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循善诱

2007-04-23姜桂芳

人民教育 2007年10期
关键词:伍子胥君王千里马

姜桂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家乡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学方针,提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言传身教”的教育观,提出“温故知新”、“发愤忘食”、“博学多闻”的学习观。为推行仁政德治的主张,他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主要致力于《诗》、《书》、《春秋》等古代文献整理及教学。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論语·子罕第九》

孔子为推行自己的学说而周游列国。他63岁时得到楚国的聘请,这是一次从政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在去楚国的途中,孔子师徒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他们七天没有吃饭,孔子仍不停地歌唱、朗诵、弹琴,还带领弟子朗读《诗》、《书》,演习礼乐。

当时子路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怀疑,他发牢骚说:“做好事的人,上天用幸福回报他。做恶事情的人,上天用灾祸回报他。现在先生不停地积累仁义道德,做好事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想来先生的行为还有需要检点的地方吗?为什么生活还是这么穷困呢?”

孔子觉得子路在困厄面前对人生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发生了动摇,很有必要好好地开导教育他。于是他狠狠地批评了子路:“仲由啊,你真是一个小人啊,没有好好学习探讨为人处世的道理。坐下来,我讲给你听。”

于是孔子忍着饥饿教导子路,他一口气讲了历史上八个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却命运悲惨的人物,让子路去好好思考应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厄:

“你以为聪明的人就不会有罪过吗,那么王子比干为什么被挖心死掉呢?你以为正义的人提出的意见君王就会听从吗,那么伍子胥的眼珠为什么会被抠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之上呢?你以为清廉正直的人会受到君王的重用吗,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会饿死在首阳山上呢?你以为忠心的人会受到君王的任用吗,那么鲍叔牙为什么没有受到重用,叶公子高为什么没有做官,鲍焦为什么抱着树木站着枯死,介子推为什么登上山岭抱着树木烧死呢?所以虽有广博的学识、深远的谋虑,却没有遇到好时机的人是很多的。难道只有我孔丘一个人吗?”

看到子路听得认真并露出了愧疚的神色,孔子把语气放缓了点,继续教导着:“贤能不贤能是人的材质问题,与不与君主投合是时机问题。现在没有好的时机,贤能的人怎么会受到任用呢?”

为了提高子路的理想信念和坚定他的人生信心,孔子又接连讲了历史上七个自强不息终成伟业的杰出人物,让子路坚信只要能自强不息,就能战胜困厄,就可能创造伟业。怕子路一时难以理解如此众多历史人物,孔子又抓住伍子胥这个典型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接着又用千里马、兰花香草做比喻来教育子路遇到困厄一定要自强不息。

他说:伍子胥以前功劳很多,后来被杀死,并不是因为他的智慧前后有高低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从前遇到的是吴王阖闾,后来遇到的是吴王夫差。千里马拉着盐车上山疲倦不堪,这不是它没有美好的形体,而是因为没有人认识它;如果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人们又从哪里去得到千里马呢?兰花香草生长在茂密的森林里、幽深的山谷间,它不因为没有人看见而不发出芬芳,探求学问并非为了求得显达,而是为了遭遇困厄时不感到痛苦,在遇到忧患时意志不会衰颓,预先知道祸福的终始,内心不感到迷惑……所以努力学习,修养品德,端正行为,都是为了等待一个好的时机。你不要迷惑不解呀!

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下,子路终于觉醒了,他一直紧跟孔子继续周游列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终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勇敢也最能担当道义的人。他为解救孔悝之难,明知必死仍慷慨赴难,直至战死。

孔子循循善诱子路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师教育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教育方法:一是老师看到学生遇到人生困惑迷失方向时,要循序渐进地诱导,为学生指点迷津,给学生人生导航;二是要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去增长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心悦诚服;三是自己率先垂范,以榜样的力量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责任编辑胡久红)

猜你喜欢

伍子胥君王千里马
“千金”的由来
东周列国志(10)
千金小姐
姜太公钓鱼
伍子胥出昭关
挑剔的千里马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爱跳的“千里马”
烽火戏诸侯
老子与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