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造和谐的大教育氛围

2007-04-23于冠军

人民教育 2007年10期
关键词:教科研标准评价

于冠军

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价一个学校,先要评价它的校长。”作为一校之长,必须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否则,校长在办学的过程中只能亦步亦趋,如同盲人骑瞎马,走到哪儿算哪儿。

我担任校长已有多年,所在的学校基础比较差,是由几所薄弱学校合并起来的。我们从校情出发,确立了“育人至上,科研领先,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大教育”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长期坚持不变,收到了初步成效。

一、育人至上———让我们一起成长。

说到育人,我们往往想到的是教育学生。这固然不错,但有失偏颇。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只盯着学生,不教育老师和家长,不提高他们的素质,显然不行。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开展了“大教育”活动,将对学生、老师、家长的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争做“新三好”,老师争做“好老师”,家长争做“好家长”。我们组织全体师生、家长充分讨论,分别制定了各自的“争做”标准。这样,学生、老师与家长都成了活动的主体,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既教育、监督、评价他人,又同时接受别人的教育、监督与评价。在这样的“大教育”氛围中,学生、老师与家长共同受教育,相互激励,一起成长。

在“争做‘新三好标准”中,我们从习惯养成入手,将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从每一天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少年,从而循序渐进,养成好习惯。

从对老师全面要求与评价的角度,我们分别制定了由学生、家长、学校评价的“争做好老师标准”,其中融入学校与上级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要求。以“争做好老师”活动为载体,学校建立了教师教育的长效机制,为其搭建自我发展的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我们深知,儿童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父母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因此,“争做好家长标准”也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我们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列为第一条,这既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也是巩固学校育人成果、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学校将上述几个“标准”编印成册,老师、学生、家长人手一本。每学期,我们都依照“标准”,分别组织师生、家长进行书面评价,先自评,再他评。参与评价学生的,既有老师、同学、家长,还有社区居委会;评价老师时,参与评价的有学生、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对家长的评价除了孩子、老师外,也有社区居委会。这样不仅使评价更有真实性,而且把学校的“争做好家长”与社区的“争做好市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的开展具有了更大的社会意义。

在这样的“大教育”氛围中,每个人都以“标准”为准绳,自觉约束、规范、鞭策自己,通过相互影响、促进和激励,最终达到“让我们一起成长”的目的。

二、科研领先———让教师走上研究之路。

教育教学改革不能没有教科研的指导和支撑,教育实践中遇到的诸多困惑都要靠教科研来解决。要让老师们成为教育的行家,感受到辛勤工作的乐趣,品尝教育成功的喜悦,同样离不开教科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学校的教科研要讲求针对性和实用性,重在研究解决实践中的困惑。从我们的切身体会来说,《小学德育纲要》颁布实施已十多年了,党和国家随后又下发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文件,教育工作者辛辛苦苦地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却不理想,这就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我们组织老师进行反思与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德育工作“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生活实际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为此,我校从2002年起开展了争做“新三好”活动,力图改变学生知、行不一,教、学脱节、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两张皮”现象,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再比如教師教育,以往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外,还存在着就教育论教育、方法单一、知行分离、缺少长效机制和有效载体等诸多问题,同时忽视了教师素质提高的内在因素。为促使老师们走上专业发展道路,激发他们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我们经常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勉励大家,“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

为促使老师们走上研究之路,我校印制了《教师成长记录》,要求老师们写学习心得、教学随笔、教育反思、学生成长案例,等等。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读、个案的剖析及教学相长的总结,老师们在教中研、研中教,以研促教,促自身发展,促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组织开展《教师成长记录》展评和交流活动,并把《教师成长记录》拿给家长看,读给学生听,使教育研究日渐成为老师们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追求,从中体验到做研究型教师的乐趣。

为营造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我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学期都坚持上研究课,向大家传递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并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以问题为课题,我校的教科研氛围日渐浓厚,老师们人人参与,选题务实,工作细致。我校自主开展的课题研究“法德并用,以人为本提高教师素质”,已通过济南市教科所验收并结题。目前,我校的研究课题“‘大教育机制下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又被济南市教科所定为“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正在扎实有序地进行着。

三、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成长意愿。

以人为本,重在实践。作为校长,在办学上,要为每个孩子的一生负责,让孩子们身心健康,主动、和谐、充分发展;要让家长参与办学,满足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愿望和需求,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教师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同步发展。

