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新农村建设考察记

2006-11-22西

西部大开发 2006年11期
关键词:一村规划农民

西 龙 非 儿

前不久,西安市组织考察团赴成都、绵阳两市考察学习新农村建设,就新农村建设中的氛围营造、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综合改革、农民培训等问题进行了综合考察,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促进西安市新农村建设颇具借鉴意义。

绵阳:多种产业新模式

绵阳市按照农村不同产业发展类型分为8个模式。即: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主的爱民村模式、以休闲农业为主的戈家庙村模式、以扶贫新村建设为主的天池村模式、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小桥村二社模式、农事体验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生态经济模式、以农机推广为主的古柏村模式等,通过一村一类型、一村一模式的集中示范建设,为今后在全市的推广提供经验和样板。在天池村这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当地政府通过引导农民发展良种猪、蛋鸡养殖和无公害蔬菜种植,在短时期内实现了脱贫。在此基础上,天池村引导农民开展“五改三建”的建设样式。在白玉村(曾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当地政府针对该村村民文明化程度较高这一实际,将其列为试点村,分三步打造新民居风貌:第一步统一设计,穿靴戴帽;第二步前庭后院,打造地坪;第三步内部改造,一池三改。政府投入引导资金200多万元,群众自筹100多万元,改造了200多户。还有戈家庙村这个城郊村,通过发展农家乐,带动城里人也来投资开发,使原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金疙瘩”,全村农家乐发展到67家,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83元。

成都: “三个集中”创新篇

“三个集中”即: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他们以县城和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提高以城带乡的能力;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加大调控力度;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加大保障力度;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加大引导力度,初步形成了农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良性机制。

万安镇城南坡统建安置小区是落实麓山国际社区等重大项目的农民安居工程,已完成的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安置农民800余人,正在实施的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可安置3000余人,将于年底前交付使用。安置区内道路、通信、水、电、气等设施齐全,休闲、娱乐、健身设施齐备,还有专门为农民提供务工信息的电子展示屏、培训农民的电脑教室等,让考察团大开眼界。永安镇白果村人均耕地只有0.8亩,但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

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在五个产业特色鲜明的村子,用都市农业的理念,以城市建设的标准,着力打造了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成为当地火爆的旅游观光景点,使当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实现市民化。农民收入形成了四条稳定的渠道:一是土地及宅基地租金,每亩土地每年可收益1800元,每块宅基地出租收入3万元~10万元;二是工资性收入,农民通过打工每月可获得500元左右的收入;三是股金收入,农户以宅基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享龙头企业的利润;四是保障金,符合保障条件后,每月可领取364元养老金、210元低保金。2005年,锦江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21元,红砂村更是达到7060元。这里的农村,既有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也有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既有造型新颖别致的住房,也有花团锦簇浓荫匝地的小道,还有络绎不绝的游客。

成华区北湖风景区更是一个大手笔。这里原来属于龙潭街道办事处和成、秀水、石马等三个村,是一片低洼易涝区。从2004年开始,成华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投资3亿元,挖塘形成水面541亩,建成锦鲤戏水等十大景点,带动周边土地价格大幅度攀升,吸引企业参与开发,目前这三个村的村民全部搬迁住进新居,成为风景区的员工。呈现出田园都市化、产业生态化、就业增收多元化、区域发展可持续化的良性局面。

考察团谏言“新农村”

考察团通过对成都、绵阳两市新农村建设的考察学习,结合西安市农村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要强化对“三农”的认识,用战略的思维整体谋划,确立支持农业就是加快全市工业化、投资农村就是投资城市、关心农民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理念。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入手,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对农业给予更多的关心,对农村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农民给予更多的关爱,形成重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建议西安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充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事协调机构,理顺区县的管理体制,抽调得力干部,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监管等职责落到实处。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在全市形成“规划在市、主抓靠县、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二、大力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多种样式。按照《西安市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方案》,全市在面上抓好板块农业、籽种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六种农业,在点上要把工作中心下沉到村,突出抓好“一村一品”。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要抓好六件事:一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二是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形成良好的体制环境,促进一村一品的发展。三是推进科技兴农,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增强一村一品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一村一品的市场连结机制,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科技含量。五是加快品牌培育,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品牌建设,搞好商标注册,提升一村一品的竞争力。六是积极开拓市场,积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构建一村一品的信息网络,进一步拓宽一村一品的发展空间。

三、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突出改善人居环境。借鉴成都的“规划全覆盖”经验,把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工业布局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衔接起来,与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规划衔接起来,积极引导农民有序建房和农村有序发展,坚决避免产生新的“城中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一年时间先完成1000个村的建设规划,然后再用两到三年时间逐步实现全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满覆盖。

四、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要整合中央、省市各种涉农投资,集中起来办大事,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投入的积极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认真做好土地文章,积极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充分挖掘现有的村庄占地,为加快发展开辟土地来源;允许城市居民、机关干部带资投入农业开发及新农村建设;支持村组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与资本、品牌合作,兴办龙头企业;加速土地流转,鼓励农村集体土地通过转包形式向专业大户和能人集中,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不断提高农业效益。同时,要放活人才政策。制定吸引人才流向新农村建设一线的政策,允许机关干部带薪回原籍参加农村双委会选举,今年可选100名大学生,配备到100个示范村中去,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五、高度重视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发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应将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通过义务教育、专业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每个区县都建立至少一所农民培训学校,每个涉农乡镇建设一个规范的农技推广站,每个村组都有科技示范户,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努力推进和谐农村建设,确保农民能安居乐业。一要搞好农村地区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基层“创安”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构建农村地区的矛盾排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二要加强农村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农村医疗、文化、卫生设施建设,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难有所帮、病有所医。三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各级干部开展以“亲民、爱民、富民”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村支部书记交叉任职的试点,增强村级班子的整体合力。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着力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真正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件顺乎时势、合乎民意的大事办实、办好。四要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的热潮。

猜你喜欢

一村规划农民
耕牛和农民
农民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虚惊一场
最幸福的三个“学生”
我看你有病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