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敞亮”起来

2007-04-23魏星

人民教育 2007年10期
关键词:园子萧红祖父

魏星

什么把语文遮蔽了

多位教师同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很值得思索。

例1:从《童年》歌曲导入,主打问题聚在“趣”上:“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童趣呢?”学生读书。当读到“……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等句子时,不少学生禁不住笑了。文章很长,学生找到很多处,每到一处,教师追问:“有趣在哪儿?”“哪个词能看出来?”“你能读出有趣吗?”……渐渐地,再读那些句子时,学生脸上的笑却消失了。在课的末尾,教师拓展:“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趣事呢?”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个问题,学生却“失语”了。

例2:“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呢?”学生说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有趣的园子”、“自由的园子”等,然后围绕“生机勃勃”、“自由”、“有趣”等进行答问、分析。读到第十三节(这一节是借物抒情),辨认了几个写景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朗读,“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最精彩的文字,学生却拖着长长的腔调,读得没精打采。

例3: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读第十三节时,教师这样指导:“读这一段,有人认为应当用舒缓的语调,读出园子的诗意;有人认为应当语气急促,一口气读下去,读出小女孩的天真;还有人认为,这段话应该‘喊着读,因为这是一个小女孩的自由天地。你认为应当如何读呢?大家分小组讨论。”教师的话一说完,学生就开始“喊”起来了,教室里一片笑声……

例4:“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眼前就不由得出现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耳边就传来一串凄婉的歌谣……”一上课,教师就简介《呼兰河传》及萧红幼年母亲的早逝,父亲的无情与重男轻女,祖母的刻薄……课堂沉浸于悲凉的心境。接下来就是探究“园子”的象征意义,尽管教师补充了一些材料,教师也有大段大段的“煽情”,很多学生却一脸茫然。

上述教学都使语文被不同程度地遮蔽了。第一,“表层化”的教学遮蔽了语文。如例1,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的解读是“接受性的”、“一读自明的”、“课文内容说明式的”;这种“从表面到表面滑行”的解读,没有找到进入文本的“发窍处”,文本语言的肌体自然也就“活”不起来,学生“思维的触须没有什么摆动或者摆动幅度很小”(见徐江:《改造解读思维:从无效到有效》)。第二,“关于语文”的东西遮蔽了“语文”目标的达成。语文教学的内容天然地粘附在课文上,很多老师把课文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如例2,“语文教学”成了“课文内容的教学”,随文而起,随文而终,语文教学内容混沌一团,处在“黑箱”状态,教师注意语文知识技能的指导,但这个知识技能外在于学生、外在于文本的语境。第三,形式主义遮蔽了语文学习的实质意义。如例3,虽然教师也让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虽然也让学生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但只不过是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第四,教师只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没有顾及和考虑“孩子”的实际与要求,成人思维遮蔽儿童思维,群体思维遮蔽个体思维,如例4。

此外,还有诸如功利主义、技术至上、机械教条、伪科学等因素,把具有生命灵性和生活意义的语文,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语文遮蔽了。

什么是“敞亮”的语文

“敞亮”、“澄明”是富有文化精神和哲學意味的用语,指不受任何干扰和遮蔽的、自由的境界。

语文的“敞亮”意味着走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习惯性思维、伪科学等迷雾带来的晦暗,卸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枷锁,不再把自己扣留在遮蔽之中,受遮蔽的支配,在本该纯真洁净的语文世界里求得自我身心的自由、内心的豁朗,把儿童自身的内在言语热情引导出来,把语文学习内在的规律揭示出来,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敞亮的语文教学“直面语言”。

学生亲近语言,沉潜于文本语言的内部,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学生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处在一种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中,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对师生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更有诱惑力呢?

让学生喜欢读并且能够读好,让学生喜欢写并且能够写好———语文教学的目标似乎非常简单。然而,在当前“超稳定”的主流模式下,我们忘记了一个最要命的问题: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和语言学习?是要平面的语言和叠加性的语言操练,还是要鲜活的语言和立体的感悟语言?答案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从“人”出发,从人的需要出发,装着人的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对语言的优越感与由衷热爱,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语言,既指向对语言的实用吸收,掌握一些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等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得语言形式运用规律、技巧,更指向语言所表现的“意义”、“情意”。这是因为语言不仅有其“语面”,而且还有“语里”,“言”源于“意”,取决于“意”,只有理解并感受和拥抱了“意”,才能高屋建瓴地感受、理解和拥抱语言,也才能进入意义明了的敞亮境界。