小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要让学生成才,首先须让学生学会做人。而这主要靠学生“想学”和“愿做”。教育引导固然重要,但成长最终靠的是个人努力,首先要有这种意愿。我们以书面形式做过调查,所有的学生都有成为好学生、好孩子的愿望,但又大都对老师、家长要他们这样那样的做法表示反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尊重,自主成长。为此,我校的“争做‘新三好标准”,都是学生参与起草、讨论同意后制定的,评价办法也是他们想出来的。活动开始后,每位学生都依据“标准”确定自己努力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主要靠自己,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有利于学生自主、自信、自强品质的培养。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达标评价,先自评,再由家长、老师、同学他评。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就有关内容与措施进行修订完善。

老师们反映,学生们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成为“新三好”的主观愿望和追求,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能行。家长们高兴地说,自从活动开展后,孩子的表现明显见好,自觉性强了,知道理解、关心父母了。

同时,我们也非常尊重家长的意愿。学校每一次重大活动,事先都要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坚持让他们进行阶段性评价。每学期,学校都印发“家长评价学校调查表”、“家长评价老师调查表”,书面征求家长的意见,及时改进学校的工作。此外,我坚持利用休息日的时间,每学期至少和各班的家长面对面交流一次,汇报学校的工作,探讨孩子的教育,共谋今后的发展。家长们深受感动,都畅所欲言,对学校、老师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教师更是学校振兴的希望所在。要想充分发挥出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教育和管理中,更应体现“以人为本”。平时,我们注意倾听老师们的心声,想他们之所想,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在教师教育上,我们尊重、保护教师的自尊心,提出了“自尊、自重、自强、自律、自省”的要求,以人格修养为基础,以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靠内化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巩固教育成效。

“争做好老师标准”是经全体老师充分讨论后制定的,学校很少再给老师们提额外的要求,一切均以“标准”为尺度。对老师们来说,自己参与制定的“标准”,不仅能从心眼里主动接受,而且增强了尽快成为好老师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正如老师们所言,“标准”就像一面镜子,自觉加以对照,可见自身“优劣”;“标准”像一把尺子,常用来量量自己,就知个人“长短”;只要朝着“标准”不懈地努力,每个人都能成为好老师!

每学期的“争做好老师”评价,先由老师对照“标准”自评,再由学生、家长、学校、老师他评。评价的结果,学校汇总后反馈给每位老师,同时征求本人的意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然后再由老师自己将评价结果记入“成长档案”中。

作为校长,我坚持做事实事求是,做人老老实实,宽容善待每一位教职工;不以权压人,更不以权治人;怀平常心,说平常话,干平常事,做平常人。老师们说:“在棋盘街小学工作,虽然清贫、辛苦,但心情舒畅,其乐融融。”

四、创新发展———和学生心灵相通。

教育创新必须立足于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本着这一原则,我校开展了“温情融心互动”活动,对以往的家长会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师生、家长间的交流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老师、家长的教育水平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做过这样的调查:愿意学校开家长会的,全班近50名同学中只有6人;开家长会时,愿意和家长坐在一起的只有3人。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开家长会?又为什么不愿和家长坐在一起?答案不难找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重说教、轻沟通”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离我们越来越远。

平时,老师和家长们很少主动和孩子们交流沟通,不仅缺少应有的认识,也同样缺乏有效的手段。家访作为一种传统的家校沟通手段,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居住条件的改善,渐渐被一些学校遗忘。近年来,我们在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但由于观念的滞后,这样的家长会仍是“换汤不换药”,家长埋怨,学生反感。

为了改變这种状况,我校利用双休日开展了“温情融心互动”活动。我们首先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让孩子切实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温情”;只有感情上亲近了,孩子们才能和我们心灵相通,教育才能有效果。

在活动中,老师、学生和家长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谈心。老师对学生的在校表现给予评价,充分肯定其优点和进步,将殷切的希望和鼓励蕴含其中;学生做得不够的地方,则通过启发、引导,为他找出下一阶段的努力目标。同样的,家长也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一一说给老师听。学生则对照“‘新三好标准”,自己去查找不足,确定今后的目标。这样的交流沟通,极大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帮孩子增强了自信心,拉近了他们与老师、家长之间的距离。

我们也鼓励学生利用这个机会,大胆地向老师、家长说出心里话,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活动”的主人。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也都敞开心扉,并能够对自己的表现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温情融心互动”活动受到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好评。学生说这个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尊重,从中感觉到了家长、老师的关心与爱护,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家长们认为,“温情融心互动”活动,搭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在学校、师生、家长之间架起了交流沟通的桥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和谐的“大教育”氛围促进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同步发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开创了我校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今后,我们要将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

猜你喜欢

教科研标准评价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基于STEAM教育的立体教科研模式构建与实施
关于多维联动教科研共同体的行动策略研究
School life课堂实录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