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葬礼

2007-04-17戴士森

满族文学 2007年2期
关键词:祖宗满族棺材

戴士森

满族先人的葬俗中有“天葬”。人在冬季死了,因为地冻挖不了坑,便实行天葬。天葬,据说是把遗体放在大树上,如果被乌鸦吃光了,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如果没被吃掉,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上天不收。怎么办?可以涂些牛油,吸引鸟兽来快些吃掉。

夏天,实行土葬。因为天气暖好挖坑,便于掩埋。

后来满族先民们又实行了“水葬”、“火葬”等等,火葬居多。那时候的火葬是人死后,第二天抬到野外去火化。火化之后,把骨灰装到瓷坛子里,在祖上的茔地埋葬。

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又改回土葬。土葬之前,死者的家属要围绕棺材烧纸,而后才能把棺材抬出。

如果是长辈人死了,晚辈人要放声大哭,这才表示是孝子。出殡回来之后,就不准再哭了。再哭,会被人认为是又死人了。

在病人弥留之际,要把祖宗板和祖宗匣取下来,用红布或者红纸包起来,等出灵之后再放回原处。如果没来得及包,病人就咽气了,那得把祖宗板和祖宗匣用火烧掉,把灰倒在河里,择个良辰吉日,再另立新的祖宗板和祖宗匣。

满族人对横死的人,如上吊死的、车祸死的、淹死的、还有孕妇死了,姑娘得痨病(肺病)死了,都必须火化,不能土葬。

老人病危的时刻,要抬到南炕,不能让病人死在西炕。满族人以西为尊,以西为上,祖宗板都供在西墙上。北炕是晚辈人和下人的住处,所以病人也不能死在北炕。老人死在西炕和北炕不吉利。

人死后,要顺炕沿放三块木头,俗称“停尸排子”,把死人停在上边。要头朝西,冲门,脚朝东。死者的嘴里放一个大铜钱,或者硬币,叫做“含殓”。

停灵时,子女和亲属要“守灵”,也叫“守夜”。儿女在灵前哭,叫做“哭丧”。家人把一条扁担摆在窗台上,俗称“指明路”,就是给死者指明去路。由长子站在一条板凳上,手擎扁担或者木棒,指向西方,口喊阿玛(爸爸)或讷讷(妈妈)“西方大路,明光大道!”

“守灵”时,死者头前要放一碗豆油灯。用棉花捻成长捻,一半在碗里,一半在碗边,把碗边的部分点着。豆油灯一夜不灭,俗称“照尸灯”。

守灵人要坐在旁边守着遗体,一夜不能睡眠,同时看着,不能叫猫、狗等小动物从遗体上过去。相传,如果过去,死尸会灵魂附体“诈尸”(活起来)。

满族一般人家停灵三天。第一天,通知远近亲友。当晚家人不能睡觉,叫做“守灵”。第二天中午开始“祭奠”。亲朋好友得信前来,献上“帐子”和礼钱。“帐子”就是整幅白布,可以七八尺长,也可以一丈多长。上边别上用白方块纸写的大字,内容有“某某人千古”、“万世流芳”等,丧家要把帐子悬挂在灵棚前或灵棚里,供人们观看。棺材旁边,站着一个司仪人,子女和家人跪在棺材两旁,叫做“陪孝”。悼唁的亲友要站在棺材前头,由司仪人高喊:“某某老人家,你老听真,这位是你老的什么什么人,前来给你老吊孝来了!”随后向凭吊人喊:“一鞠躬,再鞠躬,叩首!”凭吊者三鞠躬后跪在地上磕头。司仪人喊“平身!”凭吊人起来走开。下面继续第二人。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第三天出灵,就是出殡。出灵时辰,由阴阳先生定。

死人一般要在屋里停放一夜,第二天入殓。当人们抬遗体时,要走窗户,因为门是留着给活人走的。入殓时,一抬死者,家人和子女要大声痛哭、表示不愿意叫死者离开。人死后,身上要蒙一张白布单或黄布单,同时将脸蒙上,意思是不叫遗体见天日。

满人的棺材跟汉人的不一样,汉族人的棺材是平顶的,满族人的棺材是起脊的,上尖下宽,跟起脊的房屋一样,中间突起,向两边倾斜,内部宽大,满族人叫“旗材”或称“满材”。棺材不能是白茬的,要着色,一般都是红土色。两边棺材帮,画上山水花纹,云子卷儿,俗称“鞑子荷包棺材”。棺材头要画云子卷儿和仙鹤等,有的画上各种各样的花卉,俗称“花头棺材”。棺材头的横批,一般是“驾鹤西去”。棺材后头,要画上莲花,叫做“脚踩莲花上西天”。棺材头的两边,要书上对联,不是贴纸的。死者是男人,上联是“驾鹤西天去”,下联是“金童送西方”。死者是女的,上联则是“驾鹤西天去”,下联是“玉女送西方”。有的对联,上联是“金童玉女前引路”,下联是“脚踩莲花上西天”。