当然,“直面语言”并不排斥“语文知识”的介入。课堂情境下的语文学习要有显豁的“教得”、“学得”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教材内容”中剥出“教学内容”,站在学生“怎么读”、“怎么写”的角度,再从教学内容中剥出有质量的、带有规律性的语文知识,把这个知识作为一个线索,一把钥匙,一个标志,一个通道,牵引出丰富的语感体验活动,把学生自主学习的门打开,把言语心智的门打开,把情感的门打开。

敞亮的语文教学“直指心灵”。

语文给了学生“彼岸意识”———站在语言这一岸,照亮心灵视界!在所有学科中,语文是与人的心灵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抑或说,语文乃是关乎人的心灵的学科。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作为载体,通过“文本语言”指向“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进而洞察作者的心灵,并进入到自己的心灵———发现、深化、表达“我”的感觉,强化悲悯、宽容和自省的人文精神。

这就要求教师发挥“我”的主体性,凭借文本的语料以及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词典语义”和“情景语义”之间、“自然经验”和“人文思维”之间、“文字语言”和“文化心理”之间、“共识层面”和“纵深层面”之间、“文本经验”和“学生经验”之间激活、打通,也就是在“言”与“意”之间发生实质意义的转换,看清活在文本里的“我”,进而照亮学生的“自我”,进入一层又一层的精神佳境,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与语言形式。

如果没有这种深层意义的转换,如果没有让学生扩展自我直至到达与其他自我相互接触、相互结合和相互加强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进而建构一个新的“自我”,任何教学行为都是肤浅的,都是外在于学生内在言语需求的。忽略、遮蔽了“人”,没有丰富心灵世界的培植,没有兴趣、热情和个性的教与学,无异于对语文的亵渎与谋杀。

敞亮的语文教学“直通生活”。

敞亮的语文教学应该不教人疏离生活,而应该教人使用美好文字、浸淫高级文化、养成雅致情调,争取过着那种不受干扰和遮蔽的、有诗意和美感的生活。

鲜明的实践特征和感性过程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诚如李海林先生所说:“语文素养就是人的语文生活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和修养。”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通过“会悟”、“美读”、“情境体验”等方式,让“阅读”还原成“生活”;就是要让学生曾有的生活承受课文美好情思的“蜡染”,进而养育学生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通过“阅读”提升“生活”;就是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从课堂走向家庭,让学生“每天阅读”、“放下所有事情阅读”、“持续安静、不受干扰地独立阅读”、“快乐阅读”,从而让“阅读”成为学生“自觉的生活”。

回到课堂找“敞亮”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进行了“再设计”,重新走进课堂。

一、切入。

师:大家预习过了,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预习的,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了“倭瓜”、“谎花”等字词的读音、词义,谈了与园子相关的“溜土窝”、“铲地”、“浇菜”等事件。当学生说到作者萧红,提到这篇课文选自她的《呼兰河传》时,我抛出了第一个主问题:

师:在《呼兰河传》里,萧红用了大量的文字写这个园子,尽力去捕捉她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每一个细节。一个普通的菜园子,为什么让萧红念念不忘呢?让我们走进园子。请同学们把直接写园子的段落找出来。

学生找到第二节和第十三节。第二节以读代讲,然后直接切入第十三节:

师:自己读读这一节,读着读着,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头脑中会跳出一个词来。

生:(读后纷纷回答)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快乐、生机勃勃、我心飞翔……

师:(引读)你的感觉和课文中的“我”相通了!读着、读着,园子中的一切———

生:(读)都活了。

師:(引读)要做什么———

生:(读)就做什么。

师:(引读)要怎么样———

生:(读)就怎么样。

师:(引读)都是———

生:(读)自由的!(师板书“自由”)

二、细读。

1.自然的自由。

师:仔细阅读第十三节,你觉得这段中的哪些词语、句式最能表现“自由”?

学生自读自悟,抓住“愿意……就……”、“想……就……”、“一会儿……一会儿……”、“又……又……”等词语、句式进行交流,感受园子中的花、鸟、虫子以及倭瓜、黄瓜等各种蔬菜的“自由”。之后,我挑起一个矛盾:

师:注意到了吗,这段话一连用了10个“就”字,读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啰唆呢?

生:我觉得不啰唆,读起来很顺畅。

生:感觉园子中的各种小精灵我行我素、自由自在。

生:我读起来觉得很孩子气,好像是萧红一口气说出来似的。

生:我觉得用拟人和排比更能表现自由。

师:你看,萧红的文字很普通,很朴素,但是读起来觉得很洒脱,很灵动,很孩子气,字里行间扑腾着两个字———

生:自由!

2.人的自由。

师:萧红怎么会从园子中的花鸟、蔬菜、虫子中感觉到自由呢?

