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坡吐新翠

2006-11-22冯建喜

西部大开发 2006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

冯建喜

当年,一首《黄土高坡》,唱红了大江南北。人们印象中陕西的黄土高坡,也许是尘土飞扬,千沟万壑,到处都是贫瘠、闭塞与落后。然而,当今天我们走进广阔无垠的黄土高坡,看到的却是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景象,城里美、乡下靓,这样的面貌,正在黄土高坡喜人地呈现!

农村不比城里差

2006年夏天,记者在陕西省旬邑县职田镇车村采访,一走进车村广场,就看到村口偌大的一个广告牌,赫然写着“新农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巨幅广告。这幅广告成了车村人生活变迁的真实写照。

车村有190户800多口人家,过去一直住在沟坡沿线的土窖洞或土墙围子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近几年,车村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紧接着,村领导班子从2001年开始着手规划改善群众生存条件,三年多时间,全村70%的群众从深沟沿线搬迁居住到了塬上的新村舍。2005年村上又借助县上“群众修路铺底子,政府出钱铺面子”的大好机遇,实现了大街小巷柏油化。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修建了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广场。如今,车村已旧貌换新颜。

记者随意走进新村一排二层小楼别墅户型的一家农户参观,主人杨相文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五口人住了180平方米,他家后边是卫生间,柴草堆放整齐有序,房前屋后到处干干净净,桌椅无尘,餐具无垢,窗明几净。杨相文说,如今的新农村一点不比城市差!自来水、娱乐室、电灯电话,样样不缺,就连休闲活动场所也有了。做饭用上了沼气灶,洗澡用上了太阳能,房子住得比城里人还大,空气比城里好,心里比城里人还舒坦。当记者问到村民杨兴军住进新农村新楼房的感受和盖房以后是否还有存款时,他的笑声、村民的介绍、都见证了他们的幸福和喜悦。

好产业激活一盘棋

在旬邑县走到车村、谈村、鹏旗村、高坪村的新农村,一排排漂亮的小楼房,宽敞平展的水泥路,纤尘不染、花木扶疏,俨然置身于现代都市。这些都缘于有一个好产业和好的机制。

旬邑县果业中心主任许虎林说:“去年全县果农苹果收入人均达到2326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目前在我们县盖得最好的房子是苹果生产专业户,盖得最好的新村是苹果生产专业村。”

“村民在新农村建的房子,是群众自己筹措资金、自己盖起来的。因农民钱袋子鼓起了,你自己想住新房了,所以你自己就拿自己的钱建,村上给群众提供的是水、电、路三通及规划和设计。” 车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昌的这番介绍使我们对产业富民、机制利民的理念更加确信。

旬邑县在新农村建设上起步较早,2000年他们就顺应先富起来的农民对改变居住环境的迫切要求,适时统筹安排,免费设计出20套不同风格、不同面积、不同造型的户型设计图供农民建房选择。既有两万到三万元的,也有五万到六万元的,还有七万到八万元的建房标准。既符合现代生活起居又考虑到了群众的承受能力。

旬邑县县委书记郑光照说:“我们抓新农村建设尊重农民意愿,因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能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坚实。”

旬邑县在农村柏油路建设中,提出了“乡村铺底子,政府铺面子”政策,既没有给哪个村先修路,也没有给哪个村下指标,定任务,全靠政策来引导,哪个村群众积极性高,先修好了路基,就先给哪个村铺油路。这一政策,调动了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仅2005年一年就有94个村通了柏油路,总共投资2400万元。今年又有80多个村计划修柏油路。

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陈德铭在旬邑县考察后,对旬邑县创新机制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像旬邑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规划有序,机制方面很值得全省来学习,它在基础设施的突破上,利用农民的力量、利用基层的力量,把公路的基础做好以后,用政府的钱来铺面子,这样一种做法在全省非常有借鉴意义。从实际出发,在农民现有的财力情况下,推进新农村建设,旬邑的经验在陕西有典型的代表性,尤其值得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借鉴和学习。”

人居环境的升华

“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更快地提高。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今年33岁的旬邑县职田镇车村任相文,个子高高的,相貌不差,是个好劳力。可过去住在山沟下边的破旧房院落里的时候,就是娶不上媳妇。多家人来相亲,到家里一看,都因为条件太差,扭头就走了。他的父母亲整天为儿子的婚事发愁。自从搬进新村,改善了人居环境以后,上门说媒的接踵而至,很快选中了如意的对象。

