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不断超越中嬗变

2007-04-23李桢

人民教育 2007年10期
关键词:化学工作教师

人到中年正是事业发展的成熟时期,因为还年轻,更因为经历有限和工作繁忙,没时间梳理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静夜沉思,透过历历往事,回首自己从起点一路奋斗的艰苦过程,心中不免多了些许感慨。我们这些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上了大学的人,与77、78届大学生相比经历比较单一,没有“上山下乡”的艰苦锤炼,也没赶上返城回潮的困惑,求学是始终伴随我们的目标。虽然小学和初中没学太多的文化知识,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学习机会,但社会实践活动常年不断。和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过的是一个没有压力的快乐童年。学校从高中才开始分重点班,考大学便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也因如此,关于我们生存状态的相关描写并不多。而今,有机会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好像把心中尘封已久的那扇门打开了,那么多拨动心弦的熟悉身影从脑海中划过……

从中学校门出来,每个人都是满脑子幻想,对未来充满希望。上什么样的大学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选择,然而没有人生经验的我,父母和老师的希望成了我的志愿。于是,我只能在不可重复的时间长河中通过尝试错误、积累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我相信,敢迈出自己第一步的人,成功就已经向你走来。

在生活的沉浮中选择

我在家里四个孩子中排第三,父母工作非常忙,很少管我们,但父亲是做宣传工作的,特别喜欢看书,也要求我们多读书。

恰巧,在我家旁边有个旧图书馆,妈妈的朋友张老师是图书馆的管理员。因为妈妈的关系我常到这个图书馆看书。时间一长,也就和张老师混熟了。有一天,张老师打开了一个挂满尘土的旧木门,引我走进了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里面堆满了各种书籍,据张老师说,那些都是当时的禁书。其中有人物传记,大量的是世界名著。我贪婪地阅读,每天下午都去看到很晚,还时常要借回家去看。在书中我认识了牛虻、安娜、保尔,知道了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虽然看书让我成为家中唯一带眼镜的孩子,也是家中最不了解家长里短的孩子,但却让我认识到我要多读书,了解更多我不知道的世界。

父亲常说我是家里四个孩子里最笨的一个,我也知道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只能笨鸟先飞,努力学习,才可能有出息。初中二年级我自己报名参加了市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并被录取到快班。从那时开始,我每天要早6点起床去赶公交车,晚上6点才回家,到高二准备高考的一年(那时高中两年制),要晚上10点才能到家。那时冬天非常冷,晚上9点就没有公交车了,父亲每晚骑自行车带我回家,要走30多分钟的路程,每次靠紧父亲温暖的后背,看到父亲头上冒出的热气和吃力的样子,就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好大学,做一名让父亲引以为自豪的孩子。

中学时,我的作文常被当作范文,得到语文老师的偏爱,自己对文科学习充满了兴趣,特别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但那时学习好的学生几乎没有报考文科的,家长和班主任都不同意我学文,我也碍于面子学了理科。我希望学习生物或管理,但班主任老师给我填了东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尽管是第五志愿,最后还是被录取了。

我们化学系81级学生有70多人,多数都是第五志愿被招收进来的。开始大家的专业思想不稳定,都不愿意做教师,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就渐渐接受了。

毕业时,我选择了当大学教师。由于专业不如意,两年的大学教师生涯后,我又考取了全国统招研究生。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主要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及大学师范生的教学法。

三年的学习,使我深刻地感到在这一领域中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比起纸上谈兵的论文写作,实践经验的积累对我似乎更有吸引力。我带着自己的困惑征求导师的意见,陈耀亭先生鼓励我到中学去,“在那里可能会是另一番天地”。

虽然研究生毕业时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导师的教诲和专业学习的困惑还是促使我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到中学去。我抱定一种信念,希望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探讨学科教学的一些规律。

对于我的选择,很多同学不理解,亲朋好友都为我惋惜,好像我掉到火坑一样。中学里的许多老师也不理解,用一种排斥的眼光看我,“放着大学老师不做到中学挨累,有点神经不正常!”

