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插箭:高山之巅的圣礼

2006-11-22

西部大开发 2006年11期
关键词:甘南山神仪式

龙 泉

三大藏区之一的安多藏区,有很多独特的风俗文化现象,甘南的插箭节就是其一。插箭节是祭战神、祭山神,以祈求保护神护佑地方和百姓平安福祥的一种民间节日,非常有趣而神圣。每年举办一次,各地时间不一,由法师当年择定,大致的时间一般在五六月间。

古老苯教自然崇拜文化的活化石

甘南的插箭节由来已久。传说,最早的藏区原始部落间经常争战不休,出征作战的人,为了不在陌生的地方返回时迷路,一路插箭作为路标,后又演变为战士英勇战死地的标志和祭祀地而流传下来。更神异的传说是,拉卜楞一带过去各村寨人家很少有生男孩的,法师们发现是地方护法山神没有了武器,无法有效镇妖驱邪,导致附近的妖魔鬼怪兴风作浪、为害百姓所致。于是,拉卜楞寺的活佛就派两个小孩将他保管的一只神箭插到山上去,就是现在塔哇村和曼克尔村祭祀山神的阿米夏勒山顶。据说,山神得到了这支神箭,重新发威除掉了妖魔,从此,地方复归安宁,家家平安吉祥,生男生女,人丁很快兴旺起来。

又有苯教关于宇宙起源的故事这样说,很早很早以前,一位叫赤杰曲巴的法师,将5种本原物质收入自己体内,轻轻唸了一声“合”,就产生了风和火。火借风势,冷热相遇产生的露珠掉在大地上,形成了山。5种本原物质后又生出一只发亮的卵,法师用光轮敲击卵,产生了光,向空中散去成为散射神,向地下散去成为箭神。箭神保护地方百姓,藏区的人就每年送箭祭箭神,形成了今天的插箭节。

著名的藏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里,也有插箭的记述。格萨尔王每每出征,都要举行盛大的插箭仪式。而且,在许多危急关头,格萨尔总是以自己的那把神奇的弓箭化险为夷。所以,甘南现在还保留着一种“出征舞”,武士们手中的长矛弓箭,让我们看到弓箭对古代高原部落战士是多么重要。他们认为,有威力的武器,就是神的武器。冷兵器时代,箭是一切民族战斗必需的武器,它有射程,可长距离杀伤敌手,的确比刀枪更具威力。

藏学家们认为,插箭节起源于青藏高原古老先民苯教的自然崇拜观。苯教认为万物有灵,无论天地、日月、星辰、山峦、湖泊、河流、树木、野生动物等,都是不同的神的化身,有的善有的恶,它们处处显示出超人的威力。山是藏族自然物崇拜中最有影响力、最久远的一种内容和形式。因为,山上的雪水滋润着土地和牧场,使人们直接获益,所以人们把它尊为神,山神。藏区有很多著名的大的神山圣山,人们也把生活地周围的山,视为直接保护地方和自己利益的小的神山,那里驻着山神、保护神,他们认为每年祭拜就会得到它们的保护和庇佑。祭拜的方式,就是送巨大的神箭给山神,以使它更有威力。一切祭祀风俗,都是在神秘威严的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类,寄希望和求助于神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文化形态穿越时空,有极强的生命力。甘南仍然遗存着的插箭节,就是最好的说明。

浸透了神圣之气的箭台和神箭

箭台,藏语叫“拉则”,意思是设在山顶的箭丛、神台、山神宫等,类似于蒙古人的“鄂博”堆,意即祭神的地方。

箭台的设置地,有一定的讲究,官府、僧院的设在山最高处,村庄、部落的设在山腰处,一般老百姓个人家族的设在山根,是不能乱来的。选址由佛寺高僧或宁玛派咒师看风水确定,并由他们来主持建“拉则”仪式。在拉卜楞镇一带,一般都是由拉卜楞寺的资深高僧和红教寺的宁玛派高僧来主持此事。