车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昌认为,“新农村不能光有‘小洋楼,不能光有水泥路,不能大家只忙着挣钱,还要形成‘邻居有事大家帮,全村有事同商量等助人为乐的良好村风民俗。”刘建昌说:“自从搬上来之后,人心里也感到乐滋滋的,生活习惯上也得到大的改变,这体现出了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原来住在沟缘,一出门就是陡坡滑坡地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对生活盼望和乞求就没有那么迫切,搬到新农村近几年来,根本就没有听到说谁家吵架,家庭邻里都很和谐。”

张洪镇鹏旗村秦光明告诉记者说,条件好了生活习惯都变了,现在居住在新农村后,从地里回来以后晚上能冲个热水澡,人变得讲究卫生了。做饭用起了沼气,生活条件跟城里人没什么区别了。

记者在旬邑县所走过的新村,村村都在“改陋习,树新风”,一股新农村建设的新风正在改变着这里的一切。

“公选”村官显身手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记者采访走过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个好书记、带活一班人,一个好班子、带富一个村。

宝鸡市千阳县从2003年10月开始,通过笔试面试,培训考察,打破身份地域界限,分三期以“万元年薪”为全县公选了71个村党支部书记,这批高素质的支部书记队伍,在千阳县开展的“以创建文明家园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中大显身手,出现了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局面,朝阳、王家庄等10多个后进村一举跃入先进村行列。

千阳县水沟镇新中村公选村支书时荣功,原来是水沟镇武装部长,2004年1月公选到新中村任支部书记后,身兼两职,经常昼夜忙碌,组织新村搬迁56户盖起新房屋,整修村级道路7.8公里,衬砌U型渠道7.3公里,栽植绿化树速生杨32000多株,发展蚕桑面积300多亩,搬迁了新的村委会,发展一批新党员,在群众中很快树立了威信。

张家塬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惠宽军,公选到寺坡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后,发展奶畜产业,抓移民搬迁,以村庄道路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清理“三堆”(土堆、柴堆、粪堆),治理“三乱”(乱泼污水、乱扔杂物、乱倒垃圾),美化“三口”(家门口、街口、路口),实行农户门前四包管理责任制,彻底改变农民的生活陋习,确保村容村貌整洁。使寺坡村今年确定为全省新农村示范村之一。惠宽军说:“原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现在党委和政府同我签订了目标任务,而且群众对我期望值很高,所以说逼我去干事,不但要无过,而且还要有功,才能够取得群众的支持。”

原寺坡村党支部书记何发乾本来在本村发展奶牛养殖初成规模,新农村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现代化的挤奶站,公选党支部书记后,组织让他到比较落后、产业基础差的王庄村任支部书记,通过几年努力,很快改变了王庄村的落后面貌,各项工作非常出色,2004年12月份,他被提拔为张家塬镇党委委员、副镇长;2005年被宝鸡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标兵”。

靠产业强村

地处关中西部的千阳县,是一个年财政收入只有两千多万元的穷县。近几年来,千阳县立足产业强村目标,连续五年冬春组织农民开展以新增万头奶畜、万亩草、万亩桑、万亩菜、万亩林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大力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开展以创建文明家园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走出了一条西部贫困地区靠奶畜、蚕桑等产业强村,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成功之路。

千阳县张家塬镇寺坡村,奶农王玉仓是该村最早养牛起家的,一提起靠奶牛致富的故事,他就眉开眼笑,直夸党的政策好,夸奖当地政府给奶畜产业支持力度大。他说村上的奶站都是政府拨款修建的。过去一下雨村里到处是烂泥,现在政府又给投资打水泥路,村民不掏一分钱。村民们坐下聊闲时都说:党的政策好,产业富民才有发展的后劲。去年一个月仅给本村奶农发奶款就达22万元之多。

陕西飞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乖虎介绍说:“到目前全县有将近3万只的奶牛、将近8万只的奶山羊。我们的产能达到目前年产18000吨乳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据了解,目前全县奶畜存栏达到12.8万头只,奶站小区达28个,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质最优的莎能奶山羊基地,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7.8%。千阳县委书记刘升周说:目前千阳县已实现农民人均1头奶畜、1亩果、半亩桑、半亩菜的产业格局。县上引资兴办的联富脱水蔬菜加工厂,带动23个村集中连片建设蔬菜基地,全县蔬菜基地达5.5万多亩,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增长200元以上。今年2月,千阳被评为“十五”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

