗争,他在《拿来主义》中明说‘学艺,暗指政治、军事、外交风云,他痛惜‘送去的太多,因此会愤激地连同对绘画、戏曲等文化交流也产生讥诮。”

[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是一篇经典杂文,虽为无数专家学者、教师共同解读,却因为是鲁迅作品的缘故,解读的声音总体非常一致,写作背景、文章观点、思路结构、论证方法、语言风格等等都有共识,许多语文教师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已经习惯于用政治观点图解它,因此,多年来教学《拿来主义》都设计一共同的问题: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并且也都预设了同样的答案,多届学生也没有对此提出异议,但这次上课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学生成立的探究小组作了那么多的准备,从鲁迅先生对梅兰芳有失偏颇的批评和“送去”主义的现实意义角度作了精彩纷呈的发言,几个学生的发言,使得课堂高潮迭起,而这些又是我从没有预想过的,真可谓是“精彩,不期而至”了。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阅读的主体,他们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教师不应该僵硬地用预先设定的目标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主动发展。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的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学生应该“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主动批判性的异构解读;他们可以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他们可以展示、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的个性与创新的成果。而教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斯腾豪斯语),要让学生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因此,教师在预设目标、问题时,应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自身教学步骤的调整留足空间。但事实上,我们有些教师在预设教案的时候一厢情愿,只注意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显性预设,而忽略了学习对象、教学资源等的隐性预设。所以有时候教师自以为预设的很充分了,但学生经过“请君入瓮”式的启发、诱导后就是不进入预设的“圈套”,对教师来说,学生不入“圈套”。往往是课堂生成的契机,且这种契机稍纵即逝。这时教师应勇敢的放弃预设并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对预设做出调整和变更,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及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唯其如此,教学进程才能畅通。

在教学实践中,有预设,教学才有目标,有生成,课堂才会灵动,预设和生成的和谐统一才会使课堂精彩纷呈。但由于对教学材料、教学对象的过分熟悉,那种在教学的互动中生成的机会由于低效的预设反而少了。教学《拿来主义》这样的比较熟悉的文章,作为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读出教材的新意,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不要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预设“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之类的问题,及“鲁迅先生讽刺批判的锋芒并不是针对梅兰芳等艺术家的,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之类的答案,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把阅读课变成自己的“专利”,以致课堂阅读教学变成了没有不同见解对抗、没有思想碰撞的一潭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领会文本的意义,去探究文本的多维含义和启示以及历史的现实的价值,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穿梭于文本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的纵向延伸中学会比较,要把对现实的一些关注和思考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长点,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新课程课堂教学“精彩”的“不期而至”。

[作者通联:安徽濉溪中学]

猜你喜欢

梅兰芳预设鲁迅
梅兰芳评传
鲁迅,好可爱一爹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鲁迅《自嘲》句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