到东北师大附中时,我的孩子只有三个月大,我既要哺乳,还要带班、研究教学、辅导学生竞赛,每天都从清晨忙到深夜。虽然很累、很累,可是一走上讲台,看到那么多双渴望的眼睛,浑身就平添出用不完的劲儿,这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这份工作的辛苦和价值。这的确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

没做过中学老师的人,体会不到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我从心里希望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把自己当成他们的朋友。在和他们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当我发现自己真的可以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好老师的时候,我便油然而生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能满足他人的需要,又能使自己学以致用,实在是一件快乐而幸福的事情。

学生们信赖的眼神,净化着我的心灵,学生们从心底的质朴感激,让我感到为人师的充实。这种感觉好像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召唤,引领我努力前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001年我被评为吉林省特级教师,成为附中历史上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我想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和变化,但有勇气改变的并不多,尤其是从别人看来比较优越的情况到一般不被看好的领域。但一旦你勇敢地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成功就在向你招手。

在追求中做一名理想主义者

从研究生毕业到攻读博士,面对一次次选择,我没有改变中学教师这一职业,而且对它是那样地专注而热忱。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我认真地去体会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的一种快乐和收获的幸福。因此,我想自己可以算做是一名理想主义者,虽然深知完美的事物是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想象,但力求完美,趋近理想状态,应不失为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工作,如果有自己坚定的奋斗目標和人生理想,就在主观上为成功奠定了内在基础。

为了使自己更快地适应附中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我从一名普通教师做起,苦练教学基本功。只要有教学研究课,我都主动要求上,从来都是独立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再去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常被老教师批评得哭鼻子。记得第一次上大型公开课,听课的人非常多,我不仅没按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还讲错了主要的内容,非常恼火;是组内的老师和学校的领导共同鼓励我,让我从失败的阴影中迅速走出来。还记得老校长的话:“在哪跌倒的就在哪爬起来。”我不仅当年参加了学校的“百花奖”活动,还主动要求参加了吉林省的青年教师大奖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也让自己的课更趋于成熟。特别是1994年完成高中三年的教学循环后,自己的业务能力大幅提高。

我想在刚开始工作时,自己缺乏的是经验,但有的是热情和精力,不要怕一两次大的失败,那还不能说明你不适应选择的新工作,要主动争取更多可以表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这不是出风頭而是给自己更多的挑战,发掘自己的潜能,发现可以提高的途径,你才能在同龄人中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脱颖而出,早日成才。

在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中,我努力抓住可能锻炼提升自我学养水平的各种活动,精心准备,全力投入,有时达到忘我的程度。很多同事问:“你理论底子好,上课干嘛还要提前准备?”我认为必须力求完美,让自己能达到内心的目标而不是活动中的要求。也许正是这种严格的自律和高投入,我个人多次在省、市教学竞赛中获奖。1994年在吉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1996年在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特等奖;2000年在全国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中获一等奖……1999年我被评为吉林省首批“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2002年参加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是专家组成员,2003年参与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必修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对部分省份教师进行了教材使用的培训。这些工作说明在全国高中化学教学领域自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而承载这些成就的是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年复一年的实践积累。

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用科学的方法论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还特别重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重视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素质,逐步形成了“严谨、流畅、活跃、扎实、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风格和“启发、探索、综合、创新”的教学特点。

我认为启发是坚持一种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而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以往在我们的中学教学中对教学的效益性、差异性和反馈评价关注不够。我认为教学应当把启迪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作为着力点;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特点、化学科学发现的过程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来创设探索情境,设计优化、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为主动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方法,既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又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强调化学学科的实验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为了做好一个演示实验,无论工作多忙,我都亲自做准备工作,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做教师,喜欢与学生交朋友。为的是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不管学生什么时候找我,我都耐心地回答学生的问题。1992年,我开始从事化学竞赛辅导工作,便开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两年后,我的学生开始在全国获奖。目前,已有5名学生获得过国家一等奖、20多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