蚕桑是千阳的一个特色产业,农民发展蚕桑养蚕的命运与县缫丝厂的命运息息相关,去年招商改制后的荣盛茧丝绸公司,生产规模达到8000绪,品质达到国家6A级出口标准,带动全县发展优质桑园达6万亩,年产鲜茧900吨。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县各级干部都在强力推动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为了推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文家坡乡曹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刘千龙,还利用在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厅做节目的机会,作了一次千阳蚕沙枕头及工艺品的广告,刘千龙说:“我们村上去年9月份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蚕桑生产规模效益第一村。现在多数的蚕沙白白的浪费了。传统的蚕沙枕可以促进人的睡眠、血液循环,对人的神经也有好处,我想通过媒体宣传,把咱这个品牌推出去。另外,这个蚕沙枕对人体有好多的帮助催眠作用,我想咱省长平时工作很辛苦,肯定一晚上睡眠时间比较少,特别是崔永元有个失眠症,我知道以后这一次特意带过去两对蚕沙枕,给他们各人送一个。当时崔永元觉得这几个产品都突出了千阳民间特色,所以说突发奇想地做了一次千阳的广告。”

刘千龙介绍说,当时每人拿一件千阳的产品,有五毒马甲、蚕沙枕、民间工艺刺绣狮子狗和千阳的苹果,大家伸出大拇指齐声说:“千阳的产品真好。”

“绣”出“生活宽裕”路

千阳县把民间工艺品开发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开发布艺、刺绣、布贴、皮影、麦秸画、剪纸等六大类300多个工艺新品,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品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000多万件民间工艺品销往美国、泰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当地5000多名农村妇女靠巧手走上生活宽裕路。

千阳的工艺品越来越红火,离不开县、乡、村三级工艺品协会。

千阳县南寨镇阎家村杨林转和她的师傅李爱姐,从2001年开始创建了阎家村鑫兴工艺品协会,组织本村300多妇女、辐射带动周边3000多农村闲散女劳力,从事五大类上千个品种工艺品生产制作,有壁挂式五福拜寿、动物系列老虎枕、服装马夹、日用品和鞋垫等。前几年每年销往全国各地的工艺品有20多万件,还有大量的出口到国外,仅去年一年就有70多万件民间工艺品出口,今年已签订单100多万件。

记者走进杨林转的家,墙上到处悬挂着色彩明快、艳丽、充满乡土气息的各类民间工艺品,还不断有本村和外村的妇女向协会交用于出售的民间工艺品。据了解,当年赞助红凤工程的“千花帐”就是出自这个协会数百名会员之手。

民间艺术家李爱姐已经70多岁了,自从县上搞工艺品开发,她的巧手换来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李爱姐说:“过去都很穷,女的向男的要钱用,做开工艺品了,女的都没人说是非,没有游门子时间,挣钱都大把大把的,开销、水电费、娃娃上学都不靠男的,女的把钱挣下了,大家都有钱花了,也不受男的气了。”

在各级协会的带动下,千阳县近5000多名农村妇女靠刺绣、布艺、剪纸等民间工艺品等手工技艺每年拿回300多万元。她们的绝活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等艺术单位收藏千余件。很多人成长为省、市民间艺术家。2004年3月份,千阳县南寨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刺绣之乡”。

以奖代补引出生态村

杨陵区委、区政府针对过去示范区周围农村“有新房无新村”、“院内脏乱差”的问题,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思路,加大政府投入。确立了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方式,每年拿出1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调动农民群众投资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群众加快文明生态村建设步伐。仅三年时间,全区创建了10个文明生态示范乡、20个文明生态村或初级文明生态村。

杨陵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徐永厚介绍说:“杨陵区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每建一座大棚奖励1000元,每建一个200至300头奶牛的养殖小区奖励12万到18万元,农村街道水泥化每平方补助7元,农户门前绿化每平方补助60元等一系列的以奖代补的政策,每年财政向农村的投入达500多万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杨陵区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要求,搞好村庄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对城中村、城郊村、富裕村,按城市新社区的标准“先规划后建设,未规划不批建”。崔西沟村毗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规划时就确立了“进农家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采农家果,娱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民俗旅游接待产业发展方向,从村内生态环境建设入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对村内街道全面实施了硬化,安装了路灯,门前种上了柿子树,修建了花坛,实现了街道硬化、净化、绿化、村内村外生态化、环保化,屋内建成了新型旋流自动循环沼气池,安装了沼气灶,极大地改善了村内的生态环境面貌。很快使崔西沟村成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具有浓郁农家特色的生态文明村。