初建箭台,要在选好的位置埋一个大宝箱(玛曲地区是在挖开的方坑里埋一个宝物大包)。大宝箱足有二百斤重,里面装着大量经书、佛像、宗教宝器、珍贵药物、金银和珍珠宝石之类,必须装得满满的,外面用黄色锦绣绸缎包裹捆扎结实。宝箱四周和下面置有许多内装金、银、珠宝和粮食的宝瓶,上面盖上柏树枝、白羊毛等物(柏枝有镇邪作用,白羊毛可通向天界),再洒上酸奶。宝箱上面再立一根四棱的柏树“命木”,作为未来箭丛的垛心。

制作“命木”很严格,规定去林中砍伐“命木”的人必须是一年之内没有接触过死尸的人,还必须把全身洗得干干净净,保证“命木”的绝对干净圣洁。主持高僧在“命木”东西南北四边写上一些祈祷语,在上面绑上白色哈达、白羊毛和黄色缎子布,固定好,然后就开始念经祈祷,做法事。此时,有3位威武藏汉,分别执长箭、短刀和弯弓,来回周旋逡巡着,表示给神呈献这3种武器。法事做完,就开始填坑立村庄和部落集体的大箭。整个过程圣洁神圣,不允许妇女出现在旁。

箭台建成后,就可以由各家的代表上前插自己献给山神和战神的彩箭。传统中,插箭的全过程由男人进行,不允许妇女参加。但现在有些地方,如拉卜楞的塔哇和合作镇等地,已出现松禁,男人不在或无男人的家庭,也允许妇女上山参加插箭仪式,但最后往箭垛上插箭女人不能染指,只能请其他人代劳。

插箭节到来之前至少半个月,人们就要早早儿开始准备工作,如制箭杆、印经旗、做箭羽、拌桑子、印“隆达”(纸风马)等等。

笔者在拉卜楞、合作和迭部等地看到,各地制箭的方法和形式大同小异,箭也基本相似。这种在插箭节上所用的为山神准备的箭,足有十米左右长,是完整的一棵碗口粗的树干剥去皮削制而成的,松柏树干则更好。因为是神用的箭,必须是很长很大的。箭羽是彩色的,约两米长,由3块彩色箭板拼成。箭板上绘有太阳、月亮、虎、羊、宝葫芦、法螺、宝伞、牛羊角、水云纹等图案。箭顶端绑一簇柏树枝,箭杆上有红、黄、蓝、绿、白各色旗绸,分别代表太阳、土地、蓝天、森林和白云,象征大自然崇拜和吉祥如意。箭板下吊着两簇羊毛团,象征对山神纯洁的敬仰。神箭,每家各准备一支。箭做好了,还要拌桑子。桑子,就是用糌粑、酥油、鲜奶、酒、青稞面和糖果拌和制成的神的食物,为祭祀开始时煨桑敬神时所用,表示对保护神的敬意和关心,制作时要选用最优质最干净的食物。祭祀时往空中撒的纸风马,藏语叫“隆达”,上面印有背负宝珠的飞马和虎、狮、鹏、龙等图案,象征好运亨通,得佑顺吉。

插箭节的前一天,所有人家的箭都要做好,路途远的还要提前用马驮到箭台山下,等待第二天往山上扛。

插箭是藏人精神世界里的洗礼

因为甘南各地的箭台一般都设置在附近的高山上,有的路途很远,而且要赶在太阳刚出山祭祀开始时到那里,这样参加祭祀仪式的人就必须提前起床,甚至摸黑走很长时间夜路。笔者今年参加塔哇村的一次插箭祭神仪式,因为远,凌晨4点就起床进山,在彦克沟走了竟1个小时,才到达箭台所在的拉日嘎绕山。暗夜中,扛着长长的箭,或背着柏枝和桑子的人,向着同一个方向匆匆进发。低低的人声像祈祷,神圣而静穆。