我教过的学生,对化学怀有特别浓厚的兴趣,报考化学类的学生特别多。这常常使我的内心充满阳光。

从1992年至今,我一直没有停止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教科研探索,还负责学校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管理和运行工作。比如,《高中个性化教学的实验与研究》、《构建普通高中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高中学年学分制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工作不仅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教师的教研水平,而且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使自己的教学理论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十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中,我注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升,撰写的论文论著涉及教育理论探讨、课堂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辅读物、英才培养、实验研究、考试研究、解题研究等多方面,这种种努力使我走进了一个教学———研究的理想境界。1998年,我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育硕士学位工作小组成员、指导教师,近两年陆续做答辩委员会主席工作。

在反思与建构中成为超越自我的强者

反思能力是评价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很关键因素。只有在不断反思中评价和调控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追求,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回想起来,我的成长过程得益于在面对挫折时,能及时调整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倾听别人的意见,包容和体谅别人的困难,从而比较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1995年我申报破格晋升高级教师时没有成功,当时给了我很大的打击。查找原因,主要是自己太自恃、自傲、清高,不能放下研究生的架子。在这次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的过程中,我改变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多看别人的优点,拿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不足,才发现自己需要锻炼的地方还有很多,心里变得平和了。我被一种大气和积极的态度左右了,投身到新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从做年级主任到做教务副主任,学校给我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使我个人的发展附加了学校的价值,才有了今天的成功。虽然我的成功有主观努力的成分,但老教师、同事的帮助、学校领导的器重、家庭的支持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超越自己,可能主要是超越自己的狭隘、偏见,能看到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能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宽阔的胸怀和谦虚的姿态面对生活,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研究生毕业从教10年后,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隐约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尽管10年教学实践经验得以积累,学以致用的水平不断提升,但这种学习还是研究生水平的下位学习,于是,在我的内心又有了一种渴望,想有一个集中学习理论的机会,为实践经验找到更贴切的理论解释。早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就对心理学充满了向往,这时我更加希望这个向往变为现实,于是,我找到吉林大學车文博先生,自荐并陈述理由,希望车先生能给机会让我尝试一下,我的诚心和渴望打动了车先生。经过半年边工作、边复习每天到深夜的准备后,我终于在2001年考取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心理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职读博,我不仅要完成两个教学班的工作任务,还要负责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工作,兼管一个高中年级,同时必须完成博士课程和论文的撰写工作,专业是跨学科的,困难可想而知。

在读博的4年中,我几乎没有12点前睡过觉,没休息过节假日,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当2005年12月我顺利通过答辩,专业评委给我的论文以较高评价并被推荐为优秀学位论文时,我的泪水欢快地流淌下来。体会收获的幸福是一种无言的自我满足。我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拿自己与他人做向外的横向对比,在对比中找到差距,或发愤努力或怨天尤人;可还有一种是向内的纵向对比,即和自己比,在一次又一次挖掘自身潜能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每一次超越都是一种旧状态的打破和一种新状态的开始,这应当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吧。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提升,就能更快地实现成功,接近理想!

也许我并不希求那种激情四溢的教学氛围,那种才思飞扬的教学过程,但我希望在我的课堂里营造出那种大气、才气和灵气。人应该专业,但决不霸道;人应该质朴,但决不平淡。我在用自己的心,精心营造着那个属于我的事业王国。在我的影响下,有许多学生喜欢化学、钻研化学,甚至把化学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选择!为师至此,还有何求!

也许,对我而言,我的理想不仅仅是做一个学者型的中学老师,我所期待的,还有更多更多———在课堂之外,在校园之外,在生命的长河之外!

作者简介:李桢,化学特级教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吉林省化学学会理事。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从2002年起,参加国家高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是国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组核心成员,2003年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部分的撰写工作。她指导的学生曾在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2000年开始被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聘为硕士指导教师,曾多次担任化学学院硕士答辩委员会主席。2005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猜你喜欢

化学工作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不工作,爽飞了?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秋天在哪里
奇妙的化学
美育教师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