学生沉思,“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之间打通了:

生:萧红在园子里的活动是自由的,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觉得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生:作者写园子中的鸟啊、花啊、虫子啊是自由的,其实都是说她的心是自由的。

……

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告诉学生这一节是“虚写”,是“借景抒情”的写法,写园子的自由都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由。在打通了“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活动:

师:接下来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活动部分,也就是第三节到第十二节,看看萧红是怎么自由的。

生:读的时候,应该抓住最能够表现“我”的自由的词句。

师:是啊,这一部分是叙述的话。在叙述的话中,最昂贵的是“细节”!祖父在做农活,“我”的活动和祖父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要留心这些细节。

学生饶有情趣地读了“溜土窝”、“铲地”、“浇菜”等一个个惹人发笑的场景,并抓住一个个饶有情趣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其中对祖父的“笑”这个细节,作了如下的推敲:

生:我从祖父的“笑”中感受到了萧红是自由的。她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把韭菜当作野草割掉,祖父却没有怪罪,还“大笑起来”。

师:这里一连用了3个“笑”字。在小孙女儿的眼里,祖父的笑怎么样?

生:和蔼、慈祥、爽朗。

师:从这个“笑”字还可以读到什么?

生:祖父的笑像孩子似的,就像个老顽童。

生:从这个笑字可以看出祖父的宽容,他允许萧红瞎闹、乱闹,就是犯了错误,对她一点儿也不凶。

生:我认为宽容中还有引导,祖父不是一笑了之,笑后还耐心地教她区别谷穗和狗尾草,教给她知识。

师:是啊,这笑字中还有教育。一个字,这笑字中有祖父的———

生:爱!

师:细读出滋味!这个“笑”字读活了!

3.“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的融合。

在读完园子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活动之后,再次回到第十三节,通过改变人称、角色朗读活动,把“人的自由”和“自然的自由”融合在一起:

师:(引读)一到了这个园子里,我就玩了起来,闹了起来,不知不觉地,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我就变成了那倭瓜啦———

生:(读)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师:(引读)我就变成了那黄瓜啦———

生:(读)我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

师:想象一下,当萧红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写到这里,萧红禁不住笑了,她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园子,成了园子中的黄瓜、倭瓜……

生:萧红可能手舞足蹈。

生:她写得特别快,笔下的文字就像园子中的蝴蝶快乐地飞舞着。

生:当萧红写到“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的时候,她放下笔,眼睛看着窗外,又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师:这是多么幸福、多么惬意的写作体验啊!———读书就是和作者一块儿体验、一块儿创作,让我们齐读这一节!

学生动情地读起来,读完全场寂然,沉浸在美好的“园子”中,沉浸在余韵悠长的朗读和共鸣中。

三、超越。

在充分感受“自由”之后,从第一节切入引发冲突,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上来:

师: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很特别,“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为什么不说“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这小城里还住着她的父母、祖母,还住着很多人啊?

生:这是为了突出祖父,我在园子中的自由,是祖父给的。

生:在萧红的眼里,祖父最重要!

师:对!祖父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萧红一生坎坷,1942年,也就是写完《呼兰河传》的第二年,年仅31岁的她就离开了人世。她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里,9岁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对待自己的儿女,对待仆人,以及对待她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冷漠。但萧红从祖父那里知道了,这世界除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自由、温暖和爱。萧红为什么对那个菜园子念念不忘呢?那个普通的菜园子,它普通吗?

生: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子,这里所有的生物都是自由的,萧红也是自由的。

……

生:在这个园子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它美丽,它纯洁,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象,它有著很多美好的东西陪伴着萧红。

……

师:是啊,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子,它所表现出的自由和爱,正是萧红一生的憧憬和向往。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天地啊!那是一个空间很大的、广阔的天地,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活泼泼的天地,那是一个高远的、敞亮的天地!一想到这个天地,萧红就感到轻松、快乐、幸福;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涌起了写作的冲动;一想到这个天地,她就愿意用最无邪最纯真的文字去表现它、放大它、珍藏它。同学们,在我们的童年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天地呢?下课。

《我和祖父的园子》在语体上有“散文风格”,因而教学的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文本的心灵世界。结合这一课的教学,我们讨论一下通向敞亮语文的“路径”在哪里。