满人还有“报庙”的习俗,就是老人死了,家人和子女要穿上孝衫,排成一排,到庙上烧香,边走边哭,吹鼓手边走边奏哀乐。人死后,家里人要把死者生前枕过的枕头烧掉,可以在房门前烧,也可以在大门外烧。这种风俗今日城市和乡村都还沿袭着。

冬天,三天入殓。夏天气炎热,可以当天入殓,三天后出殡。

满族人死后,院子里要挂起一个红幡。有一尺多宽,一丈多长,拴在两丈多高的木头杆子上。杆子要竖在院子里的西边。满族人认为幡是死者的魂灵。

出殡,一定是单数,如果双日子出殡,就意味着家里又死人了。如果赶上死者的生日,一定要避开这天出殡。

出殡的前一天,要“哭九场”,家人和子女、亲属要哭死者九次,俗称“送魂”也叫哭“九包”。

满族人戴孝,也像汉族一样穿白孝衫。汉族人孝衫后有一绺麻,俗称“披麻戴孝”。满族人不披麻。远房男亲属,腰间扎一条白带子,俗称“孝带子”。直系亲属男的截孝帽子,远支亲属是不戴孝帽子的。孙子辈的,孝帽子上钉块小红布,叫做“戴花孝”。

妇女戴“包头”,就是把白布折叠成长条,在头上围一圈儿,然后结上,余下的布条下垂两肩,要一长一短。死者是男的,则左长右短;死者是女的,右长左短。头上结白头绳,第二天改为蓝头绳。服孝期间,如果生儿育女,则认为是不吉利。三年内,男人不能穿红衣服,妇女头上不能戴红色头花,所谓守孝三年。

脚下不论男女都穿青孝鞋。汉族是穿白孝鞋,穿青鞋须用白布蒙上,变成白鞋。

出殡之前,男人所结的孝带子要下垂到膝盖。出殡之后,将孝带子垂下部分挽在腰间。一百天以内,妇女不能去掉“包头”,男人不能剃头刮脸。

老年人死了,管丧家叫喜丧,也叫老喜丧。

出殡的时候,长子手举“灵头幡”,走在灵车前头。灵车后,其他子女们打着“铭旌”,就是细长的布条,像旗帜一样,结在一根长棍子上。布条的周围镶着蓝旗,“铭旌”就是蓝色。

出殡之后,棺材入土,送葬的亲友把铭旌撕碎,各拿一块,回去给小孩子做衣服做鞋,认为这样孩子可以避邪和不做恶梦。

满族人还有一种“烧饭”的习俗,就是把死人祭祀时的供品,如馒头、饭、菜等,在坟上烧纸的时候,都倒在火堆里烧掉。

出殡回来要摆宴席请参加送葬的亲戚朋友,叫做“辞灵饭”。

祭奠日期也是有讲究的。有“一七”,也叫“头七”,就是人死后的第七天。家人和子女们要携带供饭、供菜、黄香、黄裱纸、金箔、银箔等到坟头上祭焚烧。金箔和银箔,要叠成元宝形的锞子,象征金元宝和银元宝。以后是“三七”、“五七”、“七七”祭奠,仪式和“头七”一样。

到了一百天,还要照样祭奠,叫做“烧百日”。祭奠完毕,家人和子女在坟前脱去孝服,叫做“脱孝”。

到了一周年的时候,要“烧周年”,举动比较大,一些亲朋好友都来参加祭奠,以后便是烧三周年,也和烧头周年一样。每年清明,家人和子女要上坟祭奠。在坟前摆上供桌,摆上供饭、供果、供菜、焚香磕头。

年三十晚上,即除夕之夜,满族人有“烧包袱”的习俗。所谓“包袱”,就是糊一个大白纸口袋,里边装上用金箔、银箔叠成的小锞子(小元宝),还有旱烟叶等。纸袋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和祭奠者的名字,意思是专给他们享用,不被外鬼抢走。

老人死后的头一个春节,房门贴蓝色对子写白字。第二年贴蓝色对子写黑字,不许贴红对子。第三年恢复正常,贴红对子。

[责任编辑雁名]

猜你喜欢

祖宗满族棺材
是棺材,也是艺术品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官财”的故事
《钢琴课》中威尔逊的民族追寻
货比货
穿越时空探访“祖宗”
Passage Six
奶奶的宝贝鸡
我的同桌——“猫祖宗”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