甘南各地的箭台规模可观,方圆和高都达几十米,箭堆呈三角状向上,直指蓝天,象征着战神的威严和部落的兴旺。太阳将要露头时,是插箭仪式的祭司开始念经的时候,这时祭神仪式就开始了。

先是煨桑,人们把背来的柏枝放到煨桑台上点着,然后争先恐后往煨桑台投放桑子,洒施净水和酒。顿时,浓烟滾滾,直升九霄。此时,法螺号从山头“呜呜”响起,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拉加罗!拉加罗(天神胜利了)……”的高呼声。人们一边往东方的空中抛撒红红绿绿的纸风马,一边举着自家的彩箭,围煨桑台从左向右转圈儿。此时,在山头箭台浓香的柏树枝和桑子的大片烟雾中,彩羽的巨箭随人潮涌动,彩色纸风马像雪片一样在和暖的晨光中漫天飞舞。

煨桑之后就开始插箭。各家青壮年代表高擎自家制作的彩箭,高呼着“拉加罗”,顺时针再绕箭垛转圈,然后正式开始插箭。插箭时先插村里的公箭,然后大家蜂拥而上插自家的箭。这时骑马的人围着箭垛狂奔,持枪的人向空中鸣枪,其余的人向空中撒纸风马,长时间高呼“拉加罗”……插箭仪式进入高潮。箭垛由于每年都要插添新箭,有些地方的箭垛已经很有规模了,为了防止箭倒下来,一般都用粗大而长的木头从四周加以双道箍捆。插新箭时,要爬到加固用的很高的横木上去,所以插箭一般都是由勇敢的小伙子们来完成的。把自家当年的新箭插到箭垛里去,是表示献给部落保护神以新的神箭,祈求神保佑全家新的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得福。在早晨红暖的阳光里,衬着远山的绿,数百支新箭让旧箭垛换上一重新衣,往往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就这样,新箭簇拥旧箭,箭堆会一年年扩大,象征着山神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不可征服,永远地保护着自己的百姓平安吉祥和富足。

插完箭,还要到距箭台不远的另一个山头插旗。经旗是印有经文和六字真言的一些彩色经布绑在旗杆上制成的,一个旗杆上可以有好多幅经布。箭台和旗台之间,拉一股由3根白羊毛线搓成的连线,把两台连接起来,这是通天绳,意思是人与神沟通联在一起。插旗仪式中,也要点火煨桑、吹螺号、抛撒纸风马,也要呼唤战神的名字……做法与插箭相似。然后,人们围着旗台转圈念经,接受战神的检阅和赐福。有些地方随后还要进行赛马活动,以取悦战神。整个插箭祭祀仪式,一般需两三个小时。

仪式结束后,往往仍有一些人留在山头的箭台和旗台那里不走,他们是更虔诚者、远道而来者或怀有特殊祈愿的人。他们要在这里埋宝(经文或其他宝物),继续为亲人为家人祈祷,发出各种祈愿。笔者在合作唐千山的祭祀仪式上,遇到过一位远道从拉萨赶回老家来参加祭礼的妇女,她围着箭台转啊转,最后一个离开那里。她在那里埋了宝,许了愿,然后才恋恋不舍地下山来。她一脸的平静和安详,非常虔诚,眼睛里充满了感激的泪水!

在迭部的一次插箭节上,我遇到一位叫才让的中学生,他是从合作赶回来祭山的。他告诉我,村里在世时威望很高的人,后代也尊他们为山神,在一个日子里会插箭祭奠他们。他说,在他们那里谁勇敢,谁对部落有功,谁就是神,就会受到后世的祭奉!多么纯朴简单!这就是藏人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而且,在一代一代往下传。

拉卜楞镇塔哇的老村长塔郎告诉我,他们的这种部落传统风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甘南的插箭节不是简单的一种民族风俗,而是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藏族人活在精神世界里。

猜你喜欢

甘南山神仪式
甘南记事
山海经之人身羊首山神
色与光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Talking strategies
一只镀金打火机
甘南小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