———直面语言,关键要找到“教学眼睛”。课文第十三节是“借物抒怀”,强烈的情感引发了感觉的变异,园子中“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这恰恰是作者言语独特、创新之处,也是文本情感密码之所在。这一课的教学就从“园子”切入进第十三节,然后让学生谈阅读初感,不断缩小“包围圈”,最后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自由”上。之后又将它抛出去,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从“自然的自由”到“人的自由”,再到两者融合起来,然后到“自由的背后是爱”,最后进一步拓宽“自由”的精神视域,学生的思维不断伸向文本语言的深层,向着人物心灵和情感深处。由此看来,语文教学要直面文本、直面文本的语言,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眼睛”。“教学眼睛”是课堂的灵魂,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的关键词句,是文本的核心知识,是那些最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学文眼”有这样几个特点:在文本理解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感悟、探究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直指心灵,关键要融入“文本语境”。(1)揣摩言语动机。“那个普通的菜园子,为什么让萧红念念不忘呢?”这个问题就直指作者的“心灵”,揣摩作者的心迹及文本言语的生成,促使学生与文本中的“我”对话。学生是否揣摩出了作者的原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揣测、感悟、洞悉作者的言语动机,透过文字触摸鲜活的言语生命。(2)揣摩语词意味。如推敲第十三节中的10个“就”字、“我”和祖父活动中的细节等,通过细读最有特点、最有表现力的语言,融入文本语境。(3)揣摩创作状态。“萧红写到这里的时候,她当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让学生与想象中的作者照面,揣摩作者的音容笑貌和写作时跃跃欲试的心情,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这节课从“园子”入手,一步步走进文本语境,萧红“印在事中的情结”、“铭在心中的情结”、“藏在背后的情结”一点一点豁亮起来,学生的智慧不仅指向了眼睛看得见的地方,更指向心灵看得见的地方。

———直通生活,关键要创造“习得环境”。《我和祖父的园子》所描绘的是一种“闲暇生活”。祖父的宽容、爱,为萧红的言语生命创造了最佳的“野生”环境。与课文风格一致,这节课师生外在表现从容、“随意”,身心愉悦,处在“相视”、“相融”、“相生”的生活化状态。为了让“学得”和“习得”两条线结合在一起,我有意在“联结与设计”上下功夫,以“仿真性”逼近语文实际运用情境,听、说、读、写一体化、生活化。“读书就是和作者一起体验,一起创作!”“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瞎闹的情景吗?”……自我和文本、阅读与写作、语文和生活就这樣联结在一起。

如何过上“敞亮”的教育生活

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语文教师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带着一双超越世俗的、审美的眼睛去审视语文教学,自觉地祛除形形色色的遮蔽,陶养个人的语文气质,才有可能形成解读生活、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及教学个性,走向“敞亮”的教育生活。

以“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

钻研教材时,不妨把教参和自己熟知的解读“搁置”起来,摆脱惯常,超越偏见,以“陌生”的眼光去看。“还有什么样的解读”,“还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从而改变固化思维,唯其如此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进而让学生的“个体文化性格”从套话中解放出来。用“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就像日本学者佐藤学先生提出的教学中的“原创性”问题,他认为“在‘原创性得到维护的课堂里,摈弃外来的知识、谈论自己的真实的教师出现了。这样,就可以建设起每一个儿童都受到尊重的课堂。”

以“多样化”的方式解读文本。

“统一的模版”只会带来学生的心灵模式化。这一课我努力用了多种解读方式:(一)“还原式”解读。阅读《呼兰河传》及与萧红有关的书,进行人物心灵或情感、创作状态的还原;找出关键词句,将它们的本义与语境下的具体语意加以比较与微观分析,体会语言背后的意义。(二)“比较式”解读。在文本内部或与其他文本作比较,寻求差异和矛盾。我反复比较第二节和第十三节的异同(同写园子,一实写,一虚写),并反复与该单元《爱如茉莉》、《月光启蒙》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主题和语言上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三)“取独式”解读。就是把文本中最独特、最精彩的语句拎出来放大,借着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四)“模块式”解读。就是根据现行教材“主题单元”特点,站在单元整体的高度进行“联络”与设计。(五)“换位式”解读。设想多种角色介入文本,如以“我是萧红”的姿态介入,力求做文本作者的知音;以“我是孩子”的姿态介入,尽可能去掉那些机械的、教条的、扼杀学生个性和心灵的东西,让语言具有天然的童趣,唤醒他们内心的共鸣。

以“课程化”的眼光钻研文本。

语文教师不仅要做“文本的知音”,还要做“学生的知音”,更要做“课程的知音”。在钻研一篇教材时,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创造性解读和个性化理解,一方面必须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理性”,必须对“教什么”、能够开发出哪些有价值的语文知识进行选择,并站在学生如何读、如何写的角度进行设计,让“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进入“学生体验的语文课程”。唯有自觉的课程意识,才能够真正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

猜你喜欢

园子萧红祖父
小小的园子
祖父瓷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我家的园子
快乐的园子
萧红墓畔口占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