崔西沟村村委会主任崔战平说:“每干一个新生事物,群众有一个接受过程。2004年4月份提出来要搞生态民俗村这事,启动速度缓慢,科教局为了调动群众积极性,实行以奖代补的形式。群众室内装修时,油漆、涂料群众自己掏钱购置,工人工资由科教局拿项目资金给群众兑付,起初的7户每户给补助2000块钱,群众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了。像我们村的硬件设施上、水泥路面硬化,每平方米区上7块钱,乡上3块钱,共补助10块钱。”

去年一村一品研讨会期间,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到崔西沟村村民崔行军家和村委会主任崔战平家视察,充分肯定和评价了生态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崔战平说:“曾副主席对咱们村的发展感到很高兴。临走的时候就说,希望我下次来的时候,你们都能盖上三层楼,马路宽敞明亮,家家户户都能搞上经营,你们的日子肯定也更好过了。听到曾副主席的谈话后,当时我感到很激动,很受鼓舞,曾副主席能来到崔西沟,我们确实感到很荣幸,我是西沟村的带头人,要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让农民老有所养

杨陵区积极创新医疗保障机制,目前 88.8%的农民能享受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做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杨陵区卫生局局长崔社发说:“咱们合作医疗政策是这样的,农民每年交10块钱,中央财政拨20块钱,省、市、县财政再拨20块钱,现在就是说,你交10块钱,各级财政要给你补40块钱,你交的这10块钱,其中还有6块钱,在你个人账户,你可以拿去看门诊,门诊看不完可以转到下一年去,咱区上每年每户最高报销封顶是1.5万元,去年杨陵区有9户农民报了一万五。”

据了解,杨陵区目前已经有近7.6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今年第一季度已兑付医疗补助资金54万元。崔社发说:“从我们卫生部门来说,一个就是要规范工作程序,在整个合疗报销过程中,我们采取直通车的办法,那就是说农民在哪里住院,出院时由医院就直接补贴,农民不需要拿着这些东西跑到合疗办来,农民很方便。再一个我们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做到熟人生人一个样,干部群众一个样,卫生局里面的人外边的人一个样。”

过去农民住院治疗最低花费是800元,杨陵区去年降低到了400,另外,又增加了单病种,保证了更多的农民能看得起病。有些农民原来能拖则拖的青光眼、阑尾炎等病症,在很短时间内通过手术或者治疗就能痊愈的单病种病,实施定额付费,农民进医院时就知道他要付多少钱,医院必须在这个钱数内给农民看好,让农民达到出院标准才能出院,限制了医院开大处方,乱检查乱开药,用超了不补,用少了也不扣,受到农民的好评。

把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到实处,让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这是杨陵区的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校村共建催开增收致富花

杨凌示范区积极推进专家与农民、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一些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在生产上及时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陵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有140名专家老师与示范区的各个村子实施校村共建,帮扶农民发展71个产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推广处副处长张显说:“我们包扶了14个村,从技术上来解决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的技术问题,还组织建立农民技术协会,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户、养殖小区,给农民起一个示范作用,带动这个产业良性的发展。”

杨陵区大寨乡西卜村党支部书记彭科民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杨陵职业技术学院的动物科学系同他们村搞村校共建,专家教授老师经常到村里举办饲草青贮、疾病防治、高产喂养法等养殖技术学习班,解决了以前农民在传统养殖时不懂的一些新知识。

杨陵区李台乡南崖村支部书记李斌介绍说,在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在小西红柿的生产上,探索创新出一种全新的增收模式,就是小西红柿收获最后一茬时,把老枝剪掉,让其长出新枝,又能收获一季小西红柿,不但增产而且延长了生产周期,市场价格高出一倍,产生了很好的效益。

据介绍,通过校村共建,杨陵的农民增收人均达到3200多元,比2000年农民人均1360元翻了一番。

走过陕西旬邑、千阳、杨陵,看到发生巨变的关中村镇。我们仿佛听到了新时代高亢有力的兴秦之声、富民之曲,而这些美妙的曲目、这些发自肺腑的铿锵旋律就是过去曾经唱着悲哀旋律的黄土地上的人们。在中华大地上,也许这些声音显得非常微小,但是,与时代节奏合拍的声响最终能越来越显示出它强大得力量。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
耕牛和农民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
农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取消农业户口,农民还是“农民”吗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