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照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2008-03-11王家伦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工具性祥林嫂亲情

颜 丹 王家伦

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一直都是见仁见智。由于学科自身属性不明,在具体执教过程中,秉持不同性质观的人往往各执一端,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为有效改变这一状况,世纪末大讨论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应该说,两性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和升华。”①“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②然而,理论上的完满并未带来实践中的应然状态。

一、案例及分析

现象之一:“人文”——主打化

【案例1】某初级中学 《散步》

第一环节,引出亲情主题

教师先以一则公益广告——媳妇帮婆婆洗脚,儿子见状模仿妈妈,端来洗脚水帮妈妈洗脚导入,由此让学生说出其中所体现的主题——亲情。在指明亲情是种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看看文中是怎么表现的”。

第二环节,概括课文主题

借助现代化媒体进行朗诵,同时要求学生概括说出此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主题。借助此环节,明确本文的主题是彰显“亲情”。

第三环节,感受亲情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借此感受文中的浓浓亲情。

第四环节,畅谈亲情

由学生自己谈谈家中浓郁的亲情之美和生活之美。

【分析】

此案例中,“亲情”的主题教学贯穿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当然,将《散步》一文的主题确定为家庭亲情的弘扬本无可非议,借助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感受其中所蕴藏的亲情也可谓创新之举。只是,透视整个语文课堂,所有的设计和准备几乎全为凸现“亲情”而来。第一和第四环节是借“亲情”所作的引申和发挥,第二和第三环节,本应是品读和感悟文本的重点,最终却演变成了寻找文本主题的工具。当然,由于本文主题简易明了,第二环节的设计无可厚非。可是第三环节,即借助画面品悟亲情这一环节,按常理,可以使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辨别力,培养语感;也可体会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之妙。然而,教师却将目标锁定在“情”的感受上。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关注的是思想,而且是一元化的思想的灌输,《散步》本身则成了一堆概念化的符号,成了教师渗透情感教育的一种凭借。如此偏执一端,本末倒置,岂不悲哉?

现象之二:“人文”——标签化

【案例2】某四星级高级中学 《祝福》

教师根据文中祥林嫂辛辛苦苦一个月所得为500文,而“我”吃一盘鱼翅即为1元的数字作比,开始了本堂课的教学。

师:祥林嫂工作2个月才能吃一盘鱼翅,数字上相等,实际上相等吗?

生:不等。

师:这说明什么?

生:祥林嫂地位低下,贫富悬殊。

师:还说明封建地主阶级盘剥之重。

师:但就是这么一点钱,辛辛苦苦工作了三个月后,还要全部交给婆婆,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女人地位低下。

生2:祥林嫂是为了尽孝道,这可看出封建礼教的压迫之深。

师:80钱怎么来的?从这你又可看出什么?

生:卖祥林嫂得来的,说明祥林嫂地位低微,可随便卖掉。

师:通过买卖媳妇这件事,可看出什么?现代社会允许吗?

生:不允许,可看出亲情的缺失。

(师明确:女人卖女人,何等悲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侧重于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熏陶和内心体验,但这些不是空谈能达到的。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能借助数字之间的对比关系来分析祥林嫂作为社会底层一员的悲惨处境,可谓别出心裁;然而,这种创新只是作为后面批判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一个引子。充斥整个课堂的不是对字词句的品析,不是对文本具体语段的揣摩,而是抓住所谓的情感意识渗透,不及其余,漫天铺开。在这里,人文性被无限制放大,教师对教材的人文因素做了不合时宜的挖掘、文本学习仓促肤浅、教材也被完全异化为一种摆设,而切实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则全然缺席。很显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的目的,只是想让学生牵强附会地往“主题”上靠,以为这样就可以体现出对人文的张扬,体现出对学生情感意识方面的关注。只是,这样脱离文本的“情感渗透”,学生能接受吗?这就是新课标理念下所倡导的人文课堂吗?难怪课后在结合课文进行评议时,有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地方有硬贴标签之嫌。”

二、对策探讨

崔峦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与人文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与人文的统一。”③如何有效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关于“文”和“道”的结合,很多专家曾有过专门论述。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走一个来回,即从文到道,再从道到文。”④刘国正先生将此归纳为:“因文解道,因道悟文。”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先着眼于文本,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推敲文字,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一个感悟、体验和内化的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地结合和体现。王晓春老师说:“人文底蕴其实不是张扬出来的,而是在举手投足之间、行云流水般的谈话中体现出来的……我主张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应该在该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自然地、没有斧凿痕迹、没有贴标签痕迹地体现人文精神。”⑤

受论述的启发,笔者以为,要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整合,不妨也采用前人的观点和做法,即先潜心研究课文,抓住文中最有感情含量,最能表现内心世界的语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直接从文本中获得语言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在感受语言的过程中领悟文章主旨,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此即“因文解道”;再透过人物说的、做的,从作者的叙事、描写中体悟字字句句之精妙,此即“因道悟文”。就像钱梦龙先生曾指出的,一堂“工具与人文统一”的课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进入文本深处,在理解和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祖国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获得求知和审美的愉悦。⑥

事实上,我国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践行此做法的典范,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曾说:“要潜心研究课文,抓住文中最有感情含量,最能表现内心世界的语句,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她曾以杨绛的散文《老王》为例印证此观点。“引导学生权且充当作者,去亲临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的场景。听老王说的,看老王做的,就会体悟到作者的叙事、描写,字字句句总关情。打门声一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这哪里是刻画人物形象?显然是笔下无限辛酸;‘直僵僵‘镶嵌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这哪里是活生生的人?从面色到眼睛到肢体,‘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人与鬼的界限模糊了,可悲;更令人悲从胸中涌的是‘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生命极限的凄苦与恐怖震撼着作者的心灵……‘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是关切?是同情?是怜悯?是吃惊?是害怕?复杂的感情蕴含其中。而‘关心又是首要的。明明不好,还要问‘你好些了吗?令人潸然泪下。”⑦应该说,这样的课堂正是遵循从语言到情感,再从情感回到课文的三维目标得以充分显现的课堂,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课堂。

三、结语

新课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的培养,并非否定“工具性”本身,如果因为前些年把语文教成纯汉语知识课破坏了人文性而反过来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那只能是“误策”!只会使语文“走向自我消亡的悬崖”!⑧笔者坚信,有了工具与人文的共同关照,咱们的语文课堂必将会“风景这边独好”!

注释:

①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见《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③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见《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9期。

④冯起德:《试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9期。

⑤闫学:《与王晓春老师再商榷》,闫学,王晓春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文学术争鸣对话收藏[DB/OL].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36319/archives/2007/281070.shtml,2007-3-4。

⑥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见《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2期。

⑦于漪:《以情激情,体验感悟》,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年第7期。

⑧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工具性祥林嫂亲情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永不凋零的亲情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